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堂

四明堂

四明堂是上海灘名聞遐邇、銳意創新的新晉時尚茶具店,始創於2011年(西元二零一一年),坐落於上海市靜安區陝西北路與銅仁路之間,北為延安中路,南是巨鹿路的四明村。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中西合璧、獨具神韻,是上海新式石庫門裡弄的典型代表之一。

四明堂·簡介

四明堂是上海灘名聞遐邇、銳意創新的新晉時尚茶具店,始創於2011年(西元二零一一年),坐落於上海市靜安區陝西北路與銅仁路之間,北為延安中路,南是巨鹿路的四明村。四明堂所在的建

四明堂四明堂
築群,由四明銀行於1912年與1928年兩次投資興建,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中西合璧、獨具神韻,是上海新式石庫門里弄的典型代表之一。
四明堂店堂悠閒寫意、清幽雅致、淡雅靈秀、讓人心生愜意,遵循“呈現代表當代較高工藝水準的好茶具”的店訓 。倡導“精美、靈巧、高雅、秀潔、雋久的茶具非收藏之美術品;美好、晶瑩、圓潤的器具一定是能夠日常使用的,手握一隻溫潤的杯盞,讓人懂得心物相惜”的茶具擁有理念。
經營著以簡素與清靜的審美趣味為您精心挑選的宜興紫砂、龍泉青瓷、景德鎮瓷器、台灣陶藝、日本茶道具五大系列的無數個品種。並以富有禪意的心思在短暫的瞬間,轉化為水恆的心靈註腳;為您展現幽雅自然的無論簡約瀟灑,或是隆重華麗的茶席搭配,豐富您味覺饗宴之外的精神情趣。

四明堂·經營特色

呈現代表當代較高工藝水準的好茶具是四明堂的宗旨。
四明堂的好茶具充分展現三大特色:簡素、清靜、禪意。
1.簡素
四明堂為您精心挑選的茶具不但簡潔洗鍊、單純明快、富有返璞歸真之意;而且大方

四明堂四明堂
、精緻,體現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的層次升華,不失視覺之美。
以寧缺勿濫為精髓的四明堂,每一件茶具自然流露著積澱厚實、內蘊豐沛的樸素氣質,體現生活的精緻。經過深思熟慮後精挑細選的茶具,凝結著堂主獨具匠心,以簡勝繁、美觀又實用的茶具“消費觀”。
2.清靜
當四明堂的堂主用清靜的審美趣味,保持靜能養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的心境;懷藏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的心緒;為您仔細地篩選的每一件茶具,無不蘊含著經歷滄桑後的沉積、充滿內涵的悠遠;蘊藏著看透歷史風沙後的平和、撫平歲月滄桑後的恬淡;包含著人生的豐盈和豁達、心靈的抵達和繁華。
四明堂里的茶具流露著清靜中的別有天地,別有世界。擁有它的人,能夠收穫心靈上的徹底清靜,能真正享
清靜清靜
受輕鬆安然,自由自在的美好人生,從而求得心理上的寧靜閒適。 清靜是一種生活境界。看著四明堂里的茶具不由讓您想到柳宗元的名作: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鉤寒江雪。一幅萬籟俱寂,空曠虛靈,清幽恬靜的詩情絕景,令人感受到遠離喧囂,至清至靜的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和諧。同時,讓您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雅休閒;讓您想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恬淡從容;更讓您想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脫人生。四明堂茶具的清靜特色,不但能使生活更有品味、而且孕育著人類的睿智。
3.禪意
禪的精髓是智慧,禪是智慧在思慮後的表現。四明堂里擺放、陳列、售賣的茶具都是與您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器物,讓您體會到直覺的神奇與靈感的美妙,這些茶具力圖賦予您經常化、實用化的智慧;追求的一種清新高雅的格調,注重文化的積澱,講究氣質與韻味,強調茶具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的精巧,喚醒潛藏的力量,提高生活的品味,讓淡淡的禪味蔓延。
四明堂不是贈給您一個精美的茶具,而是為您播下智慧的種子,只要您願意,它就可以長成參天大樹。這些茶具可以使您在紛繁的生活中慰藉心靈的疲憊,在喧囂的塵世里享受內心的寧靜。
四明堂的茶具幾乎都是一些經歷了很多事情後,最終把名和利都看淡,不焦躁,不繁雜,離開取捨心、分別心、執著心、得失心,擁有一顆平常心,知道一切都不重要的專業人士精挑細選而來的“寶貝”。清淨、簡捷是它們的共性。它們,偏重於一種意境。或許能幫助您開啟自己的智慧,可使您緊繃著的神經得到一些放鬆,少幾分焦慮,多幾許清涼,充分享受禪的超越與灑脫,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四明堂·歷史符號

