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文化身份

尋找文化身份

4.1 5.1 5.2

圖書信息

尋找文化身份:一個嘉絨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
作 者:李立
出 版 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11-1
頁 數:348
字 數:490000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I S B N:9787811124774

內容簡介

除了學科、學術表述範式上的這種思考外,還有兩個因素也促使作者採取這種形式進行表述和寫作。第一,作者與研究、書寫對象的特殊關係。村落是作者妻子的家鄉,文本中出現的那些人物與作者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戚關係,這使作者得以和他們內心的隱秘世界有了親密接觸。其二,作者從前中文專業的學科出身,導致作者對以小說這種敘述形式來報導和探究人物的個性、內心和行為動機有某種偏好,而民族志這種還沒有完全定型、正在發展、變化和探索中的研究文體,也為作者進行的嘗試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創造空間。用格爾茨的話說,作者採取的是一種介乎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模糊的體裁”。

作者簡介

李立,1970年生,雲南昆明人。雲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民族學博士。先後畢業於四川大學、雲南大學,現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

目錄

前言
第1章 導論:一項關於族群一文化身份的研究
1.1 從兩段文字和一個稱謂說起
1.2 研究與書寫問題
1.3 關鍵字1:身份與認同
1.4 身份/認同概念的發展
1.5 關鍵字2:文化身份與族群認同
第2章 故事發生的場域
2.1 “漢藏之間”的嘉絨
2.2 馬爾康
2.3 讓我引你進若村
2.4 與漢族村落比較中的若村:它的亞群體與宗教
第3章 故事中的人物
第4章 捕魚一放生
4.1 吃魚,還是不吃魚,這是一個問題
4.2 捕魚
4.3 楚塵講的故事
4.4 訪談筆錄
4.5 過渡
4.6 放生,怎么回事?
4.7 “捕魚事件”的衛星事件
4.8 “雜交”嘎爾丹其人
4.9 另一個“雜交":達西和父親的故事
4.10 小結:破碎的文化身份
第5章 占卜一儀軌
5.1 占卜:我們與他們
5.2 我的若村宗教之旅及其接引者
5.3 我的問卜
5.4 升學:卜與算
5.5 訪談筆錄
5.6 次仁拉的“病”:布滿暗示與玄機的村莊
5.7 聖時:一張儀軌時刻表
5.8 死亡,儀軌
5.9 訪談筆錄:全村性儀軌“匆科”、“恩波”
5.10 小結:塑造的文化身份
第6章 結論
6.1 關係:三角模式
6.2 “身份”‘中的“文化”
6.3 人物,事件,族群一村落研究
6.4 兩可
6.5 我與你,我與他
附錄一 關於若村的附錄
(一)阿泰喇嘛口述
(二)楚塵致卓瑪的一封信
(三)以卓瑪的祖父尚傑·沙斯甲為中心的四張譜系表
附錄二 關於文本的附錄
(一)尋找學術身份
(二)對象建構性在人類學研究中的必然性
(三)文化書寫與對象建構
(四)小說化:民族志書寫的一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部分章節試讀

第5章 占卜一儀軌
5.6 次仁拉的“病”:布滿暗示與玄機的村莊
我對楚塵說,若村是一個充滿暗示的村莊。用布迪厄的術語,我想對你說,若村是這樣的一個“場域",它充滿宗教和神秘主義的暗示。這個場域與我生活的地方所組建的場域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使我或者你挾帶到若村的“原生慣習”和“象徵資本”(它們是在我們所生活的場域養成和占有的)喪失了效力。場域類似於勒溫說的“生活空間”,場域之間的差異只能通過個體的行動和心理所能涵蓋的可能性(可能事件)的不同表征出來。場域或生活空間由各種各樣的個體情境構成,而“情境的最為重要的特性是,對這種情境內的個體來說,什麼是可能的和什麼是不可能的。個體的心理情境的每種變化正是意味著這點——某些以前‘不可能’(或‘可能的’)事件現在是‘可能的’(或‘不可能的’)。”“在某種情境下發生的不同類型的行為,被解為屬於‘可能’事件的一個連貫系統,而這些‘可能’事件的總體則描述這種情境的獨特性。”在某個場域或生活空間中,某些事件的發生是可能的,但換到另外一個場域或生活空間則是不可能的。假如說,某個體在這個場域的可能事件總體量化為100,而在另一個場域相同類型的可能事件總體則只有50。場域或生活空間是無形無象的,它只能顯現在其中的行為者所握有的可能事件總體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