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厚葉雙蓋蕨
種拉丁名:DiplaziumcrassiusculumChing
科中文名:蹄蓋蕨科
科拉丁名:Athyriaceae
屬中文名:雙蓋蕨屬
屬拉丁名:Diplazium
國內分布:分布於浙江南部(泰順)、江西(安福武功、井岡同山、遂川、上猶、崇義、安遠、龍南、全南)、福建(武夷山、南平、德化、上杭)、湖南(宜章、莽山)、廣東(樂昌、連縣天光山、英德滑水山、懷集、信宜、龍頭山)、廣西(宜章、莽山)、廣東(樂昌、連縣天光山、英德滑水山、懷集、信宜、龍頭山)、廣西(龍勝、興安、臨桂、環江、富川古城、東蘭、荔浦、大瑤山、象州、平南、蒼梧、大新、龍州大青山)、貴州南部(惠水、獨山、貞豐)。
國外分布:也分布於日本南部(屋久島及琉球群島)。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監)[]
中國植物志:3(2):490
形態描述
根狀莖直立或斜升,黑褐色,木質,堅硬,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質厚,深黑色,有光澤,邊緣有小齒;葉簇生。一回羽狀的能育葉長達1米以上;葉柄長40-60厘米,直徑3-5毫米,灰禾稈色,基部黑色,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光滑,上面有淺縱溝;葉片橢圓形,長30-50厘米,寬16-24厘米,奇數一回羽狀;側生羽片通常2-4對,同大,互生或下部的近對生,斜向上,有短柄(基部1對的長6-8毫米),長橢圓形、長卵狀披針形或線狀闊披針形,長16-23厘米,中部寬約3.5-4.4厘米,向兩端變狹,先端長漸尖,基部圓楔形,通常邊緣下部近全緣或略呈淺波狀,自中部以上向先端有細鋸齒;頂生羽片與其下的側生羽片同大或略大,基部常不對稱;中脈明顯,下部圓而隆起,上面有淺縱溝;側生小脈兩面均明顯,略斜向上,每組有小脈3-4條,纖細,直達葉邊。葉堅草質,乾後褐綠色,下面沿中脈兩側偶有褐色的線狀小鱗片。孢子囊群與囊群蓋長線形,通常單生小脈上側,斜向上,自中脈向外行,達距葉邊約5毫米處,每組葉脈有1條,生於基部上出1脈。
本種年齡較小植株的能育葉有時為橢圓披針形單葉,基部心形,略不對稱,或僅具2-3枚羽片。
分布及生境
分布於浙江南部(泰順)、江西(安福武功山、井岡山、遂川、上猶、祟義、安遠、龍南、全南)、福建(武夷山、南平、德化、上杭)、湖南(宜章、莽山)、廣東(樂昌、連縣天光山、英德滑水山、懷集、信宜、龍頭山)、廣西(龍勝、興安、臨桂、環江、富川古城、東蘭、荔浦、大瑤山、象州、平南、蒼梧、大新、龍州大青山)、貴州南部(惠水、獨山、貞豐)。生於常綠闊葉林及灌木林下,土生或生岩石上,海拔200-1700米。也分布於日本南部(屋久島及琉球群島)。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廣州北部龍頭山)。
植物之蹄蓋蕨科(七)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