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介紹
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前身為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系。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 已發展成為我國結構材料和新型材料領域教學、科學研究和套用開發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學院建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複合材料、數位化材料成形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1個材料科學與工 程 博士後流動站。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複合材料、數位化材料成形等5個工學碩士學位點以及1個材料工程工程碩士學位點、 也是高等學校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培養單位 。其中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為安徽省重點學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物理、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6個本科專業。已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完整高等教育體系。
學院擁有一支學術思想活躍、教學經驗豐富、敬業愛崗的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100人,專任教師72人;其中教授、研究員24人,副教授及相應職稱人員35人,有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55人,留學人員30多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近50人,具有碩士學歷的占有95%以上。學院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學院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3人,省(部)級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安徽優秀科技青年、江淮十大傑出青年、省級以上模範優秀教師共20餘人。有4名教授擔任國家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有在校本科生2100餘人,碩士研究生350餘人,工程碩士研究生30餘人,博士研究生50餘人。本科生畢業一次就業率達到90%以上。
學院擁有“教育部銅合金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機械工業銅合金及成形加工重點實驗室”、“安徽省有色金屬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粉末冶金重點實驗室”、“先進功能材料與器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學院近5年來獲獎成果8項,其中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安徽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合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五年累計年發表論文1000多篇,其中 SCI 、 EI 收錄論文470餘篇。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已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韓國、丹麥、瑞士、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著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合作互訪關係,學院先後有20餘名教師、研究生赴國外開展合作研究和攻讀學位。學院近年來先後聘請近20名國內外著名學者任我院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邀請40餘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來院講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全體教職員工秉承 “ 厚德、篤學、崇實、尚新 ” 的校風,堅持求真務實,勇於開拓創新,為把學院早日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而努力奮進。
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一支學術思想活躍、教學經驗豐富、敬業愛崗的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100人,專任教師72人;其中教授、研究員24人,副教授及相應職稱人員35人,有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55人,留學人員30多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近50人,具有碩士學歷的占有95%以上。學院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學院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3人,省(部)級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安徽優秀科技青年、江淮十大傑出青年、省級以上模範優秀教師共20餘人。有4名教授擔任國家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有在校本科生2100餘人,碩士研究生350餘人,工程碩士研究生30餘人,博士研究生50餘人。
本科教學工作
學院現設有“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和“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五個本科專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是以成形技術為手段、以材料為加工對象、以過程控制為質量保證措施、以實現產品製造為目的的工科專業,涵蓋了金屬液態成形、塑性成形、連線成形、塑膠成型、模具設計與製造等多種專業領域,是一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力學、機械、電子、計算機套用和控制技術等學科交叉滲透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學科。
本專業培養體系的主幹課程包括工程力學、工程製圖、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材料科學基礎、材料成形原理、材料成形測試技術、CAD/CAM基礎等。本專業的畢業生可在機械、汽車、電子、通訊、化工、交通、冶金、航空航天、能源、建築、輕工等相當廣的行業和領域中從事相關的產品結構設計、製造工藝設計、技術開發、生產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從事科研、教學等工作。