四明堂其店堂十分鋪排考究,雅致的店貌浸潤在眾多歷史符號之中。
1. 四明村
四明堂所在的四明村,別稱為四明邨。坐落在上海延安中路913弄與巨鹿路622號之間,四明村是四明銀行於1912年與1928年兩次投資興建,由凱泰建築事務所黃元吉設計,於1932年建成

四明村四明村
。四明村占地1.9公頃,總面積為29150平方米。南面弄口沿巨鹿路有一幢獨院住宅,為118號,最初是四明銀行董事長的私人別墅。四明村最早的住戶多為四明銀行的高級職員。以後,陸陸續續也搬進了些“大老闆”:有的開辦商行,有的經營汽車行……這些居民們都具備比較高的素質和良好的經濟條件。一個門牌號里一個家庭,曾經是是四明村住戶的基本格局。曾在四明村居住過的名人有:章太炎(文學家、思想家)、高振宵(書法篆刻家)、吳待秋(書畫篆刻家)、王福庵(書畫篆刻家)、周建人(文學家)、朱積誠(書畫篆刻家)、徐志摩(著名詩人)、來楚生(書畫篆刻家)、陸小曼(著名畫家)、泰戈爾(印度詩人)、胡蝶(著名影星)、吳青霞(著名畫家)、嚴俊(著名影星)、高式熊(書畫篆刻家)等等。四明村更見證了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情。就如同徐志摩的詩寫得那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失去志摩的陸小曼洗盡鉛華,在四明村盡頭的這幢樓中度過餘生。
如果您哪天徜徉於這片極具歷史人文氣息的社區,別忘了就在四明村一隅,一個叫“四明堂”的茶具小店正靜靜等候著您。坐一坐,喝一杯茶,聽一首琴曲,沉靜一下心境,就當它是您這一程旅途中的小小驛站。您更可以看一看周圍架上店主精心挑選的好茶具,它們的好處全來自於店主對於茶道精神的見解。
周作人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體會永久”。大致是這個意思吧。
2. 四明銀行
1908年8月(清光緒三十四年)的一天,在離上海外灘不遠處的寧波路與江西路的路口上,開了一家號稱“四明
四明銀行四明銀行
商業銀行”的銀行,“四明”是寧波的別稱,在寧波路上開設為寧波人服務的金融機構似乎順理成章,但還是引起眾人的關注。一是周圍地帶外商銀行和舊式錢莊林立,出現一家華資銀行就顯得鶴立雞群,因為當時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中國新式銀行,包括中外合辦、“官辦”銀行,僅誕生了華俄、中國通商、中國華商、大清、浚川源等13家銀行,總行在上海的銀行也不過4家,故四明銀行的創辦也屬早之又早,而且它還是僅次於浚川源(四川)銀行、浙江興業銀行的中國第三家商辦銀行。
二是這家銀行的創辦者是當時滬上頗有知名度的寧波幫人士:袁鎏、朱葆三、吳傳基、李厚垣、方舜年、嚴義彬、葉璋、周晉鑣、虞洽卿陳薰等。
四明銀行開業不久,就向清政府度支部申請了鈔票發行權,發行的兌換券有4種:壹元、貳元、伍元、拾元,成為舊中國主要商業銀行之一。
3.石庫門房子
石庫門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
石庫門房子石庫門房子
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海新式石庫門裡弄的典型代表——四明村共有磚木結構聯體房屋118幢,屬新式石庫門裡弄住宅。每幢都有帶銅環的烏漆大門,紅磚牆清水勾縫。一樓客堂前為天井,後為廚房;樓上前部為臥室,另有有現代設備的衛生間。後披屋為叄層,底層作灶間,上有二樓亭子間和叄樓亭子間,亭子間上面設曬台。 總弄堂寬有5-6米,支弄也有4-5米,便於汽車進出調頭。有汽車間的房子約占二分之一。可見剛剛建成的四明村已初具西方文明生活之雛形。

