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林嗣環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只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后邊,俗稱“隔壁戲”。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如火車聲、鳥鳴聲等,表演時配合動作,可加強真實感。另有林嗣環、蒲松齡的文學作品以“口技”命名。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 ,於廳事之東北角 ,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滿坐寂然 ,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 ,便有婦人驚覺欠伸 ,其夫囈語。既而兒醒 ,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 ,兒含乳啼 ,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 ,絮絮不止。當是時 ,婦手拍兒聲 ,口中嗚聲 ,兒含乳啼聲 ,大兒初 醒 聲 ,夫叱大兒聲 ,一時齊發 ,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 ,側目 ,微笑 ,默嘆 ,以為妙絕。
未幾 ,夫齁聲起 ,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盆器傾側 ,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 ” ,夫起大呼 ,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兒哭 ,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 ,呼呼風聲 ,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 ,曳屋許許聲 ,搶奪聲 ,潑水聲。凡所應有 ,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奮袖出臂 ,兩股戰戰 ,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 ,群響畢絕。撤屏視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

京城裡有個擅長口技的人。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裡面,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一起圍坐在圍幕前面。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裡面醒木一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裡的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呵欠,伸著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了。婦人拍著孩子餵奶,小孩含著奶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輕聲哼著哄他睡覺。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裡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維妙維肖。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眯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讚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沒有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傾斜打翻的聲音,婦人在睡夢裡的咳嗽聲。客人們聽到這裡,心情稍微放鬆了些,漸漸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每隻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裡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圍幕一看裡面,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作者簡介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於搜奇誌異,並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地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眾的反應,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地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中一家四日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為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