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絨藏族

嘉絨藏族

嘉絨在甘孜州丹巴縣、康定縣部分地區,阿壩州金川、小金、馬爾康、理縣、黑水、紅原和汶川部分地區,以及雅安市、涼山州等地,居住著講嘉絨語,並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嘉絨藏族,藏區稱這地區的藏民為“絨巴”(農區人)。嘉絨藏族是吐蕃人東侵時期吐蕃駐軍及移民和下象雄土著長期融合形成的一個民族。在西藏的藏族人眼裡他們是藏族原始四大姓氏扎氏的後代。1954年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宣布將“嘉絨族”識別為藏族,從此,為方便稱呼便叫稱“嘉絨藏族”,正如世居康巴地區的叫“康巴藏族”,世居安多地區的就叫“安多藏族”。

基本信息

民族歷史

史料記載

嘉絨藏族嘉絨藏族

據漢文史料記載,古代生息、活動於今州境地區東南部河谷一帶,稱之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鄰人”、“戈基人”等民族,為這一地區的土著先民。唐時與吐蕃人移民及駐軍融合後,成為藏族。嘉絨地區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說自己的祖先來自西藏汶川縣境內的瓦寺土司、金川縣境的綽斯甲土司、雅安地區寶興縣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淵源於西藏的族譜記載。雜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將悉坦謀。

《安多政教史》載:“多麥南北的人種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贊乾布)安置在唐蕃邊境駐軍的傳人,……”。在公元5—6世紀時,嘉絨地區人戶很少,為措巴首領割據稱雄時期。7世紀初葉,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統一了吐蕃,嘉絨地區也統一於吐蕃之中,由贊普的將領充任嘉絨各地首領.嘉絨地區在《安多政教史》一書和講藏語安多方言的藏族中稱‘查柯”。其因是:“歷史上吐蕃贊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來嘉練地區擔任首領和武將,他的官邸在松崗以北,吐蕃王室在聖諭和公文中稱他為‘嘉木查瓦絨柯潘’或‘查瓦絨柯潘’,簡稱‘查柯”’。柯潘是從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來大批士兵的指揮官,主管唐時吐蕃的“西山八國”。

歷史發展

嘉絨藏族嘉絨藏族

古代稱之為“嘉良夷”、“白狗羌”、“哥鄰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等族,實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在吐蕃第九代贊普布德貢甲時期,即大約東漢順帝時期(126年),吐蕃地區最原始的佛教——雍仲本教,就由吐蕃傳入了州境,並逐漸興宏起來,吐蕃文化的傳入和對嘉絨藏族古代先民的影響始自東漢,印度佛教則晚於8世紀吐蕃王朝赤松德贊時期才在州內發展起來、由於宗教文化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長期影響,印度佛教(早期是雍仲本波教)逐漸成為上述民族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人大量移民和軍事占領與統治,經過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與吐蕃人長期的相互交往,從而形成今日統一的嘉絨藏族。

古典婚禮

婚禮程式

嘉絨藏族嘉絨藏族

婚禮前夜稱作花夜。新郎要在祖屋的鍋莊旁接受長輩與平輩人的祝福,當地稱作掛紅。新郎及接親人牽上白色的馬或懷孕的母馬來接心愛的新娘,婚禮舉行的當日清晨,新娘在親友的相送下來到新郎家的日子要帶上哈達、酒、糖果之類,以備散發。一大早,在祖屋裡外的地面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用白色石灰畫上海螺蓮花等吉祥圖案,然後在屋外吉祥圖案的末端放上一桶清水和柏枝。當新娘從白色的馬或懷孕的母馬上下來時,新娘的舅舅一邊念誦吉祥的祝詞與經文,一邊用柏枝沾水祭祀天地神靈,然後新娘進到屋內,婚宴正式開始。結婚那天的清晨,新娘在最親近的幾位親戚陪同下,由哥哥背出寨子的大門。這時,陣陣莽筒聲、嗩吶聲響起,新娘和她平時要好的姐妹們齊聲共哭,因為新娘要走向新的生活,是激動也是對娘家的留戀。新娘的鄉鄰們在路邊唱起了嘉絨山歌:“阿爸阿媽送送達爾加(出嫁姑娘),心酸心疼心相愛,願你們吉祥如意、一路平安。”來拉親的隊伍也以山歌對答:“阿爸阿媽請放心,新娘永遠是你女,普亞(新郎)是你兒,一切都會美”。到了夫家,四方來參加婚禮的人們,帶上哈達及禮物,獻給一對新人,青年男女跳鍋莊、喝雜酒,老年人在屋內飲酒,誦祝願禱詞,一道難題擺在新郎面前,因為新娘和伴娘的裝束完全一樣,紅頭巾蓋著她倆的臉,到底哪個是新娘哪個是伴娘,要由新郎自己來認。新郎頗費思索,從自己送給新娘的信物手鐲、戒指認出了真正的新娘,於是紅頭巾揭開,新娘與參加婚禮的鄉親們見面。這一天敬酒是敬“啞巴酒”,即新郎新娘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說話,敬酒的話由伴郎伴娘代為表達。能歌的親友,則在敬酒時高唱藏族的敬酒歌,同唱敬酒歌———《阿拉江瑟》。進行情歌對唱,酒宴完全融在了美妙的歌聲與醇香的美酒之中。晚上,則在新郎的祖屋裡通宵達旦地舞蹈。

