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知縣武君墓表

《博山知縣武君墓表》是清代時期姚鼐寫的一首散文。

作品信息

【名稱】《博山知縣武君墓表》

【年代】清代

【作者】姚鼐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博山知縣武君墓表[1]

乾隆五十七年[2],當和珅秉政[3],兼步軍統領[4],遣提督番役至山東[5],有所詗察[6]。其役攜徒眾,持兵刃,於民間陵虐為暴。歷數縣,莫敢何問[7]。至青州博山縣,方飲博恣肆[8],知縣武君,聞即捕之。至庭不跪,以牌示知縣曰[9]:“吾提督差也。”君潔曰:“牌令妝合地方官捕盜,汝來三日,何不見吾?且牌止差二人,而率多徒何也?”即擒而杖之。民皆為快,而大吏大駭[10],即以杖提督差役參奏[11],副奏投和珅[12]。而番役例不得出京師,和珅還其奏,使易,於是以妄杖平民,劾革武君職。博山民老弱,謁大府留君者千數[13],卒不獲。然和珅遂亦不使番役再出。當時苟無武君阻之,其役再歷數府縣,為害未知所極也。武君雖一令,而功固及天下矣。

君諱億,字虛谷,偃師人[14]。乾隆四十五年進士。其任博山縣,及去官,才七月,而多善政,民以其去流涕。君自是居貧,常於他縣主書院。讀經史,考證金石文[15],多精論明義,著書數百卷。今皇帝在藩邸[16],聞君名,及親政[17],召君將用之,而君先卒矣。

君卒以嘉慶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年五十五。余與君未及識,第聞其行事,讀所著述。今遇君子穆淳于江寧[18],為文使歸揭諸墓上[19]。君行足稱者猶多,而非關天下利害,茲不著[20]。嘉慶十八年二月[21],桐城姚鼐表。

作品注釋

[1]傅山:縣名,清代屬山東青州府,今併入山東淄博市。

[2]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

[3]和珅:清朝權臣。曾兼任多職,其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後被嘉慶皇帝賜死。

[4]步軍統領:官名。統率八旗步軍兩翼五營,掌管京師正陽、崇文等九門內外守衛巡警,通稱“九門提督”,以親信的滿族大臣兼任。

[5]番役:管輯捕和差役。清代步軍統領衙門設番役。

[6]詗(xiòng):偵察,刺探。

[7]何問:即“問何”,問為什麼。

[8]恣肆:放肆,指胡作非為。

[9]牌:即腰牌,用作憑證的小木片或金屬片,猶如身份證。

[10]大吏:省級長官,此指山東巡撫。

[11]參奏:此指上疏彈劾武君。

[12]副奏:奏疏的副本。

[13]大府:高級官府,指總督、巡撫、藩司等衙門。

[14]偃師:縣名。屬河南省。

[15]金石文:古代銅器和石刻上的文字。

[16]藩邸:諸侯王的符第。此指清朝仁宗做皇子時的府第。

[17]親政:親自主政。清仁宗初登皇位時,政事仍由太上皇(高宗)決定。公元1799年(嘉慶四年)高宗死,仁宗親政,立即誅殺和珅。

[18]江寧:縣、府名。今南京市。

[19]揭:標記,表。

[20]茲:此。

[21]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

作品簡析

武億雖然是個“芝麻官”,卻敢於冒犯權勢,嚴明執法,打擊了和珅爪牙的囂張氣焰。作者為武君作墓表,略去生平不述,只取有關“天下利害”的這件事跡突出刻畫,收到了管中窺豹、以少見多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儒家學者,經學家、文學家,“桐城派”主要代表之一,安徽桐城人。字姬傳、夢谷,其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及第,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敬敷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同鄉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文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於“陰柔”之美。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又有《法帖題跋》、《左傳補註》、《國語補註》、《公羊傳補註》、《縠梁傳補註》、《九經說》、《老子章義》、《莊子章義》等。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詩選集《五七言今體詩鈔》,流傳甚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