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儲備規模管理

國際儲備規模管理是國際儲備適度規模確定與調整的過程。從定性分析的角度來講,影響一國國際儲備適度水平的因素主要表現為: ①一國國際儲備的範圍及其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對於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它無須保持規模過大的國際儲備,因為其可用本幣來清償對外債務。②國際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穩定程式。③國際收支的其他調節手段運用及其有效性。④一國國際融資能力的大小及所處的國際環境。⑤匯率制度和匯率政策的選擇。⑥一國對外開放程度。開放程度大,對儲備的需求也大。⑦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持有的機會成本越大,對儲備的需求越小。從定量分析的角度來講,確定國際儲備適度規模的參照指標主要有: ①一國國際儲備額與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國民生產總值越大,所需的國際儲備越多。②一國國際儲備額與其外債總額的比率。在一般情況下,外債總額增大,國際儲備也相應增加。③一國國際儲備額與單位時間平均進口額的比率。這一指標表示國際儲備需求量與進口總額之間的一定比例關係,一般認為20%是最低限度。④國際儲備與國際收支差額的比率。表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對國際儲備的需求程度。⑤一國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與收益的比較。

國際儲備規模管理的內容

(一)國際儲備的供給

國際儲備的供給量取決於國際儲備的四個構成要素的增減變化。總的來說,影響國際儲備供給量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決定和影響一國出口創匯和換匯能力以及對外投資收益的因素;二是決定和影響一國獲得國際信貸的能力。這兩類因素對國際儲備供給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收支順差。一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實質上是由該國的國際收支盈餘累積而成的。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盈餘,意味著該國的國際儲備存量增加。

2.國際信貸。一國從國際上取得的國外政府貸款或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互惠信貸以及非官方的金融機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籌資等都可以充當外匯儲備。

3.干預外匯市場所得的外匯。一國貨幣當局通過干預外匯市場而收進的外匯,可以增加國際儲備的存量。

4.黃金存量。一國貨幣當局所擁有的貨幣性黃金存量的增加,也會相應地增加該國的國際儲備。官方黃金儲備增加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國內收購黃金;二是在國際黃金市場上購買黃金。中央銀行通過這兩條途徑收購黃金,都可以增加國際儲備。

5.特別提款權的分配。特別提款權是IMF分配給成員國的一種國際流通和支付的手段,是各成員國國際儲備的一個構成部分。特別提款權每5年分配一次,由於它是根據“籃子貨幣”進行定值的,因而其內在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但是其分配的數量有限。

6.在IMF的儲備頭寸。在IMF的儲備頭寸是一國國際儲備的來源之一,但是其數額大小取決於IMF分配給各成員國的配額,而且在使用時還要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二)國際儲備的需求

國際儲備需求是國際儲備理論和政策中的中心議題。一國對國際儲備的需求,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必須動用國際儲備來進行平衡,因而需要保持一定規模的國際儲備。

2.干預外匯市場,維護匯率穩定。當一國匯率大幅度下跌以致影響到本國貨幣的國際信譽或危害國內經濟發展時,該國貨幣當局必然要動用外匯儲備來干預外匯市場,支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從而導致對外匯儲備的需求。

3.應付因突發事件引起的緊急國際支付。當發生戰爭、自然災害或政治動盪等突發事件時,一國貨幣當局需要有一定的國際儲備用於應付緊急的國際支付。它屬於對國際儲備的臨時性需求。

4.國際信貸保證。一國的國際儲備充足與否直接關係到該國的國際信譽,充足的國際儲備不僅可以作為一國對外借貸和國際融資的信譽保證,而且有助於提高一國的債信和貨幣穩定性的信心。由於以上原因,一國需要保持一定存量規模的國際儲備。各國究竟需要多少國際儲備,國際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類型的國家因為經濟發展狀況不一樣,對國際儲備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國際儲備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各國必須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來確定最佳的國際儲備量。

