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石庫門
新式石庫門裡弄住宅,也稱為改良式石庫門裡弄住宅。民國8年以後出現於上海。民國8~19年前後是該式建築建造的最盛時期。
新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在房屋結構上有所改進,由老式石庫門的立帖式改為磚牆承重,一般使用人字屋架,有的局部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3間2廂改為2間1廂,層高降低,層數由2層增至3層。樓梯靠分戶牆布置,樓梯平台處設亭子間。立面上有的採用了陽台。外牆由原來的紙筋石灰牆面,改為用機制紅磚或青磚砌築、石灰勾縫的清水牆面。石庫門的框料由天然石料改為斬假石、汰石子等材料。因受歐化影響,大門上的凹凸花紋條及花格子小門已較少採用,改用簡單線條。廂房間的窗檻和客堂樓、廂房樓窗檻下的窗肚牆處有代以磚牆的汰石子或水泥磨石子飾面。圍牆開始降低,由5米降為4米。里弄規模較前擴大,弄道較前放寬,一般在4米以上,改善了空氣流通和採光條件。弄堂、天井、廚房及浴廁間等處,多用水泥鋪地面,客堂地面一般用洋松地板,較考究的則用顏色花磚。房屋設備方面日臻完善,除一般水電設備外,質量高的住宅用暗裝電線,有用三件大衛生設備的,少數裝有壁爐,甚至有汽車間。
石庫門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通常被認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徵之一。
早期的石庫門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初,它脫胎於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為三開間或五開間,保持了中國傳統建築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的特點。老式石庫門住宅,一進門是一個橫長的天井,兩側是左右廂房,正對面是長窗落地的客堂間。客堂寬約4米,深約6米,為會客、宴請之處。客堂兩側為次間,後面有通往二層樓的木扶梯,再往後是後天井,其進深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後天井後面為單層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廚房、雜屋和儲藏室。整座住宅前後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圍牆、廂房山牆組成,正中即為“石庫門”,以石料作門框,配以黑漆厚木門扇;後圍牆與前圍牆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閉的外立面。所以,石庫門雖處鬧市,卻仍有一點高牆深院、鬧中取靜的好處,頗受當時卜居租界的華人士紳、富商的歡迎。
在20世紀10年代以後,老式石庫門逐漸被新式石庫門取代。新式石庫門大多採用單開間或雙開間,雙開間石庫門只保留一側的前後廂房,單開間則完全取消了廂房。新式石庫門在內部結構上的最大變動是後面的附屋改坡頂為平頂,上面搭建一間小臥室,即亭子間。亭子間屋頂採用鋼筋混凝土平板,周圍砌以欄桿牆,作曬台用。為了減少占地面積、節省建築用材,新式石庫門還縮小了居室的進深,降低了樓層和圍牆的高度。
與老式石庫門相比,新式石庫門在外觀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庫門外牆面多用清水青磚、紅磚或青紅磚混用,石灰勾縫,而不是像老式石庫門那樣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庫門常用的馬頭牆或觀音兜式的山牆也已不再使用。另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新式石庫門不再用石料做門框,而改用清水磚砌,門楣的裝飾也變得更為繁複。早期的石庫門門楣常模仿江南傳統建築中的儀門,做成中國傳統磚雕青瓦壓頂門頭式樣,而新式石庫門受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常用三角形、半圓形、弧形或長方形的花飾,類似西方建築門窗上部的山花楣飾,這些花飾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是石庫門建築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有些新式石庫門還會在門框兩邊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樣式,作為裝飾。總之,新式石庫門在建築風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隨著新式里弄和花園裡弄的興起,石庫門就風光不再了,開始逐步淪為城市下層居民的棲身之所。但誰都沒想到,石庫門如今卻是鹹魚翻身,出盡了風頭。把石庫門“整舊如舊”的新天地已成為上海最時尚的淵藪,可那裡的石庫門是五臟六腑早給掏空了,只剩下了一個虛假的外殼,供人們去憑弔、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