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圓沙古城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于田縣大河沿鄉。圓沙古城又名尤木拉克庫木古城,地處塔克拉瑪乾沙漠腹地,幾乎全被沙丘覆蓋。古城呈不規則四邊形,城牆周長995米,高度、頂寬均約3—4米,木骨泥牆結構,外側有護牆坡,南牆中部和東牆北部各有一門,其門道、門柱、門板遺蹟尚存。城內有暴露於地表的建築遺蹟六處,出土陶、石、金屬、料器等。該城始建於漢代,社會經濟以飼養業、畜牧業為主。
1999年3月10日,新華社發表訊息說,塔克拉瑪乾沙漠腹地發現2000年前的古城,這座古城被命名為圓沙古城。2001年,圓沙古城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名列第130號。
建築
古城是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形狀酷似一個大桃子。古城周長約995米,城牆殘高一般為3米到4米,最高處達11米。在南城牆和東城牆處,可見城門及門道遺蹟,城內有建築遺蹟。城牆以兩排豎直的胡楊木棍,夾以層層的紅柳枝當牆體骨架,牆外用胡楊枝、蘆葦、淤泥和畜糞堆積成護坡。牆的拐角處有一些直角的“土坯”。法國考古專家經仔細考察後認為,這不是經過人工和泥模拓制的土坯,而是將河道中的淤泥切割成塊,直接砌到牆上去的。這是在過去的考古發掘中從未發現過的。
城牆頂部寬約三四米,殘存高度也約三四米。以兩排豎植的胡楊木棍夾以層層紅柳枝當牆體骨架,牆外用胡楊枝、蘆葦類淤泥,畜糞堆積成護坡。牆的拐角處有一些直角的“土坯”。法國考古專家經仔細考察後認為,這並不是真正的土坯,因為它不是經過人工和泥模拓制的,而是將河道中的淤泥切割成塊,直接砌到殘牆上的。城牆殘存四百七十三米。城周長約一公里,呈不規則的圓形,頗像一隻桃子,南北最長處距離為三百三十米,東西最寬處距離為二百七十米。
考古
法國動物考古專家賽芭斯丁發現,城中散布著數量很多的動物骨骸,其中羊、駱駝的骨骸最多,其次為馬、牛、驢、狗,還有少量的豬、兔、魚、鳥的骨骸等。她認為,畜牧、漁、狩獵在圓沙人的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牛是當時的主要耕作工具。
專家經過考證後認定,這些古渠道是新疆目前最早的古渠道遺存之一。
由於當地維吾爾族人稱這個地方為“尤木拉克庫木”,意為“圓沙”。考古隊據此將這座新發現的古城叫作“圓沙古城”。
圓沙古城的沙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城中一點二米的土層中,最底下是淤泥蘆葦,然後漸漸有了細沙,越往上沙化越嚴重。克里雅河現在消失的地方距北邊的塔里木河已有二百多公里,其間是一望無垠的黃沙。河流在一步步向後退縮,人類也在漸漸從沙漠腹地向外遷移。
環境的惡化從植物身上也獲得了充分的說明。胡楊是生命力極強的樹種,被人形容為“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然而在圓沙古城幾公里的範圍內,考古學家們沒找到一棵胡楊。與此同時,圓沙人幾乎所有的生產、生活用品都取自胡楊:築城牆,做城門,造房子;木桶、木碗、木梳;做飯,冶煉等等。從這個現象所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過量的採伐導致———起碼是加劇了圓沙綠洲生態環境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