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感染免疫

寄生蟲感染免疫是宿主機體對寄生蟲識別和排斥的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學反應,具有保護機體完整性的作用。

寄生蟲感染免疫

正文

宿主機體對寄生蟲識別和排斥的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學反應,具有保護機體完整性的作用。寄生蟲的個體大、生活史多樣、抗原複雜以及在演化過程中對宿主免疫的逃避等,構成了它的免疫特點。研究這種免疫特點對於了解寄生蟲病病理髮生及其康復,以及提高診斷與防治技術等具有重要意義。
1893年T.史密斯和F.基爾伯恩指出牛患巴貝斯蟲病康復以後具有免疫力。1902年,A.拉韋朗首次證實人、畜體內有溶解錐蟲的抗體存在。1904年S.艾薩克等又在絛蟲研究中發現沉澱抗體。1910年吉本提出裂體吸蟲病的補體結合試驗。1911~1912年卡森提出著名的棘球蚴病皮試。1913年J.莫勒等進行了馬媾疫錐蟲病補體結合試驗。W.H.托利弗和M.P.薩爾斯在1939年發現線蟲蟲體口腔、肛門、排泄孔和腸道內的沉澱作用引起蟲體堵塞致死,是由於宿主抗體和蠕蟲代謝抗原的結合。寄生蟲的細胞免疫則直到1961年才由亨特和利兩人開始套用淋巴細胞轉移法證實。從50年代末以來,對寄生蟲病免疫機理和蟲苗試製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成就:W.F.H.賈雷特等在1958~1960年將牛胎生網尾線蟲蟲苗套用於生產;L.L.卡洛和L.T.梅勒斯在1967年研製的巴貝斯蟲苗投入市場;1971年T.A.米勒研製的犬鉤蟲苗免疫效果良好。1977年中國也研製成功牛環形泰勒蟲裂殖體細胞膠凍苗並套用於生產。
寄生蟲的免疫致敏和免疫效應 寄生蟲免疫致敏的特點是;抗原複雜,並和免疫劑量密切有關;容易出現免疫耐受性,如在寄生蟲感染太少時可引起低帶耐受性,感染太多時又可能出現高帶耐受性;免疫致敏也與寄生部位有關,如弓形蟲寄生在細胞內時,其抗原不易接觸淋巴系統,也就沒有免疫原性,即使有時漏出細胞激發免疫,其抗體或致敏細胞也達不到隱藏的弓形蟲。此外,有的寄生蟲感染還可使多種淋巴細胞包括巨噬細胞等失去功能,從而使其和抗體合作的應答減弱,抑制 T細胞和巨噬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近年來發現寄生蟲免疫致敏有多種調節因素。如 T細胞抑制即與低帶免疫耐受性有關。因為IgT(系一種單體IgM)和抗原的複合物既可以介導協助,也可以引起抑制,如它們先與巨噬細胞結合,就產生免疫;如由於巨噬細胞缺乏或飽和而先與特異性 B淋巴細胞起作用,就抑制應答而產生部分的免疫耐受性。已知巨噬細胞的功能常可能被弓形蟲和瘧原蟲等多種寄生蟲所損害。 這種T細胞抑制在寄生蟲感染上可能相當重要。又如抗原競爭也是一個調節因素。抗原競爭的部位被認為存在於輔助細胞的表面。小鼠錐蟲試驗,發現胸腺依賴的應答減少而胸腺不依賴的應答並不減少,可用抗原競爭來解釋。
寄生蟲的免疫效應包括免疫效應細胞(致敏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及其免疫產物(淋巴因子和抗體)與相對應的抗原物質或帶有抗原的靶細胞之間的免疫效應。可分為特異性體液抗體介導(體液免疫) 和特異性致敏T淋巴細胞介導(細胞免疫)兩大類。免疫效應隨不同寄生蟲種類或其他條件而異。如瘧原蟲的裂殖子借特異性受體結合到紅細胞表面後,免疫宿主的IgG或IgM可阻斷這種結合而中和抗原;新侵入皮膚的血吸蟲童蟲可被體內免疫抗體通過補體介導而發生細胞溶解作用等等。但當血吸蟲童蟲體表吸附宿主抗原的密度很高時,這種反應就無法進行,形成對該蟲伴隨免疫的現象。寄生蟲病的許多病例中常可見血清IgE水平升高。這種IgE就是反應素抗體又稱親同種細胞抗體。它們和體內肥大細胞結合成為致敏肥大細胞,在遇特異性抗原後,肥大細胞脫粒並釋放組織胺等血管活性介質,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粒細胞積聚和平滑肌收縮,形成局部逆境,導致寄生蟲死亡。
