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墩子假冷蕨

阿墩子假冷蕨

阿墩子假冷蕨,蹄蓋蕨科、假冷蕨屬植物。特產於雲南西北部(德欽白茫雪山)。生緩草坡上,海拔3650米,是生物學植物系統分類中薄囊蕨綱下一個的物種名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阿墩子假冷蕨
種拉丁名:PseudocystopterisatuntzeensisChing
科拉丁名:Athyriaceae
屬中文名:假冷蕨屬
屬拉丁名:Pseudocystopteris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ActaPhytotax.Sin.9(1):83.1964]
中國植物志:3(2):091

形態特徵

根狀莖細長橫走,直徑約2毫米,黑褐色,疏被褐色闊披針形鱗片,先端連同葉柄基部被較密鱗片;葉遠生。

能育葉長30-55厘米;葉柄長約12-23厘米,基部直徑1-2毫米,禾稈色,被極稀疏的披針形小鱗片;葉片長15-32厘米,寬與長几相等或稍窄,卵狀長圓形或闊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羽狀短尾頭,三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羽裂;羽片8-10對,斜展,基部羽片長10-16厘米,中部寬3-5厘米,長圓狀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圓楔形,上先出,上側常覆蓋葉軸,下側斜出,柄長1.5-3毫米,近對生或互生,相距2.5-5厘米,二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羽裂;一回小羽片約9對,有短柄,互生,幾平展,彼此以間隔分開,下部1-2對常略縮短成卵狀三角形,中部的長1.5-3厘米,寬7-12毫米,長圓形,先端有2-3個細長尖齒,基部闊楔形,近對稱,或不對稱上側與羽軸並行,一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羽裂;二回小羽片約5對,斜出,彼此遠離,長4-7毫米,寬2-3毫米,長圓形或斜方形,先端有二三細長尖齒,基部闊楔形,下延與小羽軸兩側的狹翅相連,邊緣銳裂;裂片細長,僅先端有二、三個細長尖鋸齒;自葉中部向上羽片逐漸縮短,基部不變狹,而且往往稍寬;上部羽片長圓形,無柄,羽裂,裂片先端有數個細長尖鋸齒。葉脈兩面可見,在末回小羽片上羽狀分叉,小脈直達齒頂。葉乾後草質,灰綠色,遍體無毛,葉軸及羽軸上面帶微紫紅色。

孢子囊群小,圓形,生於裂片上側小脈背上,近裂片缺刻的基部;囊群蓋近圓腎形,灰綠色,邊緣撕裂,呈睫毛狀。

植物之蹄蓋蕨科(七)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