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儲備水平概述
例如,一國的國際儲備額同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之比,國際儲備額同國際收支總差額之比,國際儲備額同外債總額之比,國際儲備額相當於幾個月的進口額,等等。 一國的國際儲備水平應根據其國民經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水平來確定。國際儲備貨幣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應該結合國際收支狀況,既保證本國最低限度進口貿易總量所必需的儲備資產量(又稱經常儲備量),又能滿足在國民經濟發展最快時可能出現的外貿需要量與其他國際支付所需要的儲備資產量。國際儲備水平的決定因素
就一個國家來說,什麼樣的國際儲備水平才算是合適,目前並沒有一個普遍適用的統一標準。我們只能從一國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及其供給兩個方面進行探索。 1、國際儲備需求國際儲備需求是指為了獲取所需的國際儲備而付出一定代價的願意程度,具體而言,它是指持有儲備和不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二者之間的平衡。決定一國對國際儲備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持有國際儲備成本
國際儲備實際是一國對國外實際資源的購買力。他們若得到利用,就可以增加國內投資和加快經濟的發展。因此,一國持有國際儲備,實際是將這些實際資源儲備起來,犧牲和放棄利用他們來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機會。這是一種經濟效益的損失,是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即使用國外實際資源的投資收益率的損失。它表明一國持有國際儲備所付出的代價。
但是,一國持有的國際儲備中生息的儲備資產(在國外的銀行存款和外國政府債券)還會有一定的利息收益。這樣,一國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便等於投資收益率與利息收益率之差。這個差額大,表明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高;差額小,則表明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低。受經濟利益的制約,一國需求國際儲備的數量會同其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成相反方變化: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越高,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2)對外貿易狀況
對外貿易狀況包括一國的對外貿易在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貿易條件和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等。如果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在其國民經濟中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對外依賴程度比較高,它需要的國際儲備就比較多;反之,則需要較少的國際儲備。一個在貿易條件上處於不利地位、其出口商品又缺乏競爭力的國家,則需要較多的國際儲備;相反則需要較少的國際儲備。對外貿易狀況之所以是決定一國需要國際儲備多寡的重要因素,在於貿易收支往往是決定其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因素,而國際儲備的最基本作用也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總結了幾十個國家的歷史經驗,並得出結論說:一國的國際儲備額應同其進口額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這個比例關係應以40%為最高限,20%最低限。一般認為,一國持有的國際儲備應能滿足其3個月的進口需要。照此計算,儲備額對進口的比率為25%。這即所謂的儲備進口比率法。
3)借用外國資金的能力
一國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較強,其國際儲備水平可低些,因為該國的國際清償能力,不致因其儲備水平較低而降低;相反,則需要較高水平的國際儲備。但是,應該指出,一國如果國際儲備水平過低,就不具有較高的國際信譽,因而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也會降低。
4)應付各種因素對國際收支衝擊的需要
一國在考慮其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量時,必須注意到各種可能出現的因素對本國未來國際收支的衝擊;否則,必將陷入困境。為不致陷於困境,一國應該對這些衝擊的類型和程度有正確的預測。關於衝擊的類型,如系短期性衝擊,即發生暫時性國際收支逆差,則只能依靠經濟調整,即實施開支變更政策和開支轉換政策,來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關於衝擊的程度,各種因素對一國國際收支衝擊的機率和程度,影響著該國國際收支的穩定性,從而決定其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量:各種因素對國際收支衝擊的機率的程度越大,國際收支越不穩定,從而需要的儲備就越多;相反,則需要較少的儲備。
5)經濟調整的強度和速度
一國實施經濟調整來解決長期性國際收支逆差,會引發國內經濟的震盪。這種震盪的劇烈程度,同經濟調整的強度與速度成正比關係,即:經濟調整的強度與速度越高,經濟震盪就越劇烈;反之亦然。但是,一國如在進行經濟調整時也運用國際儲備,則可降低經濟調整的強度與速度,從而能減輕經濟震盪。這樣,一國需要國際儲備的數量,便同其進行經濟調整的強度和速度之間存有一定的替代關係:經濟調整的強度與速度越低,需要較多的國際儲備;反之,則需要較少的國際儲備。
6)對外貿和外匯的管制程度
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既不靠外匯資金來融通,也不靠實施經濟調整來扭轉,而是通過對外貿和外匯的直接管制來擴大外匯收入和限制外匯支出,從而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這些管制越嚴格,需要的儲備就越少;管制越松,需要的儲備就越多。當然,一國實行的管制越嚴格,就越反映該國國際儲備的短缺。
7)匯率制度與外匯政策
在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和穩定匯率的外匯政策條件下,為干預外匯市場平抑匯率,對國際儲備需要的數量較大;反之,則對國際儲備需要的數量較小。
8)貨幣的國際地位
一國貨幣如果處於儲備貨幣的地位,它可以通過增加本國貨幣的對外負債來彌補國際收支逆差,而不需要較多的儲備;反之,則需要較多的儲備。
前面所述說明,確定一國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量是很複雜的,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應將上述各種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僅從某個因素來考慮是片面的。
鑒於確定一國國際儲備需求量的複雜性,IMF曾採用幾項客觀標誌來反映一國國際儲備不足和對國際儲備需求量增加的情況:第一,持續實行高利率政策,這表明該國抑制資本外流和吸引外資內流,以增加儲備和滿足對儲備的需要;第二,對國際經濟交易加強限制,這主要是由於儲備不足,而加強對國際貿易與資本國際流動的限制;第三,實施增加儲備為目標的經濟政策,如獎勵出口和限制進口、緊縮銀根的政策等;第四,匯率的持續性不穩定;第五,儲備增加的結構變化,如一國儲備的增加,主要來自於向國外的借款,則表明該國儲備不足。
2、國際儲備供給
一國的國際儲備水平,不僅取決於它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量,而且還取決於其國際儲備供給的數量。
黃金儲備、外匯儲備、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這四項儲備形式中,後兩者是一國不能主動增減的。這是因為,他們都同份額緊密相連,而會員國繳納給 IMF又以該國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在其經濟實力無明顯變化或在IMF未調整份額的情況下,該國持有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就不會增減。這樣,一國國際儲備的增減,便主要取決於其黃金儲備和外匯儲備的增減。
1)黃金儲備
一國黃金儲備增加,是通過黃金的國內外交易實現的。就黃金的國際交易來說,儲備貨幣發行國若用本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購買黃金,該國的國際儲備可隨之擴大;非儲備貨幣發行國只能用其外匯儲備在國際市場上購買黃金,其結果只能改變該國國際儲備的構成,而不能擴大其國際儲備。但是,若從黃金的國內交易來說,不論是儲備貨幣發行國,還是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中央銀行以本國貨幣在國內收購黃金,即所謂的“黃金貨幣化”都可增大它們的黃金儲備量。當然,靠這種辦法來增加黃金儲備量要受到黃金產量的制約。
2)外匯儲備
一國增加其外匯儲備的渠道,首先是該國中央銀行針對本國貨幣升值所進行的拋售本國貨幣和收進外匯的市場干預,其次是一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向國外借款,第三是國際收支順差。第三種渠道是一國增大其外匯儲備最穩定、最可靠的來源。由於經常賬戶收支順差往往是形成一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因素,經常賬戶收支順差便成為一國外匯儲備的最主要來源。當然,資本金融賬戶收支順差也是一國外匯收支的一項來源。但是,資本金融賬戶收支順差並不是一國外匯儲備中最穩定、最可靠的來源,因為長期資本項目收支順差,如果沒有新資本流入,發生外國資本抽回投資,就將消失;至於短期資本則具有轉移不定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