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沿革
1947年3月,為適應迅速發展的解放戰爭形勢對技術保障人才的
需要,華東野戰軍後勤部在山東省諸城創建了軍械工程學院最早的前身----華東軍區後勤部軍械訓練隊。
1948年,東北野戰軍在瀋陽市成立了後勤青年幹部學校。
1949年6月,軍委後勤部根據周恩來副主席“火速訓練一批軍械人員”的指示,在北京通縣創辦了軍械訓練大隊,總後勤部楊立三部長親自兼任大隊長。建國後,這些訓練機構進一步發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個由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通縣軍械學校、南京軍械學校和瀋陽、武昌兩所技術兵學校組成的、培養不同層次軍械專業人才的培訓體系。
1969年9月,同多數軍事院校一樣,這幾所軍械院校先後被撤銷或停辦,使一個剛剛初具規模的軍械專業人才培訓體系毀於一旦。
1973年底,中央軍委決定復建軍械技術學校(為正師級單位),隸屬總後勤部。1974年8月在石家莊正式破土動工,經過一年的緊張施工,1975年9月首期招生開訓(復建時間由此算起)。
1978年,學校擴大訓練任務,增設大學本科,升格為正軍級;1979年2月,被批准為國家重點高等院校,並改校名為高級軍械學校;1983年8月改為軍械技術學院。
1986年8月,定名為軍械工程學院
;3月,武漢軍區後勤部軍械修理工訓練大隊,分出併入,組建軍械工程學院軍械士官訓練大隊。
1992年8月,軍械工程學院軍械士官訓練大隊分出,組建武漢軍械士官學校。
1992年9月,學院轉隸總參謀部,為軍級單位;1995年12月被確定為全軍研究生培養單位重點建設院校;
1996年2月,被批准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月,學院轉隸總裝備部;6月,成為全軍12所綜合院校之一。
2000年,成為全軍重點院校。
辦學條件
教學單位
截止2014年,學院設有研究生院,軍械技
術研究所,基礎部、火炮工程系、光學與電子工程系、彈藥工程系、飛彈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裝備指揮與管理系、電氣工程系、外訓系、學員隊、信息與管理學院、地方生部、教練團等單位。
專業設定
學院開設有18個生長幹部學歷教育專業,18個生長幹部任職培訓專業,7個現職幹部任職培訓和輪訓專業,包含了自行火炮、地炮、高炮、雷達、火控系統、指控系統、軍用光電儀器、無人機、地地飛彈、地空飛彈、戰術飛彈、步兵武器、軍用電站、彈藥等14類步兵、炮兵、防空兵和戰役戰術飛彈部隊的主戰裝備。
本科專業(11個):軍隊指揮類、車輛運用工程、電力工程及其自動化、雷達工程、軍用光電工程、兵器工程、飛彈工程、彈藥工程、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無人機運用工程、裝備保障指揮
門類 | 專業 | |||
工學 | 機械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軟體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光學工程 | 電氣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兵器科學與技術 |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
軍事學 | 軍事運籌學 | 軍事裝備學 | 軍事後勤學 | 軍隊管理學 |
哲學 | 科學技術哲學 |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理學 | 套用數學 | |||
經濟學 | 國防經濟 |
師資力量
截止2014年,學院有教授、副教授360餘名,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230餘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全軍優秀教師1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一、二層次人選4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4人,中國科協“求是”獎獲得者6人,“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6人,全軍軍隊院校育才獎“金獎”獲得者26人、“銀獎”獲得者205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劉尚合(專職)
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張培林
全國模範教師(1人):王永仲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特色專業:兵器工程、雷達工程、軍用光電工程、彈藥工程、飛彈工程等。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彈藥保障與安全性評估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自行火炮火力系統結構原理》(張培林)
軍隊院校優質課程(1門):《彈藥學》(齊杏林)
教學成果
截止2014年,學院先後有25項教學成果獲得國家和軍隊級獎勵,其中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軍隊級二等獎以上獎勵17項。1篇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軍隊工科院校專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第五屆、米東、張培林)
軍隊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深入開展課程建設,努力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建設軍隊院校新一代教材體系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學生成績
2000年-2008年,學院歷屆學員大學英語四級累計通過率均超過96%
,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電子設計大賽、英語演講比賽等各類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17項、軍隊級獎勵近70項。
在2000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爭中,學院2個參賽隊獲得國家一等獎,1個參賽隊獲國家二等獎。
2008年,學院學生作品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組預賽及第四屆全國慧魚工程技術創新設計大賽中榮獲國家二等獎。
2012年,在第二十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中,學院作品“一種多功能氣相防鏽油”、“調幅式安全鋸”2項成果獲得金獎,還獲得銀獎6項和銅獎3項。
2013年,在第九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和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中,軍械工程學院參賽成績均名列軍隊系統參賽院校前列,共獲得三項全國團體一等獎。這兩項賽事都是全國性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競賽,是各自學科領域內最高級別的國家級賽事。
學科建設
截止2014年,學院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擁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工程領域;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軍隊重點學科,先後有14個學科進入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領域,3個總裝重點學科。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2個):軍事裝備學、兵器科學與技術
軍隊重點學科(4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碩博士學位授予
博士後流動站(5個):軍事裝備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套用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軍事裝備學
