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窯文化
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在青海省湟中縣卡約村而得名。
![卡窯文化](/img/4/8bc/nBnauM3X4UDM0cDMwcDN0MTNyITMyITN5MjMwADMwAzMxAzL3Q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卡窯應作卡約,為藏語地名。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境內的黃河上游沿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其年代晚於齊家文化,約當公元前900~前600年間。過去有人把它歸入寺窪文化,其實兩者的地理分布及文化內涵均有明顯的差異。
卡窯文化的特點
卡窯文化陶器以夾砂紅褐陶與褐陶為主,手制,頸部及口沿內側施加一層赭色陶衣。紋飾有劃紋、附加堆紋與彩繪等。彩繪主要是曲折紋、三角紋與變形回紋等幾何形花紋。典型器有底部內凹成假圈足的雙耳罐、雙大耳罐、粗陶罐、四耳罐和瓮等。
卡窯文化的陶器
該文化聚落遺址發現很少,目前了解較多的主要是墓地。近年來,經過發掘的有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墓地、貴南加
![卡窯文化](/img/0/073/nBnauM3X3MTOwcDNxcDN0MTNyITMyITN5MjMwADMwAzMxAzL3Q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墓內一般都有隨葬品,除陶器外,還有石器、骨器與銅器等。石器有斧、刀、鏟與杵等,所出的一種大理石質石錘,較為罕見,中間粗,兩端細,正中穿一圓孔,製作精緻。骨器有錐、針、紡輪與骨等。銅器有斧、錐、刀、鐮、鏃、環與銅飾品等。另外,還有綠松石珠、瑪瑙珠、石貝、海貝、蚌殼與穿孔獸牙等裝飾品。當時居民從事農業,也兼營畜牧業。粟是主要糧食。家畜有牛、羊、馬、狗等,以牛、羊為主要畜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