四明堂·侃茶具的來源

茶具的發展與陶瓷生產的發展密切相關。而陶瓷的產生和發展是先陶後瓷,瓷是由陶發展而來的。茶具的產生,始於新石器時代,浙江省餘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層出土的陶器——夾炭 黑陶,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當時主要茶具為煮茶的鍋、飲茶用的碗和貯茶用的罐等。
到了中國的夏、商、西周時期除了飲和貯藏用的茶具外,又添了炙、研末和澆湯用的器具。秦漢飲茶已有簡單 的專用器皿。從秦漢到唐代,隨著飲茶區域和習俗傳播的擴大,人們對茶葉功用認識的提高,促使陶器業飛躍發展,瓷器也已出現,茶具越來越考究,越來越精巧 。
茶具又稱茶器或茗器。最初都稱為茶具。“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如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就有"烹茶盡具"之說,指烹茶前要將各種茶具洗淨備用。到晉代以後則稱為茶器了。到了唐代,陸羽《茶經》中把採制所用的工具稱為茶具,把燒茶泡茶的器具稱為茶器,以區別它們的用途。宋代又合二而一, 把茶具、茶器合稱為茶具。現在也大都統稱為茶具。

四明堂·聊茶具的範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說的一般勞動工作。茶藝是一種物質活動,更是精神藝術活動,器具則更重要講究,不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條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經》中,"茶聖"陸羽便精心設計了適於烹茶、品飲、炙茶和貯茶的茶具,細數之下,竟有二十八種器具之多。
(1)風爐,用銅或鐵鑄成,也有泥燒成的。像古鼎的樣子,壁厚三分,爐口上的邊緣九分,爐多出的六分向內,其下虛空形成爐膛,抹以泥土。爐的下方有三隻腳,鑄上籕文,共二十一個字。一隻腳上寫"坎上巽下離於中",一隻腳上寫"體均五行去百疾"。一隻腳上寫"聖唐滅胡明年鑄"。在三隻腳間開三個視窗。爐底下一個洞用來通風漏灰。三個視窗上書六個字的籕文,一個視窗上寫"伊公"二字,一個視窗上寫"羹陸"二字,一個視窗上寫"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陸氏茶"。爐上設定支撐鍋子用的垛,其間分三格。一格上有隻野雞圖形。野雞是火禽,畫一離卦。一格上有隻彪的圖形。彪是風獸,畫一巽卦。一格上有條魚的圖形。魚是水蟲,畫一坎卦,"巽"表示風,"離"表示火,"坎"表示水。風能使火燒旺,火能把水煮開,所以要有這三卦。爐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紋等圖案來裝飾。
(2)灰承:接受爐灰的用具是一個有三隻腳的鐵盤,托住整個風爐(爐子)。
(3)筥:音 jǔ(裝炭的簍),用竹子編成,高一尺二寸,直徑七寸。也有的先做個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編在外面,有六角的圓眼。底和蓋合攏後像個紡織的箱子,沿口光潔。
(4)炭撾:音 zhuā(敲炭的榔頭),六棱的鐵棒,長一尺,頭部尖,中間粗,握處細,握的一頭套一個小環作裝飾。有的把鐵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隨其便,供敲炭用。
(5)火筴,又叫箸(火筷子。就是平常用的火鉗)。長一尺三寸,夾火炭的頂端扁平,一樣長短,用鐵或熟銅製成,供鉗炭用。
(6)鍑:音fù(類似小口鍋)生鐵製成,利用壞了的農具煉鑄。煉鑄 鍑時內抹土、外抹砂。鍑裡面因抹土而光滑,易於磨 洗,外面因砂而粗糙,易吸熱。鍋的耳製成方形,讓其端正。鍋邊較寬,是為將火力向全腹蔓延。,鍋腰要長,水易集於中心,使火力集中於鍋中間,則水在鍋正中沸騰,茶末易於上升、揚起,茶味就醇美。洪州(今江西南昌)用瓷鍋,萊州(今山東萊州)用石鍋,瓷鍋、石鍋都雅致好看,但不堅固,不能持久。用銀鍋非常清潔,但又過於奢侈華麗。從耐久著眼還是生鐵制的好。
(7)交床(鍋座),十字相交的木架,把中間挖空, 用來坐煮茶的鍋。
(8)夾子,用小青竹製成,長一尺二寸。一頭的一寸處有竹節。節以上剖開,成夾子,用來夾餅茶烘烤。烤茶時小青竹也同時被烤出水分和香氣,借竹子的香氣來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間烤茶,恐怕難以弄到這種青竹。所以只好用鐵或銅來做夾,取其經久耐用。