(三)影響適度國際儲備量的因素

一般來說,適度的國際儲備量是一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貨幣匯率穩定所持有的黃金和外匯的需求量。影響一國適度國際儲備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外貿易狀況。貿易收支往往是決定國際收支的重要因素,而國際儲備的最基本作用也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因此,對外貿易狀況是決定一國國際儲備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對外貿易狀況主要包括對外貿易規模、對外貿易條件以及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對外貿易規模大,對外貿依存度高的國家,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大,就需要較多的國際儲備;相反,較少的國際儲備就可以滿足需求。

2. 匯率制度。儲備需求與匯率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一國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度,並且政府不願意經常性地改變匯率水平,則該國的儲備規模就應該相對高些,以應付國際收支可能產生的突發性巨額逆差或外匯市場突然爆發的大規模投機。如果該國實行的是浮動匯率制度,對國際儲備需求的大小取決於政府對匯率波動幅度大小的規定,即政府為本國貨幣匯率波動制定一個範圍,匯率在這個範圍之內波動,政府不予干預;如果超出這個範圍,政府才進仃十預,使匯率重新回到規定的範圍之內。如果一國匯率波動幅度規定得大,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就較少,反之則多一些。

3.外匯管制程度。實行管制的國家,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既不通過經濟政策來調整,也不通過匯率來調整,而是通過對外匯的直接管制來擴大外匯收入和限制外匯支出,從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管制越嚴,需要的儲備就越少;反之,需要的儲備就越多。

4.貨幣的國際地位。一國貨幣如果處於儲備貨幣的地位,那么它可以通過輸出本國貨幣的辦法來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不需要較多的國際儲備:相反,則需要較多的國際儲備。本國貨幣在國際儲備體系中的地位較強,本國貨幣的輸出規模可以大一些,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就少一些;相反,就多一些。

5.持有儲備貨幣的機會成本。國際儲備實際上是對國外實際資源的購買力。若利用得好,就可以增加國內投資和加快經濟發展。它表明持有國際儲備所付出的代價。同時,由於儲備資產中在國外的銀行存款和外國政府債券有一定利息,因而,一國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等於投資收益率與利息率之差。這一差額越大,表明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越高:反之,則表明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越低。

6.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一國的金融市場發達程度越高,其國際儲備水平就可以低一些,因為發達的金融市場能夠提供較多的誘導性儲備,這些儲備對利率和匯率等調節政策的反應比較靈敏;相反,則需要較高的國際儲備規模。

國際儲備規模管理的必要性

國際儲備規模管理就是適度國際儲備量問題。如果一國的國際儲備不足,容易發生支付危機或債務危機;國際儲備不足,影響本國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金融危機到來時可能導致本幣過度貶值:國際儲備不足,反映其償債能力有限,影響一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信譽和舉債能力:國際儲備不足時會減少必要的進口,不利於一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但同時,國際儲備的規模也不宜過大,否則將產生以下不利的影響:

國際儲備過多,將人為地減少本國國民經濟對其資源、物資的有效利用。國際儲備的來源,主要是出口商品換取的外匯資金,這部分儲備資產實質是國內的物資以資金形式存放在國外。因此,外匯儲備越多,意味著從國內抽出的物資越多,這是一種變相的物資閒置,是資源的浪費。

國際儲備過多,將對一國的通貨膨脹帶來壓力。一國的國際儲備增加將導致該國貨幣供應量的擴大,因而必然對其通貨膨脹產生壓力。

國際儲備過多,要承受外匯匯率波動的損失。由於國際儲備的構成中外匯儲備占大部分,而外匯儲備是一國存放在其他國家銀行的國外資產,因此,難免要受到外匯匯率波動的衝擊。

國際儲備過多,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尤其不利。國際社會認為該國具有充裕的資金,就可能失去享受國際金融組織低利息優惠貸款的機會,從而難以藉助國際力量加快本國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