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具有國際視野,能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特別是在高性能金屬材料、功能材料、複合材料、納米材料、陶瓷材料等新材料的設計、合成製備、結構與性能研究、質量控制、材料表面工程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與產品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具備從事新材料研究基礎的高級研究人才。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培養具有堅實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理論基礎,能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特別是在無機非金屬材料的設計、合成製備、結構與性能、生產工藝以及質量控制等方面,從事科學研究、技術與產品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涉及各種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材料設計、製備工藝、組織結構和性能及新材料等領域,以新型高性能結構與功能陶瓷材料、納米材料、納米器件及新能源材料的設計、研製與套用研究為主要特色。主要課程包括無機化學、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基礎、無機材料工藝學、粉體工程、材料工程基礎、材料分析測試方法、材料物理性能等,強調外語、計算機及人文科學素養,注重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畢業後,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等部門從事新型特種陶瓷、納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及製品的科研、生產及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教學及相關管理方面的工作。本專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培養具有堅實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理論基礎,能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特別是在粉體材料的設計、合成製備、結構與性能、生產工藝以及質量控制等方面,從事科學研究、技術與產品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涉及各種粉體材料的材料設計、製備工藝、組織結構和性能及新材料等領域,以新型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結構與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它新型粉體工程材料的設計、研製與套用研究為主要特色。主要課程包括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粉體製備與測試、粉體加工技術、粉末冶金原理、粉末冶金材料、材料分析測試方法等,強調外語、計算機及人文科學素養,注重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畢業後,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等部門從事粉末冶金、特種陶瓷及其它新材料及製品的科研、生產及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教學及相關管理方面的工作,還可在金屬材料、材料加工等領域從事相關技術工作。本專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是培養適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具有競爭和團隊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語運用能力,能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特別是在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加工製備、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與產品開發、生產工藝工程設計、質量控制和生產經營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2010年“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該專業涉及與新能源相關的各種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及器件的設計、製備技術與工藝、組織、結構和性能、套用等領域,以採用粉末原料,通過先進的製備技術生產各種高性能太陽能電池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燃料電池材料、特種電工電子材料、航天航空材料,並進行套用開發研究為主要特色。 主要課程包括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固體物理學、材料科學基礎、無機材料合成與製備、新能源器件工藝原理、鋰離子電池原理與工藝、太陽能電池原理與工藝、燃料電池原理與技術、材料分析測試方法等,強調外語、計算機及人文科學素養,注重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專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研究生教育
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介紹
1. 學科、專業代碼: 080503 獲得授權時間: 1990 年
2. 學科、專業簡介
本學科隸屬“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本學科在多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基地,確立了較為穩定的科研方向,造就了一批素質精良的師資隊伍。本學科師資隊伍中現有博士生導師 5 人,教授 8 人,副教授 10 人,教師中有近三分之一具有博士學位。近 3 年來,先後承擔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 6 項、省部級科研攻關與科研基金項目近 20 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 100 多名。
3. 研究方向
a .模具強度和模具 CAD/CAM ;
b .精密塑性成型新技術新工藝;
c .液態合金及凝固組織的結構與性能;
d .新型材料製備及其液態成型原理與工藝;
e .先進材料連線技術及其數值模擬 .
學制:二年至二年半。 規定總學分: 28--32 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於 16 學分。跨專業及同等學力考生須補修本專業本科階段至少2-3 門主幹課程,不計學分。
材料學學科、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介紹
1. 學科、專業代碼: 080502 獲得授權時間: 1986
2. 學科、專業簡介