(9)紙囊(紙袋),用今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剡溪境內產的,雙層白而厚的藤紙縫製成雙層紙袋,用來暫時存放烤好的餅茶,使茶葉香氣不散失。 
(10)碾(碾槽),由碾輪和碾槽構成,用來碾餅茶。在唐代以前的飲茶方法,是先將茶葉碾成細末,加上油膏米粉等,製成茶團或茶餅,飲時搗碎,放上調料煎煮。“碾”多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內圓外方。內圓以便運轉,外方防止翻倒。槽內放一個碾砣,碾砣與槽底緊密接觸無空隙。木碾砣,形狀像車輪,只是沒有車輻,中心安一根軸。軸長九寸,寬一寸七分。碾砣直徑三寸八分,中間厚一寸,邊緣厚半寸。軸中間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圓的。
(11)拂末,掃茶末用,用鳥的羽毛做成。
(12)羅盒,羅(篩茶末的篩子)大竹剖開,彎曲成圓形,蒙上紗或絹篩網。篩下的末用合蓋貯放。盒(貯存茶末的盒子)竹節製成,或用薄杉木板彎曲成圓形,塗上油漆,盒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直徑四寸。用羅篩出的茶末放在盒中蓋緊存放,把則(量取茶末的茶匙)也放在盒中。羅篩用大竹剖成片彎屈成淺圓筒形,羅底蒙上紗或絹作篩網。
(13)則(量器),利用貝殼,或用銅、鐵、竹製的匙、箸形狀的標準量器。大致煮開水一升,用"則"量取一份茶末。如果喜歡喝得淡一些的,就少取點茶末;喜歡喝濃茶的,就多取些茶末。但喜味淡的可減少,喜濃的可增加。
(14)水方(盛水盆),用稠木:槐木、楸木、梓木等製作,裡面和外面的縫都用油漆密封,盛水量為一斗。
(15)漉水囊:濾水工具。骨架多用生銅製成,而不用熟銅製作,熟銅易附著青苔及污物,不便於清除茶中雜物;鐵則因會銹而產生腥澀,影響水味,不宜採用。另外,居住山村的人,有用竹、木製的,但不耐用,外出不便攜帶。漉水囊用青篾絲織成,或用碧色的絹縫製的,可以收卷袋子的貯放。
(16)瓢,胡蘆一分為二而成瓢,或用木製成,它的形狀:口闊,瓢身薄,柄短。用來在“水方”中舀水。
(17)竹策(木夾),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薄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長一尺,兩頭用銀包裹,夾茶葉渣用。
(18)鹺簋,"鹺"即"鹽"。是一種盛器,用瓷做成。圓形,直徑四寸,像盒子或瓶形,小口壇形,裝鹽用。古人認為茶葉苦寒降火、清胃解毒。時常配伍食鹽,以加強茶葉抑菌解毒作用。
(19)揭(取鹽花的勺子),用竹製成,長四寸一分,寬九分。
(20)熟盂,是用來貯放沖茶用開水的瓷器,或是陶器,容量通常二升。
(21) 碗(茶碗),古人認為,越州(今浙江紹興)產的最好,鼎州(今陝西涇陽)、婺州(今浙江金華)的差些。岳州(今湖南嶽陽)、邢州(今河北邢台)產的其次,壽州(今安徽壽縣)、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差些。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進茶的湯色,使茶湯呈現白紅色。邢州瓷白,茶湯呈紅色;壽州瓷黃,茶湯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湯呈黑色。這些都不適合用來飲茶。
(22)畚,用白薄草捲成繩索後編成的盛具,可放十隻茶碗。也有的用竹籃來裝茶碗,用今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剡溪境內產的雙層剡紙縫製成方形襯墊,也能貯放十個茶碗。 
(23)札(刷子),用茱萸木夾上棕桐皮纖維,綑紮緊。或將棕櫚皮纖維一頭紮緊套入一段竹管中,形如一枝毛筆形,作刷子用,用來清理茶具。
(24)滌方(洗滌盆),用來貯放洗滌茶具後剩水的盆。用楸木拼合製成,製法同方水盆一樣,可裝水八升。 
(25)滓方(茶渣盆),用來盛放各種茶渣。製法同方水盆一樣,滌方,容積五升 。
(26)巾(抹布),用類似布的粗綢製作,長二尺,應有兩塊交替使用,用以清潔茶具。
(27)具列(陳列架、櫃),做成床形或架形,有的全用木或全用竹做成。無論木製還是竹製的,漆成黃黑色,櫃門可關。長三尺,寬二尺,高六寸。用以貯放陳列所有喝茶用的器具。
(28)都籃,因能裝得下全部茶具而得名。竹篾編成,裡面編成三角形或方形孔眼,外面用兩道寬篾作經線,一道窄篾作緯線,交替編織在作經緯的兩道寬篾上,編成方眼,使它玲瓏好看。都籃高一尺五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底寬一尺,高二寸。

