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與白瓷,其光潔如玉,蕙質秀雅在那個時代分別用“類冰 類雪”來形容。而相對於白瓷,唐時期的青瓷無疑在特色和藝術性上更為知名。青瓷可以說是唐宋時期瓷器的代表,其美感,質感,光澤程度上確實要比白瓷更為優秀。然而現在,中國的青瓷可以說是不怎么常見了,現在中國瓷器的發展,主要是以清代的青花,粉彩,琺瑯為主體。雖然青瓷在中國已不再出名,卻在韓國生根發芽,青瓷也早已成為韓國的國寶韓國的專利。
![唐代瓷](/img/c/18d/nBnauM3X0gDO3QzNwkD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5A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唐時期的瓷器不僅光潔玉潤,象徵著人性的飽滿和諧。色調上更好用冷色調,清雅而不浮誇,從某中意義上說,也能反映出當時儒道中清談無為 ,不與世爭,戒驕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質。在器形上也多崇尚大氣圓和。在茶具上,唐宋茶具多以托盞,托杯為主,直接影響到日韓,而後來的茶具,多傾向於蓋碗,明清式提梁壺,紫砂,因此也很少見到唐宋時期的茶具樣式了 。
除了青瓷白瓷外,唐代常見的還有秘色,黃柚等瓷器。更多的器物以玉為主,充分說明了那時人們對玉的偏愛。秘色瓷,不僅色澤如冰,更因為其光潔到碗底如同盛滿水的程度而為人所知。唐代的黃釉,雖為亮色,但也不像後世那般亮到刺人之目,過分誇張色澤,顯得不自然,相反更平和談雅些,看上去就如同清玉般,足以以假亂真。
唐代的瓷器,華麗中透著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幾分光華與鋒芒,所以,典雅與華美,在唐時期的瓷器藝術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秘色瓷
![唐代瓷](/img/8/f36/nBnauM3X0ITNwQjNwYD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2A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我們通常所說的越窯,泛晉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窯址主要分布在上林湖地區(今上虞、餘姚、紹興、慈谿
![唐代瓷](/img/b/822/nBnauM3XxcDOyAzMwAT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wE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唐代瓷](/img/4/50d/nBnauM3XwYTM0kTMxAT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wE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唐代瓷](/img/c/4a7/nBnauM3X2QzNxETMyAT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wE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法門寺地宮系李唐皇室供養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聖地,在鹹通十五年(874年)封閉,並在其上建寶塔,後世就再無未開啟過。據研究成果,地宮內絕大多數珍寶屬懿、僖二宗供奉,許多器件乃係皇帝隨身佩攜帶的心愛物,如
![唐代瓷](/img/3/45e/nBnauM3X3YjMykDN1AT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wE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關於秘色瓷始燒年代,因晚唐詩人陸龜蒙和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瓷”一詞。故歷代均公認,秘色瓷創燒於唐代。法門寺地宮藏物的發現,“秘色瓷始燒於晚唐”之說,終為眾專家學者認可,蓋棺定論。當然,隨著研究成果的推出,秘色瓷的神秘面紗終將為人們所撩開。
慈谿上林湖越窯遺址遍布,有“中國青瓷露天博物館”之譽。1999年初在當地的考古發掘表明,越窯燒造的下限為南宋初年。並在唐末五代地層中發現大量秘色瓷,器型有花口碗、葵口盤、小杯、執壺、折沿盆、盞和托等,其修坯之精細、面之潤造型之端莊、燒制之優良,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勝的時代風尚,足以代表唐末五代越窯制瓷藝的最高水平。秘色瓷的燒造絕不像過去認為的僅局限於某個窯場,它極可能燒制於不同的窯場或窯區。
