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範圍
“和蠻”又稱“窩泥”、“禾泥”、“斡泥”、“倭泥”等,實為“哈尼”的同音異寫。它們主要分布在滇南的今紅河州、文山州一帶,與“烏蠻”、“白蠻”、“蒲蠻”等雜居在一起。南詔、大理國時,先後在“和蠻”居住的地區設定政權機構進行統治。東部的“和蠻”歸通海都督府管轄,下設教化部、鐵容甸部、思陀部、伴溪部、七溪部。這5部除教化部在今文山州外,其餘4部均在今紅河州。西部的“和蠻”,則歸開南節度(今雲南省景東)管轄。
唐朝初年,東西兩部分的“和蠻”都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社會的基層單位是農村公社,土地歸村社所有,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統治各個村社的分別是“大鬼主”和“小鬼主”,過著封閉式的壁壘生活,經濟發展緩慢,整個民族一直處於被統治的地位。
史料記載
《蠻書》卷八說:“谷謂之浪,山謂之和,山頂謂之蔥路”。這裡的“和”,為山腰之意;“蠻”則是對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也含有歧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