四明堂·說茶具的類型

飲茶的器具——茶具是中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 早在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1500年間,青銅器就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先人用青銅製作盤、盛水,製作爵、尊盛酒,這些青銅器皿自然也可用來盛茶。自秦漢至六朝,茶葉作為飲料已漸成風尚,茶具也逐漸從與其它飲具共享中分離出來。大約到南北朝時,中國出現了包括飲茶器皿在內的金銀器具。
隋唐時,金銀製作的茶具達到高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元代以後,特別是從明代開始,隨著茶類的創新,飲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包括銀質器具在內的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製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為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屬製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鏇光性能,這樣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錫製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於世。
從近代開始,隨著茶葉製作方法的創新,飲茶習慣的改變,飲茶用具通常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茶具。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由於製作材料和產地不同而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青瓷,白瓷,紫砂瓷)、漆器茶具、玉器茶具、水晶茶具、瑪瑙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金壺,銀壺,銅壺,錫壺,合金壺)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

四明堂·談茶具的今世

時過境遷,當代的茶具已無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壺、茶杯、茶碗、茶盤、茶盅、茶托等飲茶用具。常見的茶具在東北、華北一帶,大多數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在江南一帶,普遍愛好喝綠茶,多用有蓋瓷壺泡茶。而在福建廣東台灣以及東南亞一帶,特別喜愛烏龍茶,常用紫砂器具。到了四川安徽等地區由於流行喝蓋碗茶,因此,茶具是由碗蓋、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組成。通常喝西湖龍井等名綠茶時,人們則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以上常用的泡茶器皿外,還可以見到一些配套的茶具,如放茶壺用的茶船(又名茶池,有盤形、碗形兩種);盛放茶湯用的茶盅(又名茶海);嘗茶時盛用的茶荷;沾水用的茶巾;舀水用的茶匙;放置茶杯用的茶盤和茶托;專門存放茶葉用的鐵罐、陶罐、木罐等貯茶器具。