全日制工程碩士(6個):機械工程、光學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兵器工程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止2004年,學院建有兵器測試中心、電子測試中心、彈藥試驗中心、計算中心和中心實驗室、兵器防電磁危害實驗室和維修工程實驗室7個大型實驗室,其中兵器防靜電危害實驗室為全軍重點建設實驗室。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電磁防護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截止2014年,學院累計有1200餘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軍隊高等
級獎勵,130餘項專利獲得授權。其中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8項、二等獎309項。累計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6000餘篇,出版科技著作310餘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彈藥可靠性工程與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裝備電磁脈衝模擬與防護技術研究”(2009年)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典型軍用電子設備電磁脈衝效應與防護技術研究”
據2000年12月中國科技信息中心發布的1999年全國高校學術排行榜,學院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的論文數量在全軍院校名列第二,其中進入ISTP檢索系統的論文數量列全軍院校首位,在全國900多所高校中排名第17位。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2014年,學院圖書館館藏圖書60萬冊,電子圖書120萬冊,建有中國學術期刊鏡像站點,數位化信息資源的容量超過40TB,實現了與國防科技文獻信息中心和部分軍校圖書館資源共享。
學術期刊
《軍械工程學院學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主管、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載與軍事機械和軍用裝備等領域相關的學術論文。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來源期刊,2003年獲《中國學術革(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執行優秀獎,2007年7月被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批准為全軍軍事學核心期刊。
文化傳統
學校標誌
院訓
求真知、礪軍魂
院訓基本釋義:求:追求、探求;真知:正確的、科學的知識,包括人類已知和未知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總和;礪:磨練、砥礪;軍魂:軍隊、軍人崇高的精神,包括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以及軍隊、軍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意志品質和嚴明的紀律、優良的作風等。 院訓倡導全院師生員工,勤奮學習、刻苦訓練,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礪志圖強、追求卓越,忠誠國防事業,掌握過硬本領,勇攀科技高峰,為培養造就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為忠實履行軍隊的歷史使命、軍人的神聖職責而不懈奮鬥。
院風
團結、創新、嚴謹、求實
校園文化
學院成立了由學員組成的軍樂隊和藝術團,每年聘請文藝界知名人士到學院表演
、講學,開展學術交流,運動會、足球賽、籃球賽、桌球賽、藝術節、科技周等大型活動,為學員展示不同才能提供了平台。
學校先後邀請了中央黨校副校長楊春貴、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公方彬、原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孫玉璽、百家講壇名人紀連海等軍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院,就社會"熱點"問題作系列講座,讓學員得到高檔次、深層次的思想啟迪。先後邀請了航天測控專家李濟生、革命老英雄高玉寶、"航天英雄"楊利偉、"英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等軍內外英模人物來院作報告,同學員一起談人生、講理想。
學院以兩年一屆的"文化藝術節"為龍頭,以一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為牽引,以每年的元旦文藝會演、足球賽、籃球賽、桌球賽等為契機,積極組織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為提升學員的全面素質搭建平台,讓學員在文體活動中鍛練才能,施展才幹,增長本領。學院還專門建設了文化專修室,先後開設了音樂、美術、攝影等文化工作課。先後邀請了著名歌唱家李雙江、楊洪基、著名作家二月河、著名音樂教育家周蔭昌等一大批等軍內外文化界名人作為客座教授來院講學,使高雅藝術進入學員課堂,走進學員生活。學院1996年被評為全軍政治理論課教學先進院校、2005年又被評為全軍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院校。
學院領導
政委:陳劍飛(少將)
院長:張龍(少將)
校園環境
學院坐落在河北省會石家莊市中心,校園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辦學條件優越,教學設施先進。擁有以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實驗訓練中心,擁有國內外先進的各類教學和實驗儀器設備1萬餘台(套),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圖書館建築面積11200平方米,館藏圖書60萬冊,電子圖書120萬冊,建有中國學術期刊鏡像站點,數位化信息資源的容量超過40TB,實現了與國防科技文獻信息中心和部分軍校圖書館資源共享。
學院校園網網路終端復蓋了全部教學場所和學員宿舍,主幹網網速達到1000兆。 配有先進的視聽設備和自動化管理系統,擁有院內文獻信息在線上檢索系統。學院園區網實現了與軍事訓練網、教育科研網等聯網。野外綜合演練場、封閉式輕武器射擊場、軍事障礙場等可供學員進行模擬戰時軍械勤務保障訓練和軍事科目訓練。
教育技術中心擁有先進的音像製作播放系統,並可通過衛星接轉國內外電視節目。2個不同水深的標準游泳池、1個現代化的室內體育館、1個標準化運動場、2個設施齊全的佇列訓練場,1600多個座位的大禮堂和400多個座位的學術報告廳等大型教學保障和文化活動場所。
知名校友
截止2014年,學院培養的人才遍布全軍,大都成為通用裝備
論證、監造、保障、管理、指揮等方面的骨幹力量,並湧現出"探索彈道奧秘的年輕人"張興社、"拆彈王接班人"王岩、"後勤之星"朱道民、首屆"全軍青年十大愛軍精武標兵"劉衛星、"基層建設標兵"李聚通、胡自偉,全國人大代表萬讓鑫、鄧曉宏、蔡朝元、鄭忠堂、楊福東、周平等一批先進模範人物;150餘名畢業學員走上了軍、師職領導崗位。
鄭忠堂,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1981年畢業於軍械工程學院地炮專業。
唐東成,全軍優秀共產黨員,1975年畢業於軍械工程學院 彈藥專業。
艾春玲,全軍優秀教師,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獲得者,1980年畢業於軍械工程學院地炮專業。
程勇,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全軍優秀教師,1982年畢業於軍械工程學院光學儀器專業。
殷仁芳,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全軍傑出人才獎獲得者,榮立二等功1次,1976年畢業於軍械工程學院地炮專業。
萬讓鑫,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85年畢業於軍械工程學院雷達專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搖籃
人民解放軍抵禦外來侵略,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勳,成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領土完整與安全的堅實基礎。他們誕生和成長的搖籃必定是神秘的,現在我們就來揭開這搖籃神秘的面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