本學科經過多年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特色、覆蓋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尤其是前沿領域的專業學科。本學科現有博士生導師 7 人,教授13 人,副教授 8 人。近年來承擔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攻關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幾十項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十幾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多項,成為培養材料學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3. 研究方向
a .複合材料
b .粉體及陶瓷材料
c .材料表面工程
d .功能材料
e .材料組織與性能
f .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
g .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
學制:二年至二年半。 規定總學分: 28--32 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於 16 學分。跨專業及同等學力考生須補修本專業本科階段至少
2-3 門主幹課程,不計學分。
材料加工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介紹
1. 學科代碼 : 080503 獲得授權時間: 2003 年
2 .學科、專業簡介 :
本學科隸屬於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具有穩定研究方向、學科覆蓋面寬的專業特色,是安徽省重點學科。本學科現有教授 12 人,博士生導師 6 人。本學科重視科學研究,根據 2003 年底的統計,近三年承擔科研項目 55 項,承擔科研經費 547.5 萬元,獲得國家及省部級三等獎以上的科技獎勵 12 項。目前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7 項,博士點基金 2 項,省自然科學基金 12 項。目前在讀的博士生 20 人,碩士生 90 人。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是博士點聯合申報單位,具有共同培養本學科博士生的責任和義務。
3 .研究方向:
a. 現代模具設計理論與方法
b. 特種精密塑性成形理論及工藝 / 材料加工過程的數值模擬
c. 新型材料製備及液態成型理論
d. 陶瓷材料連線技術
e. 納米材料製備及其性能研究
f. 焊接結構工程可靠性
學習年限 :三年(在職四年)。規定總學分不少於 17 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於 10 學分。
材料加工工程專業碩博連續研究生培養介紹
1 .學科代碼: 080503 獲得授權時間: 2003 年
2 .學科、專業簡介:
本學科隸屬於材料科學於工程一級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具有穩定研究方向、學科覆蓋面寬的專業特色,是安徽省重點學科。本學科現有教授 12 人,博士生導師 6 人。本學科重視科學研究,根據 2003 年底的統計,近三年承擔科研項目 55 項,承擔科研經費 547.5 萬元,獲得省部級三等獎以上的科技獎勵 8 項。目前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7 項,博士點基金 2 項,省自然科學基金12 項。目前在讀的博士生 20 人,碩士生 90 人。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是博士點聯合申報單位,具有共同培養本學科博士生的責任和義務。
3 .研究方向:
a. 現代模具設計理論與方法
b. 特種精密塑性成形理論及工藝 / 材料加工過程的數值模擬
c. 新型材料製備及液態成型理論
d. 陶瓷材料連線技術
d. 納米材料製備及其性能研究
e. 焊接結構工程可靠性
學習年限: 四至五年。規定總學分不少於 38 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於 23 學分。跨學科錄取的碩博連讀研究生需要補修 2 門以上
該學科本科段主幹課程,列入培養計畫,但不計學分
科學研究工作
學院重視教學研究與改革,有50%以上的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參加了教研、教改項目的研究,主持、參加校級以上教研課題20多項,其中省級以上課題 10餘項。學院教學研究和改革成果突出,《材料成形原理》為省級精品課程,《材料分析測試方法》和《工程材料》為校級精品課程。近3年獲校級以上教學獎勵近10項,其中“高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與質量監控體系”獲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院教學、科研實力雄厚,研究朝氣蓬勃、蒸蒸日上。教師專業分布、職稱和年齡結構日趨合理,已形成若干個穩定的學科研究方向。一批中青年教師已成為學科發展的中堅力量,打造科研創新團隊已初見成效。擁有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工程”層次人選,江淮十大傑出青年,安徽省優秀科技青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安徽省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教師等一批優秀中青年骨幹力量,有4位教授被遴選為教育部4個專業“國家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彰顯示出強勁的學科發展潛力和科研學術水平。近5年來,學院在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15人項,授權專利7項,出版專著及教材8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26篇,其中SCI、EI收錄241篇。目前學院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等52項,市級及企業委託橫向課題37項,在研科研經費953萬元。此外,有部分研究成果已轉化為生產力,學院以技術參股合肥工業大學複合材料公司及安徽鑫科材料股份公司(上證所已上市),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院的主要研究方向
(1)結構與功能陶瓷材料 (2)現代模具設計理論和方法
(3)材料強韌化與摩擦磨損 (4)液態金屬結構及成型技術
(5)納米結構與納米材料 (6)特種精密塑性成形及變形模擬組織
(7)表面物理與表面化學 (8)粉體材料成形與結構性能
(9)金屬基及陶瓷基複合材料
實驗教學工作
實驗中心是對原學院所屬實驗室進行集中管理,實行統一規劃、設備、人員資源實現共享。現有設備台數1190台套,固定資產達2800餘萬元。主要本科教學儀器已更新。其中具有:日立公司H800透射電鏡,德國蔡司公司MM-6金相顯微鏡,1000噸多向成形液壓機、英國馬爾文公司雷射粉末粒度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比表面和孔徑分布儀、電火花形成機 、 真空磁控+離子束濺射膜機、真空燒結爐、真空熔煉爐,消失模鑄造成形機組與金相多媒體系統等大型精密測教學儀器設備。
中心現承擔本科60門課程,90個實驗項目,實驗學時數396學時,涉及專業9個,學生人數13340人。實驗中心對全部教學實驗實行任課教師預約制開放。同時在本科生畢業論文、研究生論文及教師科研提供儀器設備使用及測試、加工工作。實驗中心各實驗室實行全天開放,保證了教學與科研正常進行工作。
科研項目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負責人 | 項目級別 | 項目類型 | 項目種類 |
