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西團山文化](/img/3/fb0/nBnauM3XzUDOwkjNzgDMxk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wE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遺蹟
西團山是一座由花崗岩構成的圓形小山,又因位於吉林市西南郊區,故名。山的東南兩面分別與松花江及其支流毗鄰,西南坡散布較多石器和陶器。1948年東北大學(現東北師範大學)師生初步清理髮掘後,發現西團山的西南坡是一個大墓群。後來,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倡議下,組成了由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博士任團長的東北考古發掘團,在1950年9月對西團山進行了全面的發掘工作。此次清理髮掘出大量石棺墓,灰坑一座,出土的大量文化遺存中主要包括石器、陶器和牙器等。出土的石棺墓分為砌築和壘砌兩種,均埋在山坡地表以下,地面不見封堆。隨葬品石器、陶器和牙器為各種生活和生產用具,種類豐富,石器皆為磨製,有鏃、斧、刀、錛。陶器有杯、罐、瓶、紡輪和網墜等。裝飾品有白石管、野豬牙等。以考古發掘的文化及研究成果為依據,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考古界正式提出以西團山墓葬遺存為代表的考古文化為“西團山文化”。這是我省有史以來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考古發掘,也是新中國建立後命名的第一個考古文化。現已查明,西團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吉林地區和長春地區,四平地區個別縣、市也有西團山文化的流布。其時間跨度為從西周初到秦漢之際。其社會組織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從晚期出土的青銅器可認定其屬青銅器時代文化。
根據在西團山遺址所獲得的生產工具和有關動植物標本,我們對當時的經濟形態有了個基本的認識。這一時期的居民已經穿上了自己製作的簡便衣服,衣料有植物類的草葉、樹葉、樹皮和動物類的獸皮、毛、鳥羽,也有部分麻織品和毛織品。裝飾品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為美觀的,有的是作為狩獵紀念物的,有的是表示身份的,有的是作為圖騰信仰等。從考古資料看,女性墓內多以白石管、瑪瑙管、綠松石墜等裝飾為主,而野豬牙、連珠狀飾等則出在男性墓,這說明當時男女在裝飾上已有所區別。有了裝飾品的佩戴和使用,證明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已經得到了解決,而裝飾品種類之少和有裝飾品的墓葬所占比重之小,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水平低下、審美能力不高。
西團山文化的經濟形態是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主要是養豬)、漁獵和採集。通過考古資料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生活:小米和黃米是人們的主食,已經能夠養豬,可以吃到比較豐富的副食,包括畜產品(豬肉等)。夏日裡捕撈魚蝦蚌蛤等水產品,嚴冬江河封凍,就獵取野豬、鹿以及飛鳥等走獸飛禽,同時也採摘榛子和核桃等野果。獲取這些食物之後,人們將其裝在陶製的炊具中進行蒸煮或直接燒烤。由於生產工具不發達,製作工藝粗糙,儘管多方獲取食物,但這一時期的人們也只能維持“溫飽”的最低生活水平。
當時人們為了捕食方便並防禦水害,多選擇在不高的小山的向陽坡上居住,居室為深地穴式;後來多在山坡開闢出平台上居住,其居室變為半地穴式;而晚期時則開始移向平原,居室成為淺地穴式。
由於文明發展的不平衡,西團山文化與同一時期的中原商周、春秋以至戰國的文化相比,還沒有進入文明的門檻。但作為我國境內一種古代文化,西團山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如西團山文化陶器群中普遍存在的鼎、鬲、甑,是我國中原古代文化特有的器物類型,由此可見西團山文化同中原文化的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