寄生蟲對宿主免疫的逃避 這是寄生蟲免疫的一個特點。寄生蟲逃避免疫有多種方式:①抗原變異。寄生蟲抗原複雜而易變異。如非洲錐蟲身體和鞭毛表膜有一光滑的外層,可在血流中經常更換而逃避宿主的特異性免疫效應;甘比亞錐蟲有23種抗原變異等。②可溶性封閉抗原。有些來自寄生蟲的可溶性循環抗原,或稱“外抗原”,可將特異性抗體所介導的免疫效應封閉,已在非洲、南美的鼠類錐蟲病、瘧疾、巴貝斯蟲病,以及有些蠕蟲感染中發現。③宿主抗原。又稱抗原偽裝。已知血吸蟲成蟲能藉此避開宿主的免疫應答,從而使宿主獲得了伴隨免疫。④隱蔽部位。較多見的如腸胃中的一些蠕蟲、溶組織內變形蟲和結腸巴蘭弟纖毛蟲,以及陰道毛滴蟲和牛胎兒毛滴蟲等都有其隱蔽的寄生部位,從而躲開循環抗體,至多只受局部分泌抗體的影響。其他具有隱蔽寄生部位的還有寄生在細胞內的南美錐蟲,寄生在腦和眼睛內的弓形蟲等。在皮膚瘡疤或潰瘍中,利什曼蟲甚至能藏在作為免疫輔助細胞的巨噬細胞內。⑤抑制宿主的防禦。一般可通過 3種途徑:首先是免疫抑制,如瘧原蟲感染可引起體液免疫抑制,錐蟲病可引起細胞免疫抑制。其次是免疫促進作用,如感染內臟的利什曼原蟲有高水平的血清Ig時,細胞免疫有可能被抗體所封閉。第三是獲得性免疫耐受性,如弓形蟲在人和動物的胎兒期就可發生免疫耐受性。
宿主對寄生蟲的獲得性免疫 宿主機體因接觸寄生蟲而形成的免疫稱宿主對寄生蟲的獲得性免疫。產生獲得性免疫的必要條件,是入侵的寄生蟲與宿主免疫系統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接觸,從而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按獲得的方式可分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通過蟲苗接種,可使宿主對寄生蟲自動地獲得免疫;通過致敏淋巴細胞和抗體的傳遞,可被動地獲得免疫。宿主對寄生蟲的獲得性免疫一般兼含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按蟲的類別分述如下:
原蟲 宿主的免疫程度和組織損傷程度同寄生蟲與宿主組織的親合程度成正相關。原蟲多數寄生在細胞內或細胞外,引起宿主組織損傷,蟲體在宿主體內繁殖,因此激發宿主機體產生的免疫程度較強。對球蟲、弓形蟲、錐蟲和巴貝斯蟲的研究結果表明,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所占的地位,隨不同的蟲種而異。艾美耳球蟲感染後,黏膜經常有大量淋巴細胞、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浸潤,說明細胞免疫的重要性。而寄生在血清中的錐蟲則主要激發體液免疫。巴貝斯蟲感染時獲得的免疫也主要是體液免疫,已從母體初乳和血清的被動轉移而被證實。但錐蟲和巴貝斯蟲也都能激發細胞免疫。
蠕蟲 這方面的研究進展不如原蟲,因蠕蟲系多細胞動物,其抗原成分複雜,寄生部位、移行與否,以及所引起的組織損傷程度也不一。研究較多的有:①絛蟲。反芻獸莫尼茨絛蟲和馬裸頭絛蟲的成蟲對幼畜的感染率比成年畜的高,說明其免疫與年齡有關。組織內的絛蟲幼蟲能引起免疫反應,保護宿主不受第 2次感染,而六鉤蚴則是激發免疫反應最有效的階段。已證明對於腸內的細粒棘球絛蟲成蟲,可用同種或異種的人工活化六鉤蚴作為免疫材料來激發犬體產生一定程度的保護性免疫。其免疫機理主要是體液免疫。血清被動轉移和初乳被動轉移都有效果。在已經結囊的中絛期,幼蟲具有較強的免疫逃避性,它們死亡或受損傷後可發現受各種炎症細胞包圍。②吸蟲。裂體吸蟲成蟲可激發宿主對再感染產生部分抵抗力,而對成熟蟲體本身並無影響,即產生伴隨免疫。曼氏裂體吸蟲和片形吸蟲可在宿主體內引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肝片吸蟲童蟲在肝實質移行中的炎症應答,對於激發免疫應答最為重要,這種免疫屬於細胞免疫;而體液免疫則在腹腔內移行途徑中發生。③線蟲。已知網尾線蟲能激發宿主對再感染產生相當穩定的體液免疫,並已率先製成商品化的牛胎生網尾線蟲蟲苗。捻轉血矛線蟲感染時產生的“自愈現象”,系速髮型超敏反應,也與體液免疫有關;同時細胞免疫也有作用。在蛇形毛圓線蟲感染的獲得性免疫作用中,據認為細胞免疫比體液免疫更重要。在感染鏇毛線蟲的24~48小時內,胸導管淋巴細胞有明顯的保護性免疫作用;特異性抗體不起作用,但對於成熟的鏇毛線蟲在腸內階段則有保護性免疫。豬蛔蟲對再感染可引起強大的免疫應答,血清或細胞的被動轉移和初乳免疫轉移都獲得成功。犬鉤蟲也能引起犬體產生一種穩定的免疫,並能被動轉移,以免疫血清的抗體轉移為主。
