背景信息
《世界遺產名錄》是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時建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會上正式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其目的是為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約》,1999年10月29日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截至2016年7月中國有世界遺產50處。
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地方,將成為世界級的名勝,可接受“世界遺產基金”提供的援助,還可由有關單位組織遊客進行遊覽。由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地方能夠得到世界的關注與保護,提高知名度並能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各國都積極申報“世界遺產”。
遺產名錄
1、山東泰山:泰山(山東泰安市)、岱廟(山東泰安市)、靈岩寺(山東濟南市)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首個雙重遺產)
泰山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在漢族傳統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嶽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後,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古人以“泰山北斗”來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岱廟
岱廟,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坐落於山東省泰安市區北,泰山的南麓,俗稱“東嶽廟”。始建於漢代,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都充分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築的布局與構建同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標誌性建築。
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重,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
靈岩寺
靈岩寺,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地處泰山西北,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靈岩寺始建於東晉,於北魏孝明帝正興元年開始重建,至唐代達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觀。靈岩寺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南京棲霞寺,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並稱天下“四大名剎”。唐玄奘曾住在寺內翻譯經文,唐高宗以來的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也多到寺內參拜。
2、甘肅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遺產
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飛天4000餘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本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3、周口店北京人遺址1987.12 文化遺產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因本世紀二十年代出土了較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聞名於世,尤其是1929年發現了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為止,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為研究人類早期的生物學演化及早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
根據對文化沉積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之間。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偶見砧擊法。北京人還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
在龍骨山頂部於1930年發掘出生活於2萬年前後的古人類化石,並命名為“山頂洞人”。1973年又發現介於二者年代之間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續和發展。
4、長城1987.12 文化遺產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長城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建於十四世紀的明長城。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5、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1987.12 文化遺產
位於陝西臨潼縣城東5公里, 距西安36公里, 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 ,頂部略平, 高55米,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帝陵, 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 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6、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瀋陽故宮(遼寧) 2004.7 文化遺產
故宮位於中國北京市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樓宇80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永樂4年(1406年)始建,永樂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歷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於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故宮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布局。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8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7、安徽黃山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黃山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自古以來,歷游名山者多以為黃山之美不亞於五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有人評黃山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秀”。並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歷代遊客盛讚“天下名景集黃山”,謂泰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衡岳的煙雲,匡廬的飛瀑,雁盪的怪石,峨嵋的清涼,黃山兼而有之。黃山勝景,以峰為體。這裡峰林如海,闢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縱橫,美不勝收。
8、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1992.12 自然遺產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面積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觀集中於長約3.6公里的黃龍溝,溝內遍布碳酸鈣華沉積,並呈梯田狀排列,仿佛是一條金色巨龍,並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峽谷等景觀。黃龍風景名勝區既以獨特的岩溶景觀著稱於世,也以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享譽人間。從黃龍溝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頂(海拔3800米)依次出現亞熱帶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等。包括大熊貓、金絲猴在內的10餘種珍貴動物倘佯其間,使黃龍景區的特殊岩溶地貌與珍稀動植物資源相互交織,渾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風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的美譽。
9、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位於東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後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總面積500平方公里。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率達85%。生長有野生動物400多種、木本植物850多種,有一級保護動物豹、雲豹、黃腹角雉3種,二級保護動物大鯢、獼猴、穿山甲等25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等5種,二級保護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朴等16種。主要景觀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境內共有3103座奇峰,姿態萬千,蔚為壯觀。加之溝壑縱橫,溪澗密布,森林茂密,人跡罕至,中、高等植物3000餘種,喬木樹種700餘種,可供觀賞園林花卉多達450種。陸生脊椎動物50科116種。區內地下溶洞串珠貫玉,已開發的黃龍洞初探長度達11公里。武凌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絕”而聞名於世。
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2004年被列為國家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授予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0、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縣境內,距離成都市540多公里,是一條縱深40餘公里的山溝谷地,因周圍有9 個藏族村寨而得名,總面積約620平方公里,大約有52%的面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林中夾生的箭竹和各種奇花異草,使舉世聞名的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等珍稀動物樂於棲息在此。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溝中地僻人稀,景物特異,富於原始自然風貌,有“童話世界”之譽。有長海、劍岩、諾日朗、樹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觀,呈“Y”字形分布,以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藍冰這六絕而馳名中外。
“九寨歸來不看水”,是對九寨溝景色真實的詮釋。泉、瀑、河、灘108個海子,構成一個個五彩斑斕的瑤池玉盆,飛動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能見度高達20米。
11、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1994.12 文化遺產
