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唐叔虞,亦稱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於 ,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的同母弟弟 ;母親王后邑姜,是齊國開國君主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的女兒。
受封唐地
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叔虞的父親周武王滅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權。周武王十四年(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叔虞的哥哥周成王繼位。周成王繼位時年幼,所以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攝政。
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朝諸侯國唐國(唐國地處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有一百里)發生叛亂,威脅周王室在河東地區的統治。同年十月,周成王派周公旦率軍平息唐國叛亂,將唐國百姓遷到杜地 ,並將周王室子孫遷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周成王將唐地分封給弟弟叔虞 ,叔虞於是成為唐國國君,因此故稱唐叔虞。
去世子繼
唐叔虞死後,他的兒子姬燮(亦稱姬燮父)繼位。姬燮繼位後,因遷居到晉水之傍 ,故將國號改稱“晉” ,是為晉侯燮。
主要成就
當時,由於唐國地處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加上叛亂剛剛平息,局勢動盪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叔虞受封治唐後,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執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推行政策一年後,即見成效。農業、牧業都得到顯著發展,政績斐然可觀。
叔虞治唐之所以成功並且久遠,關鍵在於執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正確方針,大量歷史證明,這一方針成為晉國的傳統國策,並對後來晉及韓、趙、魏三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從而形成三晉文化體系中尚公、尚法、尚賢的特色。
唐叔虞作為晉國立國創業的始祖,作為三晉文化的創世人,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趣聞軼事
取名為虞
當初,周武王與叔虞的母親邑姜交合時(《左傳》作懷孕時),夢見天帝對周武王說(《左傳》則記載是天帝對邑姜說):“我讓你生個兒子,並為你的兒子取名為虞,我準備將唐地賜給他。”等邑姜生下叔虞時,叔虞的手掌心上有個像“虞”字紋路,因此周武王就給他取名字為虞。 後來叔虞果然受封唐地。
嘉禾獻王
周成王十一年(前1032年),當時上天降下福瑞,叔虞得到嘉禾,嘉禾異莖同穗,於是獻給周成王。周成王命叔虞將嘉禾送往東土饋贈周公旦 ,寫作《饋禾》。周公旦接受賜禾後,讚美周成王之命,寫作《嘉禾》。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天命叔虞,卒封於唐。桐珪既削,河、汾是荒。”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周武王姬發。
母親:王后邑姜,齊太公呂尚之女。
兄弟姐妹
•兄弟
周成王姬誦,唐叔虞同母兄。
邘叔,邘國始封君主。
應侯,應國始封君主。
韓侯,韓國始封君主。
•姐妹
太姬,周武王長女,陳國君主陳胡公之妻。
子孫
•兒子
晉侯燮,諡號不詳,名燮 (一作燮父)。
賈共公,名公明,叔虞少子,賈國始封君。
•孫子
晉武侯,名寧族,晉侯燮之子。
賈宣公,名梁,賈共公之子。
人物爭議
剪桐封弟

關於叔虞封唐的問題,歷代文人、學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葉封弟”一事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審應覽第六·重言》。當時唐國發生內亂,叔虞的叔父周公旦率軍消滅唐國。有一天,周成王與叔虞閒居時,摘下一片梧桐葉子削成圭玉的形狀,交給叔虞說:“我拿這個分封給你。”叔虞很高興,把此事告訴周公旦。周公旦向周成王請示說:“天子您分封叔虞吧?”周成王說。“我是跟叔虞開玩笑呢。”周公旦回答說:“我聽說過,天子沒有開玩笑的話。天子一說話,史官就記下來,樂人就吟誦,士人就頌揚。”周成王於是將叔虞封在唐地(叔虞之子燮(燮父)繼位後,改國號為“晉”)。
《史記·晉世家》與《呂氏春秋·重言》所記載叔虞母親因夢得子與桐葉封弟的故事,以解夢之說與兒童之戲解釋周初分封之事,顯系小說家之言。後人對此二事有過考證,說“虞”字古文作“從從”,文在其手掌中,可能紋路與之相似,所以有可能如司馬遷所記。而桐葉封弟則頗多爭議,較具說服力的是張頷從古文字角度所作的解釋,他認為金文中的“桐”字與“唐”字字形相近,剪桐之說可能是翦唐之誤。若依此說,周成王在翦除舊唐國之後,將其弟叔虞分封於此,倒是合乎情理。
唐地所在

關於叔虞所封的唐地究竟在何地,歷來都有爭議。商周之際,以唐命名的地方不止一處,但史家較一致的意見是在今山西境內,但究竟是在太原一帶還是在晉南的翼城、絳縣一帶卻爭論上千年。《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杜預認為大夏在今太原市。服虔則認為大夏在汾澮之間,即今山西翼城、隰縣、吉縣一帶。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一》說唐叔封於翼,即今翼城縣。近人楊伯峻認為:“唐叔之子燮父改唐為晉,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又五世至穆侯,復遷於絳,絳即翼”。《史記正義》兩處引《括地誌》,其一說為“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即堯裔子所封。” 另一說為“故唐城在并州晉陽縣北二里”。 如果所引資料無誤,這個以唐命名的地方在山西就有兩處,一在太原,一在晉南翼城一帶。
後世紀念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瓮山麓,始建於北魏之前,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晉祠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之久,經過多次修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遂形成今日集儒、釋、道於一統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祠內現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築100餘座,其中,宋代建造的聖母殿、魚沼飛梁,金代建造的獻殿,被文化部鑑定為三大國寶建築。
唐叔虞祠是晉祠主要建築之一,坐北朝南,整體建築由山門、享堂、東西廂房及大殿組成。現存建築為宋元之際所建,雖經元、明、清及現代多次修繕,但大殿主體仍保持元代風格,裡面有明塑唐叔虞像。大殿前廊兩側各立大碑一通,分別是元至元四年(1287年)所刻的《汾東王廟記》碑,和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刻的《重修唐叔虞祠記》碑。
後裔姓氏
唐叔虞的後裔姓氏,主要有晉姓、楊姓、韓姓、何姓、溫姓、賈姓、簡姓、曲姓、解姓、侯姓、欒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閻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