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成蟲肥厚、背凸,腹面較平,輕壓固定標本為長橢圓形或卵圓形,最寬處在前1/3或稍後處,腹吸盤亦多位於此水平位。蟲體大小為11—14.2×5.8—7.5。平均13.2×6.6,寬長比例為1:1.87—1:2.25,平均為1:2。體棘屬單生型,除在口、腹吸盤周圍的較短小外,在蟲體各主要部位大多為類長方形,其遠端有時呈鋸齒狀。口吸盤平均橫徑為1.13,腹吸盤平均橫徑為0.45,比口吸盤約小2.5倍。咽球、短小食管及左右兩條彎曲向後的腸管與其他種相似。卵巢在腹吸盤後外方,比腹吸盤大3倍左右,平均為1.94×1.55,具中心塊,有6—7個初級分枝,每個分枝又有3—5個2級分枝,有的遠端尚有細小分枝。睪丸長條,比卵巢大1—2倍,有中心塊,並由此伸出較細長的初級分枝5—7個,每個分枝又分為2—4小枝,有的遠端較膨大。卵黃腺比較發達。蟲卵棕黃色,大小不一致,多數較窄長,大小為77—98.1×40.4—55.5微米,平均為86.4×47.5微米,寬長比例為1:1.88,最寬處多在卵的中部,多有輕度不對稱,卵殼厚薄比較均勻,其厚度平均為2.1微米,少數蟲卵末端有加厚或小結節。
生活習性
終末宿主 家貓Felis libyca domestica,家犬Canis familiaris,人工感染後約二個月糞便中可查見蟲卵。第一中間宿主為擬釘螺,自然感染的為葛氏擬釘螺(Tricula gregorians),人工感染的為泥濘擬釘螺(Tricula humida)。
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蟹類,在雲南省為景洪溪蟹(Potamon chinghungense)及毛足溪蟹(Potamon hispidum)。
生活史 團山並殖吸蟲第二代雷蚴,蚴體為短圓柱形,前端多較窄,後端多鈍圓,口位於前端,其後為咽球,咽後為一窄短的食管與原腸相連線,本種雷蚴亦屬短原腸型,其長度平均為蚴體長度的1/6,原腸內充滿黃褐色顆粒,蚴體大小根據10個新鮮標本測量為381.4—652.8×117.4-168.7微米,平均為538.5×142.3微米,原腸與體長比例平均為1:6.1,每個蚴體內含成熟短尾尾蚴8—12個,平均為10個。
尾蚴:屬微尾型,體表被有細微小刺,其形態與四川並殖吸蟲者類似,在腹吸盤後腹
面為一三角形凹陷,其邊緣較厚,具橫紋,三角形尖端指向尾部。在此凹陷背側有一圓柱形排泄囊,充盈時變為圓或橢圓形,兩側焰細胞數在20對以上。外側組穿刺腺較為明顯。尾短小為類圓形,其後部有細刺十餘根,但體後部細刺並不很明顯。根據10個新鮮尾蚴測量結果,蚴體大小為201.4—261.3×65.8—100.7微米,尾部大小為12.3—26.7×15.6--22.6微米。
新鮮囊蚴為球形或類球形,具三層囊壁,最外層為宿主反應層,較韌薄而透明,厚度平均約4,0微米,但在少數為薄膜狀或厚薄不勻,有的在囊壁上呈現較均等散布之凹陷花紋;中層較厚,且不均勻,厚度平均為1.2—12.2微米,多在長軸上的兩端顯著加厚,此處平均厚度為12微米左右,呈暗褐色或黑色,不易透光,反應層與中層囊壁之間有一定距離,其中充滿透明的粘液樣物質,在反應層脫落後仍包裹著中層囊壁。內層囊壁亦薄而透明,其厚薄較均勻,平均為4.9微米。後尾蚴充滿囊內,兩側為彎曲的腸管,中間為暗黑色寬大的排泄囊,致口、腹吸盤不易看見。根據20個新鮮囊蚴的測量,如從中層襄壁量起,則大小為211.7—271.5×189—238.4微米,平均為246.4×214.1微米。
脫囊後尾蚴生活時運動活潑,作蛭狀運動,體形較小,大小為258.9—454.8×154-234.7微米,平均為343.4×187微米。固定後則多呈梨形或卵圓形,腹吸盤比口吸盤稍大,排泄囊較寬大。底部達腸管分叉處,內有多量黑色顆粒,焰細胞數尚待確定。腹吸盤後有原始卵巢,在排泄囊兩側有原始睪丸。
防治 與衛氏並殖吸蟲與四川井殖吸蟲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