武當山,道教聖地,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景區面積古稱“方圓八百里”。武當山景區東接歷史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城區,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林區,北臨大型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丹江口水庫。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
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
武當山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風景區。武當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1]
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並影響至今。
12、山東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遺產
曲阜孔廟、孔府、孔林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孔廟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廟的主體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遍植成行的松柏。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讚頌孔子的功績。第四進以後庭院,黃瓦、紅牆、綠樹,交相輝映,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西兩廡,分別長166米。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孔府在山東省曲阜孔廟的東側,是孔子嫡系後裔──“衍聖公”的府邸。它是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公府”。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如今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蟻成群,除孔子、孔鯉、孔及這祖孫三代墓葬和建築外,還有孔令貽、孔毓垢、孔聞韶、孔尚任墓等。這裡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漢代石碑被移入孔廟之外,尚存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何紹基、康有為等歷代大書法家的親筆題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孔林中神道長達1000米,蒼檜翠柏,夾道侍立,龍乾虬枝,多為宋、元時代所植。林道盡頭為“至聖林”木構牌坊,這是孔林的大門。孔子墓前東側有三亭,是宋真宗、清聖祖和清高宗來此祭孔時停留之處,叫作“駐蹕亭”。墓南二百米處的亭殿後,有子貢親手栽植的楷樹遺蹟和“子貢廬墓處”。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氣派較大、墓飾規格也高的,要數第七十二代孫孔憲培妻子的墓——于氏坊。這位於氏夫人原來是乾隆皇帝的女兒,因當時滿漢不通婚,皇帝便將女兒過繼給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子女名義下嫁給衍聖公,故稱于氏坊。孔林里還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書而名盛一時。他的墓穴位於內圈外側的東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為康熙皇帝導遊孔廟和孔林,由於他學識淵博,講解生動而深得皇帝的賞識。
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14、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遺產
布達拉宮(藏文: པོ་ཏ་ལ,藏語拼音:bo da la,威利: po ta la)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一座宮堡式建築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乾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於17世紀重建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整座宮殿具有藏式風格,高200餘米,外觀13層,實際只有9層。由於它起建於山腰,大面積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築仿佛與山崗融為一體,氣勢雄偉。
1961年,布達拉宮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布達拉宮海拔3700米,占地總面積36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高117米,共13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等一應俱全。
布達拉宮外觀13層,高110米,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由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地方 ),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組成。紅宮前面有一白色高聳的牆面為曬佛台,在佛教的節日用來懸掛大幅佛像掛毯。
布達拉宮整體為石木結構宮殿外牆厚達2~5米,基礎直接埋入岩層。牆身全部用花崗岩砌築,高達數十米,每隔一段距離,中間灌注鐵汁,進行加固,提高了牆體抗震能力,堅固穩定。
屋頂和窗檐用木製結構,飛檐外挑,屋角翹起,銅瓦鎏金,用鎏金經幢,寶瓶,摩蠍魚和金翅烏做,脊飾。閃亮的屋頂採用歇山式和攢尖式,具有漢代建築風格。屋檐下的牆面裝飾有鎏金銅飾,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寶,有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布滿了鮮艷的彩畫和華麗的雕飾。內部廊道交錯,殿堂雜陳,空間曲折莫測。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迭,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紅幡,交相映輝,紅、白、黃3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
15、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峨眉山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千米,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79.3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譽。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峨眉山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峨眉山一大特色。峨眉山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一。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主要崇奉普賢大士,有寺廟約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廟,佛事頻繁。
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1982年,峨眉山以四川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007年,峨眉山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代表中國旅遊景區最高等級,世界級精品的旅遊風景區。
峨眉山高鐵站屬於成綿樂城際鐵路南段的終點站,直達峨眉山景區。到樂山高鐵站僅15分鐘,實現峨眉山-樂山大佛無縫對接。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地處中國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匯流處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並非是石窟藝術)。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烏龍山、巨形臥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
16、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塊段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禁止著江西的北大門,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岩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與雞公山、北戴河、莫乾山並稱四大避暑勝地。
廬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廬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文化內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或陳運和等詩文名家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白鹿體壯養於書院, 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巨著出自此”。
公元1180年,大哲學家朱熹振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自此,“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2009年,廬山植物園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17、蘇州古典園林1997.12 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是對中國江蘇省蘇州山水園林建築的統稱。在漢族建築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蘇州園林又稱“蘇州古典園林”, 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吳王闔閭時期,公元前514年),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一百七十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處,對外開放的園林有十九處。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園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勝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蘇州園林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產生於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範和代表。
18、山西平遙古城1997.12 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內,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漢族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山西平遙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縣城之一(另一座為麗江古城)。
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2009年,平遙古城榮膺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再獲殊榮,平遙古城現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19、雲南麗江古城1997.12 文化遺產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鎮”,海拔2,400米(旅遊要防內源氧缺乏症),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坐落在麗江壩中部,玉龍雪山下,北倚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僅有的兩個沒有城牆的古城之一,歷史上麗江古城卻有城牆。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縣城之一(另一座為山西平遙古城)。