婚禮文化

婚禮是以新娘的舅父為中心進行的,顯示出這種婚禮折射著東女文化,體現了嘉絨藏族古代以婦女為中心的痕跡。雖然嘉絨地區早已走過母系氏族的歷史發展階段,但是人類原始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兄長作為家族兄妹一代的保護者的地位,卻沿襲至今。

嘉絨藏族的婚禮是隆重的,也是神聖的,婚禮自始至終,村寨里載歌載舞整日徹夜。但是最奇特的是在婚禮的這天,新娘不能和新郎同居,只能由伴娘陪伴著,連說一句話甚至碰根指頭的機會都沒有。第二天還要回娘家去,在娘家過上一段日子以後再到婆家,這樣,夫妻生活才真正開始。

第二天,新娘舅舅帶著自己的甥女要離開新郎寨子的時候,新郎寨子的鄉鄰們,特別是青年男女,夾道恭送。道路兩旁,兩位青年牽著一根紅綢,橫攔著回去的道路,這叫“攔紅”,同時有人上前給離去的新娘的家人額頭上抹上白麵粉,每一個經過的人都要回答問題,或者喝上三杯美酒,新娘也不例外。剛過攔紅關,一大群新郎家的男男女女會將一些人拋向空中。讓他們鑽過紅綢。嘉絨藏族十分崇尚白色,互相塗抹白麵粉是對親人、鄉鄰和生活的祝福。

釀酒法

嘉絨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州東部丹巴等地和雅安市寶興及阿壩州的金川、馬爾康、小金等縣,而丹巴地處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的源頭。是嘉絨藏族聚居地,當地藏族民眾多有自製藏酒習俗,且所制藏酒風味獨佳。由於釀酒全過程及所有原料為本地獨有,使嘉絨藏酒風味與眾不同,其釀酒方法有以下過程:

首先,具備酒麴(當地語稱“吾俄基”)。在每年的夏季、採集當地的一種叫“吾俄基麥朵”的花草,採集時須在手上塗摸少許酒,否則會被刺,採集後蒸熟、曬乾、碾成粉或乾砣砣備用。

其次,煮料。釀酒原料由玉米、小麥、青稞、高糧等組成。將上述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後用鍋煮成半生熟備用。

再次,將煮後的原料在竹製平篩內攤開,待稍涼後加入酒麴拌勻,趁熱放入發酵缸(多為土陶罐內),加蓋並外包毪衫或棉被保溫,發酵2—3天即可。

然後,生酒。當有酒味溢出後,去掉保溫毪衫、棉被,再靜置15一20天,即可有酒香味或酒液出現,當地稱“雜酒”。

再後,蒸酒。在鍋莊上置一口大生鐵鍋,加入適量水和麥草(隔墊用)及豬骨(可去異味、改善酒的品味等),內置個土陶罐(密閉式的,用於酒液較多的酒料)或木質蒸蘢(開放式,用於乾酒料,須在蒸隔上鋪一層麥桿,以防酒料下漏),加蓋後在鍋莊內加帶火的灶灰將大鐵鍋內水煮沸並使籠內有水蒸汽溢出,加入發酵完全的酒料,裝好集酒器及引流管(一般是竹子的),在籠上放置一口生鐵尖底鍋,並用沙布或毛巾沿周圍密封(此時,傳統習慣上在蒸籠上吊一把刀鎮邪),在籠頂鐵鍋內加入冷水或冰塊,並隨時更換以保持低水溫,繼續蒸煮出酒。

