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同種異體移植物排斥反應的方式與受體(recipient)或宿主的免疫反應狀況、移植物的性質有密切關係。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個體,接受異體移植物後,若不經任何免疫抑制處理,將立即發生宿主免疫系統對移植物的排斥反應,即宿主抗移植物反應(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 11VGR),導致移植物被排斥,其過程既有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又有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參與。
1、T細胞介導的排斥反應
在人體和實驗性移植中證實,T細胞介導的遲發性超敏反應與細胞毒作用對移植物的排斥起著重要作用。移植物中供體的淋巴細胞(過路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具有豐富的HLA- I、II,是主要的致敏原。它們一旦被宿主的淋巴細胞識別,即可使CD8+細胞分化,成為成熟的CD8+細胞毒性T細胞,溶解破壞移植物。同時,使CD4+細胞活化,啟動經典的遲髮型超敏反應。此外,與遲髮型超敏反應相伴隨的微血管損害、組織缺血及巨噬細胞介導的破壞作用,也是移植物損毀的重要機制。
2、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
T細胞在移植排斥反應中無疑起著主要作用,但抗體也能介導排斥反應,其形式有二:①過敏排斥反應,發生在移植前循環中已有HLA抗體存在的受者。該抗體可來自過去曾多次妊娠、接受輸血、或感染過某些表面抗原與供者HLA有交叉反應的細菌或病毒。在這種情況下,移植後可立即發生排斥反應,此乃由於循環抗體固定於移植物的血管內皮,固定並激活補體,引起血管內皮受損,導致血管壁的炎症、血栓形成和組織壞死;②在原來並未致敏的個體中,隨著T細胞介導的排斥反應的形成,可同時有抗HLA抗體形成,造成移植物損害。
此外,在機體的免疫功能缺陷,而移植物又具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細胞(如骨髓、胸腺移植)的情況下,宿主無力排斥植人的組織器官,而移植物中的供體免疫活性細胞可被宿主的組織相容性抗原所活化,產生針對宿主組織細胞的免疫應答,導致宿主全身性的組織損傷,即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