1 | 硫屬化合物納米結構與共軛聚合物的雜化體異質結及其光伏特性的研究 | 蔣陽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2 | 空天條件下二硫化鉬-銀-石墨複合材料的電摩擦磨損機理研究 | 鳳儀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3 | 鉬粉燒結材料等通道轉角擠扭成形機理研究 | 李萍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4 | 基於BMGs電子傳輸與阻尼特性及其溫度行為探索玻璃形成能力 | 祖方遒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5 | 高空環境下銅-MoS2納米管複合材料的電摩擦磨損機理研究 | 鳳儀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6 | 鹼金屬鈮酸鹽基壓電陶瓷的相組成、織構工藝和力電性能的相關性研究 | 左如忠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7 | 一維納米TiO2 /雲母(凹凸棒石)複合結構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 吳玉程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8 | 有序海膽狀納米結構設計合成及結構調製光電化學性能機理研究 | 陳翌慶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9 | 基於硫屬化合物量子點的新型光伏器件及其能量轉換特性的研究 | 蔣陽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10 | Pt/(CdS-CdSe)共修飾TiO2納米管陣列薄膜的製備與光催化性能研究 | 呂珺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11 | Ce基非晶金屬塑膠過冷液體及平衡液體的動力學行為研究 | 張博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12 | 基於高壓扭轉法的多尺寸SiCp/鋁基複合材料強韌化機理研究 | 薛克敏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13 | 基於晶體塑性的鈦合金形變-相變耦合機理及模擬研究 | 李萍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14 | 精密銅管短流程高效製備加工技術的研究 | 李先芬 | 國家級 | 套用研究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 |
15 | 先進核燃料循環技術模式研究 | 鳳儀 | 國家級 | 套用研究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 |
16 | 中國低活化鋼(CLAM)若干關鍵科學問題研究 | 李合琴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 |
17 | 人工納米生物機器的基本構件-人工納米結構的製備與修飾 | 蔣陽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 |
18 | 導體多道次縮徑成形過程數值模擬及輥輪質量問題分析 | 薛克敏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 |
19 | 微波鐵氧體材料的研製 | 吳玉程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 |
20 | 面向電漿材料和器件的電漿輻照實驗及無損檢測 | 吳玉程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 |
21 | 鋁合金粘塑性行為的多尺度研究 | 陳忠家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 |
22 | 載流子摻雜改性ZnO基稀磁半導體納米線陣列的研製 | 賈沖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 |
23 | 用以解決交流LED閃光和眩光問題的新型螢光材料及其光學特性研究 | 陳雷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 |
24 | 雷射-電弧複合焊熱循環致高強鋁合金接頭軟化的機理研究 | 吳聖川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 |
25 | 高應變率下TiAl金屬間化合物變形機理和韌脆轉變行為的研究 | 昝祥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 |
26 | 基於一維TiO2複合納米陣列的生物感測器構造及機制研究 | 徐光青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 |
27 | 金屬粉末高速壓制過程粉末體變形與摩擦行為研究 | 王德廣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 |
28 | 矽鍺異質結納米線中雜質和缺陷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周如龍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 |
29 | 單晶碳化矽納米管的結構及物理性質的研究 | 周如龍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專項基金項目 |
30 | 多元非貴金屬氮化物及氮氧化物催化劑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 姚衛棠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專項基金項目 |
31 | 背壓等徑角擠扭鉬粉固結成形工藝及機理研究 | 李萍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 |
32 | 基於改性TiO2納米管陣列的感測器件的構造研究 | 吳玉程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 |
33 | 輻照環境下Cu(Ag)-MoS2納米管複合材料電摩擦磨損機理研究 | 鳳儀 | 國家級 | 基礎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 |
科研獲獎
序號 | 獎勵名稱 | 獲獎項目名稱 | 完成人 | 獲獎 年度 | 獲獎等級 |
1 | 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 | 液態物質新物理現象-溫度誘導非連續液夜結構轉變的態探索 | 祖方遒 | 2009 | 二等 |
2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無鉛高性能銅基自潤滑複合材料 | 吳玉程 | 2009 | 二等 |
3 |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 高速鐵路扣件系統開發 | 蘇勇 | 2010 | 二等 |
4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液態金屬關鍵問題研究 | 祖方遒 | 2009 | 二等 |
5 |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 自催化VLS生長合成一維納米材料及機理研究 | 陳翌慶 | 2008 | 二等 |
6 |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 滾筒洗衣機內筒、外殼成形柔性生產裝備 | 李先芬 | 2008 | 二等 |
7 |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 中重載柴油機高熱穩定性鋁合金活塞關鍵技術開發 | 蘇勇 | 2011 | 二等 |
8 |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 材料表面化學沉積合金及微/納米顆粒複合塗層的研究 | 吳玉程 | 2008 | 三等 |
