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春雨暗陽台,亂灑歌樓濕粉腮。一陣東風來捲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
賞析
此詞作於元豐四年(1081),系作者在黃州臨皋亭所作。詞中描寫一個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寫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復晴。首句謂:端起玉杯,只見落日斜照,青翠的雲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綠了。詞人忽然覺得,這杯瓊漿是那樣熟悉,是那樣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來那碧綠的色彩,和滿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則是故鄉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來的。
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顏色而寫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後居然認為江水就是酒,仿佛這個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個世界。如此獨特的空間意識,正是蘇軾曠達、寬廣的胸懷的表現。
“春雨暗陽台,亂灑歌樓濕粉腮。”用“暗”和“亂”寫春雨,抓住了春雨飄忽不定、倏來倏往的特徵。來得突然,使人們不及迴避,才能打濕美人的粉腮。既有瓊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這場雨似乎擾亂了歡宴,真不是時候。但是,忽然有一陣東風捲地而來,吹散了雲雨,落日的餘暉從雲縫中斜射出來,把半邊天染紅,碧綠的江水也被染紅了一半,景色奇麗,更勝於前。
詞的上片,由酒杯而雲山,而江水,而岷峨,這是詞人形象思維的過程,也是詞外在的邏輯。藝術聯想和想像的動力是情感。罪系黃州的蘇東坡,端起酒杯,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這種情感作為動力,他的聯想才最終指向故鄉岷峨即蜀中,才產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這種奇特的心理。思鄉之情是詞的上片的內在邏輯。詞的下片描繪倏忽變化的自然景觀,給人動盪不定、神奇瑰麗的感覺。在政治鬥爭中遭到挫折的蘇東坡,對自然界倏忽變化的敏感,由此可見一斑。整個一首詞神氣貫通、融為一體。思鄉與人生的感慨盡得表現,正所謂“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
詞牌知識
南鄉即南國,唐人稱南中。本詞初為單調,創於歐陽炯;【詞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兩首。如“路入南中,恍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纖纖抬素手。”固為本意也。迨馮延已始添作雙調,成今體之五十六字。歐陽修前後首句俱減為四字,名﹝減字南鄉子﹞。南歌子
唐教坊曲名。此詞有單調雙調。單調者,始自溫庭筠詞。詞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張泌詞,本此添字,因詞有“高卷水晶簾額”句,名《水晶簾》。又有“驚破碧窗殘夢”句,名《碧窗夢》。鄭子聃有《我愛沂陽好》詞十首,更名《十愛詞》。雙調者有平韻仄韻兩體。平韻者,始自毛熙震詞,周邦彥、楊無咎、僧揮五十四字型,無名氏五十三字型,俱本此添字。仄韻者,始自《樂府雅詞》,惟石孝友詞最為諧婉。周邦彥詞,名《南柯子》。程垓詞,名《望秦川》。田不伐詞,有“簾風不動蝶交飛”句,名《風蝶令》。
〔作法〕 本調五十六字。首句五字,與﹝浪淘沙﹞首句同,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七言句,而第三字不能作仄。第三句為七言仄句,不用韻;句法與﹝浪淘沙﹞第四句同。第四句為兩字句,例用平平,協韻。末句與第二句同。後闋概同前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