四明堂·話茶具的代表

1)青瓷茶具:
以中國浙江生產的質量最好。早在東漢年間,已開始生產色澤純正、透明發光的青瓷。晉代浙江的越窯、婺窯、甌窯已具相當規模。宋代,作為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已達到鼎盛時期,遠銷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質地細膩,造型端莊,釉色青瑩,紋樣雅麗而蜚聲中外。16世紀末,龍泉青瓷出口法國,轟動整個法蘭西,人們用當時風靡歐洲的名劇《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麗青袍與之相比,稱龍泉青瓷為;雪拉同,視為稀世珍品。當代,浙江龍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發展,不斷有新產品問世。這種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眾多優點外,因色澤青翠,用來沖泡綠茶,更有益湯色之美。不過,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則易使茶湯失去本來面目,似有不足之處。
2)白瓷茶具:
具有坯質緻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因色澤潔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時,河北邢窯生產的白瓷器具已;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朝白居易還作詩盛讚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鎮白瓷茶具已遠銷國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這種白釉茶具,適合沖泡各類茶葉。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或綴以名人書法,又頗具藝術欣賞價值,所以,使用最為普遍。
3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艷之力。加之彩料之上塗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青花瓷茶具;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特別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它生產青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進入了一個歷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響後代。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綜觀明、清時期,由於制瓷技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法改變,都促使青花茶具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當時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雲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國還有許多地方生產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使用。
(4)紫砂茶具:
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據說,北宋大詩人蘇軾在江蘇宜興獨山講學時,好飲茶,為便於外出時烹茶,曾燒制過由他設計的提梁式紫砂壺,以試茶審味,後人稱它為“東坡壺”或是“提梁壺”。蘇軾詩云:“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莆粟盤龍茶”就是詩人對紫砂茶具賞識的表達。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制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制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優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矗;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鐘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後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5)漆器茶具: 目前中國的紫砂茶具,質量以產於江蘇宜興的為最,與其毗鄰的浙江長興亦有生產。經過歷代茶人的不斷創新,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就是人們對紫砂茶具器形的讚美。一般認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有三美,即造型美、製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采割天然漆樹液汁進行煉製,摻進所需色料,製成絢麗奪目的器件,這是我國先人的創造發明之一。我國的漆器起源久遠,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可用來作為飲器的木胎漆碗,但儘管如此,作為供飲食用的漆器,包括漆器茶具在內,在很長的歷史發展時期中,一直未曾形成規模生產。特別自秦漢以後,有關漆器的文字記載不多,存世之物更屬難覓,這種局面,直到清代開始,才出現轉機,由福建福州製作的脫胎漆器茶具日益引起了時人的注目。
脫胎漆茶具的製作精細複雜,先要按照茶具的設計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其上用夏布或綢料以漆裱上,再連上幾道漆灰料,然後脫去模型,再經填灰、上漆、打磨、裝飾等多道工序,才最終成為古樸典雅的脫胎漆茶具。脫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壺連同四隻茶杯,存放在圓形或長方形的茶盤內,壺、杯、盤通常呈一色,多為黑色,也有黃棕、棕紅、深綠等色,並融書畫於一體,飽含文化意蘊;且輕巧美觀,色澤光亮,明鏡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溫、耐酸鹼腐蝕。脫胎漆茶具除有實用價值外,還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常為鑑賞家所收藏。
(6)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中國飲茶雖漸次推廣開來,但屬粗放飲茶。當時的飲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間多用竹木製作而成。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開列的28種茶具,多數是用竹木製作的。這種茶具,來源廣,製作方便,對茶無污染,對人體又無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歡迎。但缺點是不能長時間使用,無法長久保存,失卻文物價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現了一種竹編茶具,它既是一種工藝品,又富有實用價值,主要品種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壺、茶盤等,多為成套製作。