古鎮位於縣境的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4′,北緯26°52′。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鎮。
麗江古城的城鎮、建築本身是社會生活的物化形態,民居建築較之官府衙署、寺廟殿堂等建築更能反映民族與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麗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結合了漢族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傳統,並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這就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20、北京天壇1998.11 文化遺產
天壇位於故宮東南方,占地273公頃,約為故宮的4倍。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由明成祖朱棣建造。是明、清朝兩代帝王冬至日時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禮的地方。天壇建築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牆分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外壇牆總長6416米,內壇牆總長3292米。最南的圍牆呈方型,象徵地,最北的圍牆呈半圓型,象徵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天壇的主要建築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廚、宰牲亭和齋宮等建築和古蹟。設計巧妙,色彩調和,建築高超。
北京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而故宮面積僅僅72萬平方米,約為故宮的四倍。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裡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築。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祭天大典”,欲稱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壇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21、北京頤和園1998.11 文化遺產
頤和園,北京市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百銀在這裡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鹹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武夷山通常指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千米的小武夷山,稱福建第一名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擁有2527種植物物種,近5000種野生動物。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崖墓群)、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3、重慶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直轄市重慶大足區境內,距重慶主城九區167公里,有74處5萬餘尊宗教石刻造像。它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為著。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4、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2000.11 文化遺產
西遞和宏村這兩個安徽古村落奇蹟般地保留了這種已近消失或者已經發生改變的中國傳統農村聚居全貌。西遞和宏村的街道結構、建築和裝飾、房屋布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著原始狀態。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v)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宏村
宏村位於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縣縣城11公里。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獨出機抒,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象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
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民間故宮“ 承志堂”富麗堂皇,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布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造型獨特並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宏村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以“承志堂”最為傑出,它是清代鹽商營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樓房。此房氣勢恢宏,工藝精細,其正廳橫樑、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複、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三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
西遞村
西遞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2010年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 、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20餘處景點。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25、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明孝陵(江蘇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區) 2003.7、盛京三陵(遼寧瀋陽市)2004.7 文化遺產
清皇家陵寢是指建於中國明清時期,現分布於北京市、河北省、湖北省、江蘇省、遼寧省的皇家陵寢建築群,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已列入世遺名錄的明陵寢有明孝陵(江蘇南京),明十三陵(北京明長陵、明獻陵、明景陵、明裕陵、明茂陵、明泰陵、明康陵、明永陵、明昭陵、明定陵、明慶陵、明德陵、明思陵)、明顯陵(湖北鍾祥)、景泰陵(北京)。
清陵寢有盛京三陵(遼寧新賓縣清永陵,瀋陽的清福陵、清昭陵陵),清東陵(河北遵化清孝陵、清景陵、清裕陵、清定陵、清惠陵、昭西陵、定東陵),清西陵(河北保定清泰陵、清昌陵、清慕陵、清崇陵),未列入世遺名單的東京陵(遼寧遼陽),明祖陵(江蘇盱眙和,明皇陵(安徽鳳陽)。
2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2000.11 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另外兩大石窟為: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於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淨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遺產
青城山
青城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聖地,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青城山位於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青城山名勝古蹟很多 ,古建築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詩畫詞賦處處可見,有優美的風光和神奇的傳說。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圓明宮道家辟穀養生研修院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青城山在歷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瀆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8、雲岡石窟2001.12 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29、雲南“三江併流”自然景觀 2003.7 自然遺產
三江併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岭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併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 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三江併流自然景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涵蓋範圍達170萬公頃,它包括位於雲南省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9個自然保護區和10個風景名勝區。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景區跨越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三個地州。
三江併流地區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40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並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觀。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三江併流”被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3年7月根據自然遺產評選標準N(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30、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2004.7.1 文化遺 產
高句麗王城
高句麗王城文化遺址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位於集安市的高句麗古蹟,是高句麗王朝的遺蹟。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
高句麗(gāo gōu lí)(gāo gōu 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也簡稱高麗(非後來王建建立的王氏高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周秦時期,高句麗的先人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位於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及墓室壁畫,是已被歷史長河湮沒的高句麗所創造的輝煌文明的經典。
王陵及貴族墓葬
高句麗政權始於公元前三十七年,止於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國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在東北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過重要作用。高句麗政權發軔於今遼寧省桓仁縣,公元三年遷都至國內城 ( 今吉林集安) ,四百二十七年再遷都至平壤。桓仁與集安是高句麗政權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所在,累計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麗文化遺產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陸續發掘了多處高句麗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蹟,對部分遭受自然損害的王陵進行維修,高句麗豐富的文化內涵,輪廓逐漸清晰。