9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雙料複合真空成型模具 | 李先芬 | 2010 | 三等 |
10 |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 高性能汽車制動鼓的研製與開發 | 陳翌慶 | 2007 | 三等 |
11 |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 數控折彎中的S形折彎、氣動雙壓邊及加凸補償技術 | 劉全坤 | 2011 | 三等 |
歷史沿革
1945~1946年 新組建安徽省立蚌埠工業職業學校,設立機械工程系
1946~1947年 更名為安徽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保留機械工程系
1947~1950年 學校升格,更名為省立工業專科學校,保留機械工程系
1950~1951年 遷址淮南市更名為淮南工業專科學校,保留機械工程系
1951~1955年 更名為中國煤炭工業專科學校,同年更名為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保留機械工程系
1955~1958年 學校遷址合肥市,更名合肥礦業學院,保留機械工程系
1958~1969年 學校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並保留機械工程系
1969~1977年 安徽工學院、安徽水電學院併入合肥工業大學,保留機械工程系
1977~1982年 安徽工學院脫離合肥工業大學單獨辦學,學校仍保留機械工程系
1982~1988年 學校將機械工程系分離並成立了金屬材料與成型技術系
1988~1997年 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97~1998年 學校與原安徽工學院合併,將兩校的材料系進行合併, 組建成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98年 成立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實驗室概況
材料學院實驗測試中心是對學院所屬實驗室進行集中管理,實行統一規劃、設備資源及人員資源實現共享。 實驗中心各實驗室主要分布在材料樓、材料成型實驗室及鑄造實驗室, 現有實驗場地13600平方米。
實驗中心下設:金屬材料工程實驗室(含電鏡室)、材料成形實驗室、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室、材料物理實驗室及計算機房。中心現有專職教學實驗人員 17 人,具有副高 7人,中職 8 人,其中博士 1 人(在讀),碩士 5 人 ,94% 人員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年齡結構合理,人員素質高。
實驗中心現有設備台數2000餘台套, 教學儀器設備固定資產5000萬元。 主要本科教學儀器已更新,同時具有大型精密測試儀器: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電子式力學性能試驗機、大型金相顯微鏡、雷射粒度分析儀、比表面積測定儀、真空熱壓燒結爐、氣壓燒結爐、熱導靜壓機、FJL-500超高真空磁控、離子束濺射複合鍍膜機、綜合熱分析儀、1000KN多向成形液壓機、電邊花離頻焊火加工工具機、直讀光譜機、扭壓複合載入成形試驗機、真空熔煉爐、半導體性能測試系統和高溫、室溫力學性能測試儀、模擬光源、電化學工作站。
實驗中心現承擔本科 37 門課程, 91 個實驗項目,實驗學時數 396 學時,涉及專業 9 個,學生人數 13340 人。實驗中心對全部教學實驗實行任課教師預約制開放。同時為本科生畢業論文、研究生論文及教師科研提供儀器設備使用及測試、加工工作。對上述人員實驗中心各實驗室實行全天開放,保證了教學與科研正常進行工作。
近幾年實驗建設中新進一批較先進儀器、開出了水平較高的綜合實驗項目,如金相多媒體系統、粉體性能測試、材料先進成形與加工、表面薄膜材料製備等。目前,實驗中心在材料結構、組織分析、材料力學、物理化學性能測試、粉體性能、高性能材料製備、先進材料成形與加工方法及材料失效分析方面有較齊全、先進的設備和高水平的實驗隊伍,在教學、科研及對外服務中發揮了較大作用。
在硬體建設同時,實驗中心注重軟體方面建設,建立健全校、中心、實驗室三級實驗室、設備管理及實驗人員考核等規章制度共 50 條,使制度明確、層層落實,有利於保證實驗室日常管理和實驗設備的正常運行,推動實驗中心各項工作穩步發展。
學科建設
學科學位建設與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博士點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 材料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 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複合材料、數位化材料成形
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銅合金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機械工業銅合金及成形加工重點實驗室、安徽省有色金屬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粉末冶金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結構調製新材料重點實驗室
碩士點授予權:
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 複合材料 數位化材料成形
工程碩士授予領域:
材料工程
高級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 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
科研發展
科研方向
學院在科學研究工作中,強調基礎研究與套用開發相結合,注重面向生產的套用技術研究。在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複合材料、數位化材料成形等領域已形成若干穩定的有優勢的研究方向。學院先後承擔包括國家863計畫、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教育部重大研究計畫、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基金、省部級科技攻關和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科研項目30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0餘項,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5項。近5年來,學院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100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400餘篇;編寫並出版教材、專著11部;。
主要領域:
1、材料物理與化學
材料結構與物性、新型無機功能材料、材料合成與製備化學、粉末冶金過程理論與技術、有色合金材料與固體微結構分析、新型能源材料與器件。
2、材料學
高性能金屬材料、耐磨材料、金屬基複合材料、材料表面工程、粉體與陶瓷材料、功能材料、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
3、材料加工工程
塑性成形及,模具CAD、精密塑性成形及數值模擬、人工智慧在塑性成形中的套用、液態合金及非晶型材料、先進材料製備及其性能、材料焊接及其數值模擬、材料先進成形技術、材料工程中的計算機控制技術。
4、複合材料
陶瓷基複合材料、金屬基複合材料、納米複合材料、有機無機雜化光伏材料、新型能源材料。
5、數位化材料成形
模具數位化技術 材料成形過程模擬 材料成形過程檢測與控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