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鉤距蝦脊蘭
拉丁文名:Calanthe graciliflora Hayata
別名:鉤距蝦脊蘭(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纖花根節蘭(台灣植物志),細花根節蘭(台灣蘭科植物彩色圖志)
科: 蘭科 ORCHIDACEAE
組: 蝦脊蘭組 Sect. Calanthe
形態特徵
莖
根狀莖不明顯。假鱗莖短,近卵球形,粗約2厘米,具3--4枚鞘和3 4枚葉。假莖長5—18厘米,粗約1.5厘米。
葉
葉在花期尚未完全展開,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達33厘米,寬5.5—10厘米,先端急尖或銳尖,基部收狹為長達10厘米的柄,兩面無毛。
花
花葶出自假莖上端的葉叢間,長達70厘米,高出葉層之外,密被短毛;花序柄常具1枚鱗片
狀的鞘;鞘寬卵形,長約6毫米,先端漸尖,無毛;總狀花序長達32厘米,疏生多數花,無毛;花梗白色,連同綠色的於房長15--20毫米,弧形彎曲,密被短毛;花張開;萼片和花瓣在背面褐色,內面淡黃色;中萼片近橢圓形,長10--15毫米,寬5--6毫米,先端銳尖,基部收狹;具(3--)4--5條脈,無毛或背面疏被短毛;
側萼片近似於中萼片,但稍狹;花瓣倒卵狀披針形,長9—13毫米,寬3--4毫米,先端銳尖,基部具短爪,具3--4條脈,無毛;唇瓣淺白色,3裂;側裂片稍斜的卵狀楔形,長約4毫米,基部約.1/9與蕊柱翅的外側邊’緣合生,先端圓鈍或斜截形;中裂片近方形或倒卵形,長約4毫米,寬3毫米,先端擴大,近截形並微凹,在凹處具短尖;唇盤上具4個褐色斑點和3條平行的龍骨狀脊;
龍骨狀脊肉質,終止於中裂片的中部,其末端呈三角形隆起;距圓筒形,長10--13毫米,常鉤曲,末端變狹;外面疏被短毛;內面密被短毛;蕊柱長約4毫米,無毛;,蕊柱翅下延到唇瓣基部並與唇盤兩側的龍骨狀脊相連線;蕊喙2裂,裂片三角形,長約1毫米,先端尖牙齒狀,藥帽在前端驟然收狹而呈喙狀;花粉團棒狀,等大,長約2毫米,具明顯的花粉團柄;粘盤近長圓形,長約1毫米。
花期
花期3—5月。
產地分布
產安徽(黃山)、浙江(龍泉、遂昌、開化、鎮海等)、江西(永修、德興等)、台灣(北部山地)、湖北(鶴峰、合豐、興山一帶)、湖南(桑植、新寧、龍山)、廣東北部和西南部(乳源、信宜)、香港、廣西(鐘山、融水、全州)、四川西南部(雷波)、貴州(梵淨山、雷山、凱里)和雲南東南部(富寧)。生於海拔600—1500米的山谷溪邊、林下等陰濕處。模式標本采自台灣。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鉤距蝦脊蘭的根及全草。
【科屬分類】蘭科
【性味】辛;苦;寒
【歸經】肝;肺;腎經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功效分類】祛風濕藥
【主治】咽喉腫痛;痔瘡;脫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磨酒,每次1.5g,每日2-3次。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活血止痛之功能。用於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尾椎損傷)。
【考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參考文獻
Calanthe graciliflora Hayata in J. Coll. Sci. Univ. Tokyo 30: 329. 1911, et Icon. Pl. Formos. 4: 68. t. 31. 1914; S. Y. Hu in Quart. J. Taiwan Mus. 25 (3, 4): 202. 1972: 台灣蘭科植物1: 84-85 (圖). 1975; 台灣植物志5: 911. 1978;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Wild Orch. China 51. pl. 54. 1997;中國蘭花全書135. 圖6-7 (21, 22). 1998. ——Calanthe hamata Hand. -Mazz., Symb. Sinic. 7: 1357. 1936; S. Y. Hu, l. c. p. 202;中國高等植物圖鑑5: 722.圖8274. 1976;浙江植物志9: 530.圖7-709. 1993;台灣蘭科植物彩色圖志1: 184. 1996.——Calanthe striata auct. non (Sw.)R. Br.: S. Y. Hu in Gen. Orch. Hong Kong 93.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