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敦煌通俗文學

唐代敦煌通俗文學

指敦煌遺書中的唐五代通俗文學作品。是唐五代通俗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敦煌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一批已湮沒近千年的敦煌遺書,主要是唐五代時期的各種寫本和木刻書籍,總數達4萬多件,這是20世紀人類文化史上的重大發現,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在不長的時間內(1907~1914),英、法、俄、日、美等國的探險者紛紛前往敦煌,大肆劫掠。許多有價值的敦煌遺書,現分別藏在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列寧格勒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以及日本大谷大學、龍谷大學圖書館等處。

展館簡介

國內北京圖書館收藏敦煌遺書近萬卷,多屬佛道經典。近年來,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發展,國內已獲得英、法兩國所藏敦煌遺書的原卷縮微片蘇聯也曾於60年代開始出版所藏敦煌遺書的解說目錄和一些變文影印解說本,但大部分內容尚未公之於世。
敦煌遺書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寶藏,它們為研究中古時期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思想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以及當時的中西交往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因而隨之產生了專門研究敦煌文物的敦煌學敦煌通俗文學是敦煌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在已發現的敦煌遺書中,有相當數量的文學作品,除去少數文人作品及某些專集、選集殘卷外,大多是唐五代時期流傳於民間的通俗文學作品。主要有以下幾類:
敦煌歌辭。指托於曲調、能發聲歌唱的辭,包括曲子辭大曲辭。曲子辭,一稱曲子調,除少數為詩人文士所作外,多數是民間作品。雖然從文學技巧上看,它們還比較粗糙,但所反映的民間現實生活和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則往往真切動人。它們為宋詞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②敦煌詩歌。其中有古代選本《玉台新詠》、《文選》和唐代詩歌選集、詩集殘卷如《唐人選唐詩》、《詩總集》、《白香山集》、《高適詩集》等,還有一些唐代詩人的詩篇、詩句如韋莊的《秦婦吟》等。這些雖不屬通俗文學範圍,但可彌補《全唐詩》之不足,也可供校勘之用。唐初民間詩人王梵志的五言通俗詩長期失傳,在敦煌遺書中卻保存下來,為研究唐詩增添了重要的資料。 ③敦煌變文。敦煌遺書保存了許多民間說唱文學的變文作品,如《漢將王陵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等。變文是唐代佛寺禪門講經同民間說唱文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生長於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秉承漢魏六朝樂府、志怪小說、雜賦等文學傳統,並在演繹佛理經義的宗教文學影響和啟迪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文體。它的特點是有說有唱、韻白結合、語言通俗、意旨淺顯。題材或取自佛經神變故事,或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或直接表現現實鬥爭中的英雄人物,大都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因而受到僧俗人等的歡迎,成為當時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學樣式。
④敦煌話本小說。是唐代民間“說話”藝人講說故事的底本。其特點是以散文敘述為主,間有少數詩詞,並多以歷史故事為題材。其中如《廬山遠公話》、《葉淨能詩》、《韓擒虎話本》、《唐太宗入冥記》等,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理想和願望。這類話本小說為研究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和宋元話本小說的淵源,提供了新的資料和探索途徑。
⑤敦煌賦。包括兩類作品:一是文人賦作,如《文選》中的《西京賦》、《嘯賦》,和王績《元正賦》、劉瑕《駕行溫湯賦》、劉長卿《酒賦》、白行簡《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等。二是通俗故事賦,如《韓朋賦》、《晏子賦》、《燕子賦》等以“賦”為名的作品,和漢魏六朝以來文人賦不同,它們已初步擺脫駢詞儷句的形式,語言通俗暢達、明白如話,故事性強,同小說比較接近。由於是流傳民間的作品,故稱為“俗賦”。
此外,敦煌遺書內還有以唱詞形式出現的《季布罵陣詞文》,駁詰議論性的雜文《茶酒論》、《孔子項托相問書》,以及屬於宗教文學的“押座文”和一部分“佛贊”、“偈頌”等。
敦煌通俗文學的表現手法雖然比較稚拙,但在藝術上仍有可取之處:①題材多樣化。它們在廣闊的社會領域展現了佛寺禪門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有佛國天堂的虛幻描繪,冥界地獄的恐怖場景,也有現實社會的真實記錄和人情世態的生動表現。它們或揭露矛盾、抨擊現實,或感慨悲懷、觸景興嘆,或勸世警俗、譏諷嘲弄,或多或少地觸及當時社會的某些弊端,從而豐富了文學創作的內容。②語言通俗化。作為民間流傳的通俗文學作品,敦煌文學保存了大量的口語俚詞,並具有文學語言的準確精煉性。它所創造的散韻結合、詩文並用的語言體式,儘管還不夠完善,但已顯示了後代通俗文學的發展方向。③創作方法理想化。敦煌文學既注重對現實的客觀描繪,又充分發揮藝術想像來表達人們的意願,如《韓朋賦》、《葉淨能詩》等還能巧妙地把兩者糅合在一起,力求塑造出理想同現實相結合的人物形象。這些對後代的詩、詞、小說、戲劇和民間說唱文學都有一定的影響。
敦煌通俗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它顯示了詩歌、詞曲、辭賦、小說、講唱文學等多種文學樣式的來蹤去跡,證明了通俗文學同音樂戲曲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的關係,解釋了文學發展史上長期模糊不清的某些現象,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鄭振鐸所著《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均談到敦煌通俗文學,實為提倡敦煌文學之先河。
從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學者開始採集和整理敦煌遺書內的通俗文學作品,羅振玉的《敦煌零拾》(1924)、劉復的《敦煌掇瑣》(1925)、許國霖的《敦煌雜錄》(1935),分別輯錄了曲子、變文、詩詞、俚曲、佛曲、詞文等多種敦煌寫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通俗文學的研究進入新的時期,先後出版了周紹良的《敦煌變文匯錄》、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詞集》、任二北的《敦煌曲校錄》、王重民等編的《敦煌變文集》等專集,發表在報刊雜誌的論文、札記亦為數不少,為今後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