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和遼寧省桓仁縣。
31、澳門歷史城區2005 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或澳門歷史古城區(舊稱澳門歷史建築群),是由22座位於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澳門歷史[3]城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2005年7月15日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區內的建築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評價是「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 由此可見,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時是近代西方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正如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申請成功後發表的即時書面講話指出:「澳門特區從此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名錄,意義重大深遠。
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2006.7.12 自然遺產
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由世界第一隻大熊貓發現地寶興縣及中國四川省境內的臥龍自然保護區等7處自然保護區和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等9處風景名勝區組成,涵蓋成都、阿壩、雅安和甘孜4市州的12個縣,面積9245平方公里。它保存的野生大熊貓占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是全球所有溫帶區域(除熱帶雨林以外)中植物最豐富的區域。被保護國際(CI)選定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確定為全球200個生態區之一。
聯合國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當地時間2006年7月12日上午10時許,正式審議通過了我國申報的“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為世界自然遺產。從此,“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也標誌著該區域範圍內的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西嶺雪山、雞冠山—九龍溝和天台山4個風景名勝區同時被列為“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是保護國際(CI)選定的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可以說是一個“活的博物館”,這裡有高等植物1萬多種,還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獨有的珍稀物種。此外,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的學者很早就開始對邛崍山系的生物進行研究,併到實地蒐集有關信息,這裡一直是全世界都很知名的生物多樣性地區。
33、中國安陽殷墟2006.7.13 文化遺產
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自1928年科學發掘以來,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國家AAAAA級景區。
2006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宮殿宗廟
宮殿宗廟遺址位於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包括宮殿、宗廟等建築基址80餘座。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而成防禦濠溝,將宮殿宗廟環抱其中,起到類似宮城的作用。
宮殿宗廟區還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員墓葬,也是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繫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銅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將近7000枚海貝。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
王陵遺址位於洹河北岸侯家莊與武官村北高地,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11.3公頃。自1934年以來,在這裡累計發現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與車馬坑2000餘處,並出土了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學術界公認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東區祭祀坑數量眾多,排列有序,坑內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地,現闢為M260展廳。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於洹河北岸花園莊,城址大體呈方形,東西寬2.15公里,南北長2.2公里,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四周有夯築的城牆基槽。洹北商城遺址的發現,延長了殷商的歷史時間,延伸了殷墟的範圍。
洹北商城遺址的年代早於傳統意義上的殷墟晚商文化,略晚於鄭州早商文化,很可能是商代中後期的一處都邑遺址。
34、中國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遺產(2014..6.23增補二期)
“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2007年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得到了增補,現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組成。其中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組成第一期的“中國南方喀斯特”進行申報,於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全票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組成“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項目,於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中通過審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作為對“中國南方喀斯特”的拓展。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是一種地貌特徵。“中國南方喀斯特”擁有最顯著的喀斯特地貌類型(如尖塔狀、錐狀喀斯特)以及如天生橋、天坑之類的雄偉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熱帶至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樣本之一。
中國幾乎各省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布,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處於南方地區的喀斯特地貌覆蓋了五萬平方公里,主要位於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等省區,南方地區的喀斯特面積占整箇中國喀斯特面積的55%。多樣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展示了一個由多濕的熱帶至亞熱帶的喀斯特地貌。
中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採用系列申報策略的理由是: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一個連貫的地區,其重要性得到了科學界普遍公認,擁有許多對國內、地區以及國際均有重大意義的喀斯特區域。中國南方喀斯特面積太大,很難找到一個能完全代表其喀斯特的發育演化和地貌多樣性的點,所以採用系列申報的方法是合理
3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開平碉樓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可多得的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景觀。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方式各不相同。國內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築,主要是被動接受的舶來品,而以開平為中心出現的碉樓群,則是中國鄉村民眾主動接受西方建築藝術並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3]。開平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在保護僑眷及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起過不小作用。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開闢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連結成一條由南路向廣州撤退之交通線[4]。
36.福建土樓2008.7.7 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又名福建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華安,龍巖市永定等地。土樓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將未經燒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圓樓均在永定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福建土樓是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福建土樓故又稱“客家土樓”。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7.江西三清山2008.7.8 自然遺產
38.山西五台山2009.6.26 文化景觀
39.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築群2010.7.30文化遺產
40.“中國丹霞”2010.8.1 自然遺產
41.杭州西湖文化景觀2011.6.24文化景觀
42.元上都遺址2012.6.29文化遺產
43.澄江化石地2012.7.1自然遺產
44.新疆天山2013.6.15自然遺產
45.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2013.6.15文化景觀
46.中國大運河2014.6.22文化遺產
47.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2014.6.22文化遺產
48.土司遺址2015.7.4文化遺產
49.“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2016.07.15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50.湖北神農架,2016.7.17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0個世界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