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形式“口技”
口技的運用,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代。據歷史記載,齊國孟嘗君田文因才能享譽六國,遭嫉妒,秦昭襄王準備殺害他。他使門客學狗叫,盜得狐面裘;賄賂寵妃,取得“通行證”;又使門客學雞叫,使守關官吏打開城門,因而逃脫。
口技作為表演藝術不晚於宋代。宋人《雜記》中說在京城的遊藝場裡,有“學鄉談”和“百鳥鳴”,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戲劇中的“犬吠”、“雞叫”之類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後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從單純模擬某一聲音,發展到能同時用各種聲音,串組成一個故事,被列為“百戲”之一,即“口戲”,俗稱“隔壁戲”。它表演“軍旅狩獵”、“群豬爭食”,無不惟妙惟肖。
古代稱口技為“相聲”,取仿聲之意,是一種仿聲藝術,至今仍流行。但“口戲”已經消亡。一是因為“口戲”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藝,二是“口戲”的許多條件和作用,已為現代技術設備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