免疫病理 在宿主和寄生蟲的相互關係中,在產生獲得性免疫保護宿主的同時,又可能產生免疫疾病,為害宿主,主要有:①反應素(Ⅰ型)超敏反應。由於抗原與嗜鹼細胞及肥大細胞表面的抗體結合,導致細胞釋放出血管活性物質而引起,屬速髮型超敏反應。原蟲和蠕蟲都能激發親同種細胞抗體,即反應素抗體(包括IgE型和IgG型)。 這種超敏反應在鏇毛線蟲感染時表現有寒熱、皮疹、水腫、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及親同種細胞抗體滴度升高,被廣泛用於對蠕蟲病的診斷。②細胞毒(Ⅱ型)超敏反應。抗體與細胞表面抗原或半抗原在有補體或某些單核細胞存在下結合時引起的組織損傷。只要有任何細胞膜抗原(如紅細胞抗原、肝細胞抗原)的相應抗體形成,就可能引起本型反應。巴貝斯蟲病中紅細胞大量損壞,即由於血清中的蟲體抗原被吸附在紅細胞表面上;而黑熱病、人體錐蟲病和血吸蟲病則是由於紅細胞自身抗體以及吸附在紅細胞上的補體破壞了脾臟紅細胞,引起貧血。③抗原抗體複合物(Ⅲ型)超敏反應。抗原抗體複合物在身體內形成以後產生兩類免疫病理反應:一是全身性(血清病)反應,如瘧疾中的腎小球性腎炎,即由這種複合物的沉積所致;另一是局部急性炎症反應(亞爾圖斯反應),如用海群生治療患有蟠尾線蟲的動物,其感染部位出現腫脹等現象。④細胞介導(Ⅳ型)超敏反應。致敏的淋巴細胞與抗原結合而釋放出淋巴因子,或發生細胞毒性,或兩者並存所引起的組織損傷,屬遲髮型超敏反應。反應部位的血管和神經周圍出現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症,實質性細胞壞死,並常伴有肉芽腫形成。遲髮型超敏反應常用於某幾種原蟲感染的皮試。
免疫診斷 通過查明動物體內的抗體或抗原物質來進行診斷,具有簡便、快速等優點,但有時會發生假陽性或假陰性。抗原的性質及其來源是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由於寄生蟲抗原複雜,提純既不容易,抗原的完整性也難獲得。同時,分類學上有關的寄生蟲之間會發生交叉反應;來自不同生長期的寄生蟲材料,其抗原成分常不相同,它們的代謝抗原收集難度更大。因此在採用分離、純化和分析等物理化學方法製成抗原製劑時,須加以標準化。通常套用的免疫診斷方法有皮試和血清學試驗,後者包括補體結合、間接血凝、間接螢光抗體、可溶性抗原螢光抗體、絮狀試驗,以及免疫電泳、瓊脂擴散、環卵沉澱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可選擇套用於診斷不同的寄生蟲病。
免疫預防 蟲苗製備尚處在早期階段。現已生產的蟲苗有3種:套用殺死的寄生蟲或寄生蟲的某些抗原成分製備的死苗,套用活的或致弱的寄生蟲製備的活苗,或套用培養寄生蟲的代謝產物做材料製備的代謝抗原制苗。大部分成功的蟲苗都屬於活蟲苗。毒力致弱方法有長期體外培養、 化學處理以及X射線和γ射線輻照等。製作蟲苗材料最適宜的時候是在寄生蟲感染並具有抵抗力的階段,或在其休眠狀態中。輻照卵囊已在養禽上用於預防艾美耳球蟲感染。輻照的血吸蟲尾蚴已證明可使小白鼠和獼猴、黃牛水牛、狒狒等對再感染獲得不同程度的抵抗力。由於尾蚴生命短促,現在採用人工斷尾的、致弱的、經過培養(或僅僅放在培養液內)的童蟲來製造有效的免疫原,其冷凍保存技術已獲成功。由於中間宿主對絛蟲幼蟲期的免疫比終末宿主對成蟲期的免疫更為穩定,已利用六鉤蚴及其代謝產物製造蟲苗,並在中絛期幼蟲如囊尾蚴和棘球蚴等的預防上取得初步成功。加佐劑的蟲苗如牛環形泰勒蟲裂殖體細胞膠凍苗也已有研製。單克隆抗體(在弓形體、雞球蟲、血吸蟲、錐蟲等方面)和 DNA重組技術等也在研究中(見獸醫免疫)。
參考書目
 O.O.Baniga, The Immunology of parasiticInfectionsUni.Park Press, Baltimore,Maryland,1981.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