最後,酒質控制。蒸餾出的酒,濃度可達50——60度,蒸餾期間要定時品灑,至酒味出現微酸時應分裝以區別酒質,大約在50度以下和50度以上的酒分別裝罐密封備用即可。

民居住宅

嘉絨藏族嘉絨藏族

嘉絨藏寨自古以來就利用本地區多石之特點,用黃泥作粘合劑,砌石牆造住房,以巨木為梁,橫搭雜木,蓋土於上,堅固不漏;累石灰牆、架巨木為梁的方式至今不衰。以鋼筋水泥及石土為主體,漿砌構造屋柱,提高嘉絨藏寨的安全係數。

寨子多修於向陽、避風之坡地,以幾戶至幾十戶為一寨子,砌石如同砌磚,把大小不等的石塊壘砌為牆,大石塊砌一圈,用小石和粘土取平,再往上砌一圈,逐層砌蓋,牆體基寬頂窄,牆面略呈梯形。

民間傳說

白石崇拜的傳說

嘉絨藏族的屋頂四角都供有一塊白石,是他們的神靈,播種,收穫,年節祭祖,嘉絨藏族都要對白石進行祭祀,屋頂平台靠山的一方有一個白石砌的鼎狀物,上面放有陶罐,每逢家中有重要事情,就用陶罐祈福

關於白石崇拜,有這樣一個傳說:遠古時候,羌人和嘉絨藏人在遷徙中,遇到一支身強力壯,英勇善戰的戈基人。藏人羌人與戈基人作戰是屢戰屢敗,不得已準備棄地遠遷。這時羌人的一位首領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讓所有藏人羌人在頸上繫上羊毛作為標誌,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終於打敗了戈基人,藏人羌人得以安居樂業。為報答神恩,從此以後,嘉絨藏族和羌人便奉白雲石為最高天神,這種習俗相傳至今。

嘉絨藏族土司的傳說

嘉絨藏族嘉絨藏族

其一:遠古之世,天下有人民而無土司。有一天,天上降一虹,落於奧爾卯隆仁地方,虹內出一星,直射於嘉絨,其地有一仙女,名喀木茹米,感星光而孕,後生三卵,一花,一白,一黃。三卵飛至瓊部山上(即指今西藏瓊部地區)各生一子。長子為花卵所生,年長東行為綽斯甲王,其餘二卵,一白一黃,各出一子,留瓊部為上、下土司。綽斯甲王出三子:長日綽斯甲,為綽斯甲土司;次日旺甲,為沃7土司;三日藹許甲,為革什雜土司

其二:又瓦寺土司之起源神話,與綽斯甲者略同,其內容:天上普賢菩薩,化身為大鵬金翅鳥目"瓊",降於烏斯藏之瓊都,首生二角,額上發光,額光與目光相映,人莫敢近之,迨瓊鳥飛去,人至,見有遺卵三枚:一白、一黃、一黑,取置廟內,誦經供養,三卵產三子育于山上,三子長大,黃卵之子至丹東、巴底為土司;黑卵之子至綽斯甲為土司;白卵之子至塗禹山為瓦寺土司。傳說後來的嘉絨十八土司多謂其遠祖是來自西藏瓊部,據說其地在拉薩西北、距拉薩約十八日程。傳其地古代有三十九族,人口眾多,因地貧瘠而至康北與四川西北者甚多,後漸繁衍,遂占有現在的廣大嘉絨,乃至更多地區,根據地名普查所證實,現四川I省甘孜、阿壩兩州藏區,、與瓊部相關的地名繁多,尤其是山峰,很多叫"穹(瓊之諧音)日","瓊隆"和"瓊溪"等等,經調查都與歷史上的民族?遷徙相關聯。所謂的三個,黑或花、白、黃卵,有可能是指原始的三個血緣或地緣相關的部落。

嘉絨藏曆年

藏曆年在川西峽谷的嘉絨地區,有一個關於英雄與妖魔的神奇故事。所以每年大年初一早晨到晚上,當地人都要敬阿彌各爾東神仙,並舉行打火仗,把妖魔卡巴洛絨打死。

在很古的時候,有位以打柴為生的嘉絨女,一次砍柴歸途中在一塊形式獅子的石頭上疲勞地睡著了,醒來時發現懷孕了,後生下一子,取名阿彌各爾東。阿彌各爾東很能吃,第一天要吃糌粑1升肉3斤,第二天吃糌粑3升肉6斤,第三天吃糌粑1斗肉12斤。以後每天都按比量成位增長。母親苦於無力撫養而忍痛將其放生於深山老林中。母子離別時,阿彌各爾東說從此以後彼此實難想見,如果母親要見兒時就請個羊毛兜,以此為約吧。

