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

古公,名亶父,是中國古代周族的首領,是偉大的改革家、軍事家、政治家。

介紹

古公,名亶父,古代周族首領,偉大的改革家、軍事家、政治家,傳為后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祖父,他因戎狄威逼,又由豳遷到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陝西岐山北),建築城邑房屋,設立官吏,改革戎狄風俗,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使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奠定了周人滅商的基礎。
古公亶父率族人自豳國來到岐山腳下,見該地水源豐富,氣候宜人,土肥地美,連長出來的苦菜都是甜的,很適合耕種與狩獵,且又有岐山作天然屏障,覺得是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地方,於是與妻子太姜商量,決定安頓下來。太姜隨著古公B與族人一路跋山涉水,見的地方多了,也覺得這裡是塊理想之地,便同意了。接著古公亶父發動族人,疏溝整地,劃地建房。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恢復了農業。

以岐山為都

隨著族群日益壯大古公認為周族要健康地發展下去,必須以岐山為政治中心,於是策劃建設大規模的城郭室屋,“三月成城郭,三年成都”;同時建立了中央機構,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官,使之各司其職,整頓部落組織,改革戎狄原始陋俗,實行助耕制,立國號為“周”。周國自此始。

都城考證

經考古發現,亶父時期的岐邑都城遺址為正方形,周長60里,包括今岐山縣的京當、鳳雛周家朱家董家、賀家、禮村、王家嘴、雙庵、衙里、岐陽堡、祝家、流龍嘴、南北郝家、青化、丁童家村;扶風縣法門鎮、齊村、上下樊村、召陳、康家、任家、莊白、劉家、黃堆、雲塘、強家、務子、齊鎮、齊家等村。

宗廟考證

宗廟遺址在岐山縣京當鄉鳳雛村,即今岐山縣周原博物館旁。基址南北長45.2米,東西寬32.5米,面積1469平方米;南北向,偏西北10度凸這組建築以門道、前堂和走廊居中,東西兩邊配置門房、廂房,左右對稱,布局整齊有序,為高台建築。前庭正中為門道,門道前4米處有一道東西長4.8米的影壁,門道兩側為塾。中庭是一東西長18.5米、南北寬12米的大院。中庭東西兩邊各有台階兩組,約3層,分別通往東西廂走廊;中庭北面有3組大台階,中庭後的殿堂為主體建築,面闊6間,每間3米,進深6米,四周有外檐牆。殿堂西部有40個深井的窖穴,為凌陰冰室。殿堂北為後室,東西排列5間,與《周禮》之“前堂後寢”的記載相吻合。殿堂為祭祖、議政之所,後室則為周王及嬪妃住所。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這組宗廟宮殿遺址的西廂房二室內,發掘出土了大批甲骨文,計有17000餘片,有字的卜甲190多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