竹編茶具由內胎和外套組成,內胎多為陶瓷類飲茶器具,外套用精選慈竹,經劈、啟、揉、勻等多道工序,製成粗細如髮的柔軟竹絲,經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內胎形狀、大小編織嵌合,使之成為整體如一的茶具。這種茶具,不但色調和諧,美觀大方,而且能保護內胎,減少損壞;同時,泡茶後不易燙手,並富含藝術欣賞價值。因此,多數人購置竹編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擺設和收藏。
(7)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稱之為流璃或琉璃,實是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礦物質。用這種材料製成的茶具,能給人以色澤鮮艷,光彩照人之感。我國的琉璃製作技術雖然起步較早,但直到唐代,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斷傳入,我國才開始燒制琉璃茶具。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麵圈足淡黃色琉璃茶盞和素麵淡黃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國琉璃茶具,雖然造型原始,裝飾簡樸,質地顯混,透明度低,但卻表明我國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經起步,在當時堪稱珍貴之物。近代,隨著玻璃工業的崛起,玻璃茶具很快興起,這是因為,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可塑性大,因此,用它製成的茶具,形態各異,用途廣泛,加之價格低廉,購買方便,而受到茶人好評。
(8)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堅固耐用,圖案清新,輕便耐腐蝕而著稱。它起源於古代埃及,以後傳入歐洲。但現在使用的鑄鐵搪瓷始於19世紀初的德國與奧地利。搪瓷工藝傳入我國,大約是在元代。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中國創製了琺瑯鑲嵌工藝品景泰藍茶具,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景泰藍從宮廷流向民間,這可以說是我國搪瓷工業的肇始。中國真正開始生產搪瓷茶具,是上世紀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在眾多的搪瓷茶具中,潔白、細膩、光亮,可與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飾有網眼或彩色加網眼,且層次清晰,有較強藝術感的網眼花茶杯;式樣輕巧,造型獨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溫作用,且攜帶方便的保溫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壺、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盤,受到不少茶人的歡迎。但搪瓷茶具傳熱快,易燙手,放在茶几上,會燙壞桌面,加之“身價”較低,所以,使用時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四明堂·講茶藝中的茶具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囊括了茶葉品評技法、茶葉精湛沖泡手法,以及領略品茗環境的整個品茶過程,稱之為茶藝。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茶藝刻意營造著「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與情趣,蘊蓄著高雅的意境。
近年來,中國內地、台灣、香港等地,創出了具有特色的“茶藝”,如:祁門紅茶茶藝、台式烏龍茶藝中式烏龍茶茶藝綠茶茶藝、普洱茶茶藝、花茶茶藝等等,茶藝的興盛與茶具的花樣繁多、琳琅滿目有密切關係。
茶具在茶藝中的廣泛套用,使喝茶成為了一項外行人覺得有趣、內行人覺得能提高修養的茶藝生活。茶藝泡茶的茶具種類繁多,大概可分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等,現分別說明如下:
1.置茶器
茶則:從茶葉罐中取茶用的器具,一般多為竹製品。
茶匙:將茶葉從茶則中撥入壺中。
茶漏、茶斗:置於壺口上便於將茶導入壺中,防止因壺口過小而使茶葉落在壺外。
茶荷:茶荷與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比較多。用茶荷盛茶時,可根據茶葉的多少來決定置茶量:其次,將茶葉倒入茶荷中,便於觀察茶的特點以決定泡茶的方法,而客人則可欣賞茶葉、聞茶香。
茶擂:將茶葉倒入茶荷後,用茶擂適當壓碎茶葉,以便在沖泡時得到較濃的茶湯。
茶倉: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將欲沖泡的茶葉倒入茶倉,能節省空間且較為美觀。
2.理茶器
茶夾:將茶渣從茶壺中夾出。
茶匙:茶匙可用來置茶,也可用來掏出茶渣,而尖細的一端則可用來疏通壺嘴。
茶針:茶針是用來疏通茶壺的區域網路,保持水流暢通。
茶槳、茶簪:茶葉沖泡第一次時,表面會浮起一層泡沫,此時可用茶槳撥去泡沫。
3.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便可將之倒入茶海。有些人會在茶海上放置一個濾網,以過濾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茶湯倒入茶海後,可依喝茶人數多寡分茶,人數多時,可利用較大的茶海沖兩次泡茶,再平均分茶;而人數少時,將茶湯置於茶海中,也可避免茶葉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澀味。
4、品茗器
茶杯:品茗所用的杯子。
聞香杯:此杯的高度較茶杯高,藉以保留茶香。
杯碟:放茶杯的小托盤,杯碟有裝點、美化的作用。有時茶湯燙手,用杯碟端茶杯較為方便。
5.滌潔器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茶船、茶池、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當壺中的水注滿溢出時,茶船可將水接住,避免弄濕桌面。茶船多為陶製品,更有古樸造型的茶船,增添喝茶的樂趣。茶船也是養壺的必需器具,以盛裝淋壺的茶湯。
渣方:盛裝茶渣的器皿。
水方、茶盂、水盂:盛接棄置茶水的器皿。
滌方:放置使用過而待清潔杯盤之器皿。
茶巾:茶巾主要的作用是為了擦乾茶壺,將茶壺或茶海底部殘留的水擦乾,也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的水滴。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其他
煮水器:煮水器的種類很多,風爐與水壺、酒精燈與水壺、電茶壺等都可使用,只要在加熱煮水過程中不會使水變質,即可作為泡茶之用。
壺墊:紡織製品的墊子,用以隔開茶壺與茶船,避免因摩擦碰撞發出聲音。
蓋置:放置茶壺蓋、茶盅蓋的小盤子,多用杯碟替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茶拂:置茶後,用以拂去茶荷上的茶末。
溫度計:用來判斷水溫的輔助器具。
茶巾盤:可將茶巾、茶拂、溫度計等皆放於茶巾盤上,使桌面更加整齊。
香爐:喝茶時焚點香,可增加品茗樂趣。

