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歷史

社會歷史

人類社會已發生的事件、經歷的過程以及對這些事件和過程的記述。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中解釋:“歷,過也”;“史,記事也”。“歷史”一詞在英語和俄語中均來源於古希臘語,意為關於過去事件和已知東西的敘述。

社會歷史

正文

人類社會已發生的事件、經歷的過程以及對這些事件和過程的記述。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中解釋:“歷,過也”;“史,記事也”。“歷史”一詞在英語和俄語中均來源於古希臘語,意為關於過去事件和已知東西的敘述。
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的歷史既是自然史、地球史的一部分,又具有自己的特點。自然界的歷史可以在沒有人的意識參與的情況下進行,而社會歷史則是在具有意識、追求著自覺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人們的活動,在滿足需要、實現目的的同時又產生著新的需要和目的,在利用現有條件的同時又創造著新的條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改造著社會和人自身。社會歷史就是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整個人類從事各種活動所造成的事件和過程的總和。
社會歷史社會歷史同自然歷史一樣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和它對整個人類歷史過程具有的決定作用。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每一代人只能從前一代人那裡獲得既定的社會生產力,他們可以發展這種生產力,但這種發展必須以現有的生產力為基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人們之間的生產關係和其他社會關係,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具有連續性。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的連續性決定了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各種活動的連續性,決定了人們在生產活動基礎上所進行全部社會生活的連續性。人類種的延續是社會歷史連續性的生物學前提,人們活動成果的積累和傳遞是社會歷史連續性的社會條件。各代人在進入歷史活動時,總要繼承前輩人的活動成果,並通過自己的活動創造新的成果。人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成果積累表現為物質文明史,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積累表現為精神文明史。整個社會歷史就是人們的活動及其成果的這種繼承和創新、積累和傳遞所形成的綿延不斷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的連續性是通過不同階段的聯繫與更替實現的。社會歷史的發展經歷著由量變質變的過程。當社會生活、社會關係只發生數量和規模上的變化,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時,屬於同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引起社會生活、社會關係的急劇變動,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時,社會歷史就由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這兩種情況的交替出現就造成了社會歷史階段性的發展,使社會歷史在總體上區分為彼此既相聯繫又相區別的歷史時代。社會歷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是辯證的統一。
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是單純的直線的前進過程,而是一人曲折的前進過程,有時還會伴隨著局部的倒退。由於人類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不同、各種具體的社會條件不同,各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也必然存在著差異,以至在同一時期內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分別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則是朝著同一的根本方向前進著的(見社會進步),不管今天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國家處於怎樣不同的歷史階段,將來都會進入人類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
人類對於自己歷史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提高、曲折前進的過程。自古以來,人們對社會歷史現象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但就總體而言,這種認識長期未能真正揭示社會歷史過程的本質、達到科學的水平。直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歷史過程的本質,才使人類對社會歷史的發展達到科學的認識,使記述和說明歷史過程的歷史學成為科學。
參考書目
 《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第1章,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4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配圖

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