秘色瓷的“秘”,就是“碧”,古“秘”讀作“碧”,所謂秘色,即碧色,而現代碧色即綠色!法門寺秘色瓷的驚天大發現,證明了這點。秘色瓷塵封千年仍舊瑩潤如新。它那精湛的工藝,即使以現代工藝生產,仍難以企及,我們不能不為我們的先人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它的出土,為我們對唐代越窯與唐宮庭、青瓷與宗教和唐越窯的制瓷技術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好標本,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傳說
![唐代瓷](/img/6/7e5/nBnauM3X0MDO1gTN2AT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wE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唐代白釉瓷器
![唐代瓷](/img/4/8d7/nBnauM3XzEDN1ATO4ED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xA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 、邢窯:經陶瓷考古學家們多年辛勤勞動,近些年在河北省內丘縣李陽河、小馬河沿岸一帶及其相臨的河北省臨城縣祁村磁窯溝等地,發現一大批唐代邢窯窯址這些地方唐代均屬邢州,故名,這也與文獻所記相吻合。邢窯在唐代燒造白瓷、青瓷、還燒三彩陶器,但以生產高質量的精美白瓷最有名,這裡我們只介紹其白瓷的特徵。
胎:邢窯白瓷分粗、細二種。粗白瓷的胎一為灰白色,較粗糙,二為白中泛黃。堅緻、較細,上化妝土。細白瓷的胎潔白純正,細膩堅緻,斷面都有平滑有光,扣之發清脆金屬聲。部分細白瓷精品胎體很薄,僅厚 0.1-0.25厘米,透光性極好。釉:粗白瓷釉呈灰白或乳白色,透明度強,部分瓷器的釉開冰裂紋片。細白瓷釉呈純白色,細膩,透明度很強。大多細白瓷器皆上滿釉,壁底的孔內也上釉。講到這裡,我們要多說一句:唐代邢窯白瓷從胎、釉的技術水
![唐代瓷](/img/5/c0d/nBnauM3X2QTM5UTOyID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yA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 、曲陽窯: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一帶。這個窯場,在宋代名氣更大,稱為定窯。為使該窯的研究前後連貫,有人又把唐代曲陽窯叫做唐代定窯。胎:曲陽窯的白瓷胎有粗細之分細者胎色白中微微泛黃,多使用化妝土;粗者則呈灰白或灰黃色,均較堅硬。釉:細白瓷釉中泛黃,比較滋潤,粗白瓷釉白中泛青,較厚而且有細片紋。一般都是器外壁上半釉。 器形:曲陽窯的器形中,品種較特殊的是白瓷玩具、瓷枕,器型有特點的是碗為唇口。
![唐代瓷](/img/7/fbc/nBnauM3X4ETMyczN5ID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y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4、景德鎮的勝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等地在五代時亦燒白瓷器。但白瓷數量不大,是燒青瓷時兼燒的。白瓷胎較白,釉白中略泛青,器形也少,以碗為多。景德鎮窯在五代還沒形成自己的特色。 關於大邑窯:詩人杜甫寫有《於韋處乞大邑瓷碗》詩:"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場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 後代人們從中認為唐代四川有一生產精美白瓷的大邑窯。可至今未找到窯址,也未識別出跟隨杜甫詩中描述的特徵相合的四川產的唐代白瓷。大邑白瓷的問題仍然是個謎。
![]() | ![]() |
相關資料
![唐代瓷](/img/0/67e/nBnauM3XwAzN1UjN5gDM4MjMxITM4QTN3EDMwADMwAzMxAzL4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003年7月14日,距渭河600多米遠的眉縣常興鎮,幾位農民在基建時發現一批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時期陶瓷窖藏,其中有大量形狀各異的陶瓷製品。經該縣文博館清理,共有30件陶器、瓷器、骨器、鐵器及銅幣。陶器有2件陶香爐,1件陶酒壺。瓷器21件,其中3隻直筒形瓷碗做工精細。
據文物專家初步考證,這批文物屬唐代,它的發掘和出土對研究當時的耀窯瓷器生產規模、器型、生產工藝有著重要作用。同時說明,唐代的渭水河床已經南移,人類已經在此繁衍生息。
古董
古董是指古人所留下來的珍奇物品。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古董有陶瓷、玉器等。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採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這些古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