四明堂·言茶席中的茶具

邀請朋友聚會喝茶的房間稱茶席,唐朝以前的人是席地而坐的,在宴飲的時候,席是座位也是食物陳列擺放的平台,故而有酒席之稱;茶席則是泡茶和喝茶的平台。
茶席始於中國唐朝,大唐盛世,四方來朝,威儀天下。茶,就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詩僧與遁世山水間的雅士,開始了對中國茶文化的悟道與升華,從而形成了以茶禮、茶道、茶藝為特色的中國獨有的茶席文化符號。至宋代,茶席不僅置於自然之中,宋人還把一些取型捉意於自然的藝術品設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掛畫與茶一起更被合稱為“四藝”,常在各種茶席間出現。
茶是茶席的靈魂,但紅花還需綠葉襯,真正好的茶席一般由茶具組合、席面設計、配飾選擇、茶點搭配、空間設計五大元素組成。這其中,中國的茶具經過歷代茶人在形式、內容及功能上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並融入人文精神,使茶具組合成為茶席構成要素的主體。茶具是整個茶席中的焦點,茶具的不同特色有啟發茶席主題,營造一份別致的韻味和閒趣的作用。
最大的長方形,是席面,即茶席的大地
2.茶葉罐
3.潔方,茶巾 
4.蓋置
5.泡茶器

標準茶席圖標準茶席圖
6.水方
7.湯瓶(煮水器)
8.花器
9.茶杯
10.勻杯
11.茶則
12.則置
13.茶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