當時嘉絨地區有個妖魔叫卡巴洛絨,專吃活人。藏王不得不每天送一個人到他的魔穴去。阿彌各爾東出生的第三年,山寨里的人大半被吃,嘉絨面臨滅種之災。藏王便叫阿彌各爾東的母親去請他回來降妖。身負重託的母親手裡提著羊毛兜來到深山老林。走到一處遍地堆滿了獸骨的地方,她嚇得大喊阿彌各爾東,並急忙爬上大樹。隨著一陣風起樹搖,一個寵然大物舉手將母親輕輕地托住放在地上。驚嚇的母親看出這是自己的孩子,悲喜交加。阿彌各爾東說母親來了,兒子沒有什麼孝敬您的。說著就順手撅下一根樹幹,從牙縫裡剔出一腿獸肉遞給母親。母親說起了藏王的請求和鄉親們的期望。

阿彌各爾東欣然應允,請母親回復藏王準備一把1300斤重的鐵錘、一把1300斤重的鐵釘鈀、一把1300斤重的火鉗、13口大鐵鍋、13塊大豬膘、13大豬油餅子、13斗糧的饃饃、13頭羊肉、13壇酒。並說我見山寨房屋都染白就下山,次日就與卡巴洛絨決鬥。虎日12日,阿彌各爾東下山並做好了戰鬥準備,吃完了13斗糧的饃饃、13隻羊的肉、喝完13壇酒、頭戴13口大鐵鍋,肩扛藏王為他準備的鐵釘把,手持鐵錘和火鉗,走到魔窟前大呼”卡巴洛絨出來。卡巴洛絨在洞內說天下第一,舉世無雙,是那哪個狂徒大膽,直呼我的名還叫我出去,他讓大兒子去看看。大兒子回來說,外面有個比你更大的人在喊你。

卡巴洛絨妖眼一瞪,胡說!天下哪有這樣的事,一氣之下將大兒子吃了。外面喊聲不斷,他又差二兒子去看。二兒子看過說,哥哥方才說的是實話。他又把二兒子吃了。外面的喊聲擾得他心煩,於是只好自己出去看個究竟。阿彌各爾東見他出來說,你的個頭真箇尋常,今天我特來專程拜訪。卡巴洛絨說你的個子也不一般,今天我才吃了3個人,還餓得慌,正好你來了給我充機。阿彌各爾東讓他先動手。卡巴洛絨不客氣地手舞鐵錘朝阿彌各爾東頭上狠狠一錘,頓時火光四射。阿彌各爾東戴的大鐵鍋被打爛了口,接著他又舉起釘鈀,朝阿彌各爾東背上一鈀,結果抓下來的是那13塊豬膘,妖魔吃了還說他還有點肥呢。然後又朝他胸前狠狠一鈀,又抓下了13個大豬油餅子。卡巴洛絨又全部吃了下去,咂咂嘴說你真肥!

阿彌各爾東說該輪到我了,於是舉起1300斤重的鐵錘朝妖魔頭上一砸,頓時卡巴洛絨腦漿橫飛,又用1300斤重的鐵釘鈀朝妖魔胸前一抓,他的腸肝肺全挖出來,用1300重的火鉗夾妖魔心一扭,卡巴洛絨徹底嗚呼衰哉了。妖魔被消滅了,山寨里一片歡騰。藏王設宴慰勞降妖英雄阿彌各爾東,並說由於妖魔作惡,可憐的百姓就沒過一天的安生日子,如果不是你,咱們嘉絨地方人快滅絕了。你智勇雙全,蓋世無雙,拯救了百姓,我這王位該讓於你。阿彌各爾東連連搖頭,說不可不可,你沒有聽過三天不摸手生,三天不念口生的民搖嗎?我離開深山就會失去捕食能力,但我食量大,食慾又很強,百姓供得起嗎?我除掉妖孽,人們會供我為神,我再做國王,人們對我必儘其所有。如果是這樣,前有卡巴洛絨吞食之血肉,後有我阿彌各爾東食民供奉,如此百姓的日子何時才能昌盛呢?阿彌各爾東執意要回山上。為紀念這次降妖勝利,藏王規定每年虎月十三日為嘉絨年,而以房屋染白為約,就是阿彌各爾東探親的日子,所以每年虎月13日,當地人都用最高級別的佳宴,和每年冬月11日前把房子粉刷白,請阿彌各爾東神仙一起同山村人過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