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名:大葉假冷蕨
學名:Pseudocystopterisatkinsonii(Bedd.)Ching
別名:假冷蕨、阿金蹄蓋蕨、喜馬拉雅假冷蕨、大葉蹄蓋蕨
科:蹄蓋蕨科
屬:假冷蕨屬
產地分布
分布於山西南部(垣曲)、陝西(太白山、寧陝、平利、佛坪)、甘肅(康縣、徽縣)、江西(武功山、安福、井岡山)、福建(崇安)、台灣(南投、嘉義)、河南(伏牛山、大別山、老君山、盧氏、桐柏、嵩縣、奕川)、湖北(神農架)、湖南(桑植、石門)、四川(峨眉山、都江堰、保全、石綿、甘孜、馬爾康、道孚、木里、鹽源、康定、雷波、九龍、越西、大相嶺、金川、雅江)、重慶(城口、開縣)、貴州(梵淨山、江口、威寧)、雲南(鶴慶、麗江、瀘水、貢山、漾濞、中甸、維西、德欽、賓川、昆明、祿勸、呈貢、嵩明、宜良、會澤、澄江、大姚、巧家、大關、昭通、寧浪、大理)和西藏東南部(察隅、吉隆、墨脫、錯那)等省區。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而橫臥,直徑0.5-1厘米,帶有殘留的葉柄基部,先端及嫩葉葉柄基部被有較多的淺褐色或深褐色卵狀鱗片;葉近生或遠生。能育葉長(15-)60-100(-200)厘米;葉柄長20-50(-100)厘米,基部黑褐色,直徑3-10毫米,向上漸變為禾稈色或稍帶淡紫紅色,偶有細鱗片;葉片通常較大,長(24-)35-50(-100)厘米,寬與長几相等或稍狹,闊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小植株的葉往往卵形,而大植株的葉則近三角形,先端漸尖,成熟葉片二回羽狀至四回羽狀,葉軸和羽軸稍曲折;羽片10-12(-20)對,互生,斜向上,X0.5-1(-3)厘米長的短柄,彼此離開、接近或略呈覆瓦狀,基部一對羽片和第二對同形,相距5-15厘米,長15-20(-50)厘米,中部寬可達6-8(-28)厘米,基部略變狹,長卵形至長卵狀披針形,漸尖頭,基部近平截,二回羽裂至三回羽狀;一回小羽片10對或更多,上先出,互生,有長約2毫米的短柄,相距1.4-2厘米,近平展,基部一對略縮短,中部的長3.5-5厘米,寬1.2-2厘米,長圓狀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平截,一回羽狀二回小羽片羽裂至二回羽狀;二回小羽片6-8對,長5-8毫米,寬2-3毫米,長圓形或近卵形,先端鈍圓,並有不整齊的短鋸齒,基部闊楔形,下側略下延,一回羽狀或羽裂;末回裂片卵狀長圓形,先端圓鈍或近方頭,並有2-3個不整齊的短鋸齒,基部闊楔形,略不對稱。葉脈兩面可見,下面明顯,在末回小羽片上有羽狀側脈4-5對,單一,偶有二叉。葉乾後草質,黑褐色或褐綠色,兩面無毛,主脈或小羽軸上面有間斷的槽狀隆起,沿葉軸及各回小羽軸下面偶有膜質、披針形小鱗片。孢子囊群圓形或橢圓形,背生或半側生於裂片基部上側之小脈上,每裂片通常一枚,每末回小羽片通常2-3對;囊群蓋小,通常圓腎形,少有長圓形或彎鉤形,膜質,灰褐色,邊緣略齧蝕,易脫落,成熟的孢子囊群往往好象無蓋。孢子周壁表面具褶皺,凹凸不平,形成擬網狀。染色體數目n=40。
生長習性
生冷杉或鐵杉林下或灌叢中陰濕處,海拔1200-4000米。
相關物種
所有物種:
假冷蕨
植物之蹄蓋蕨科(七)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