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城內南門西側。始建於北魏,重修於遼金。該塔的平面為八角形,十三層,通高32.1米,是一座實心磚塔。因坐落在南安寺,故名南安寺塔。後寺毀塔存,塔名仍沿舊稱。 除底部東側有一處1926年(民國十五年)軍閥混戰時留下的彈痕外,整個塔身,雖歷經風雨和滄桑,但仍保存完整,不失為中國古代的重要建築。
南安寺塔比例協調,細部做法有獨特之處,不失為中國古代的重要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南安寺塔是蔚縣著名的文物景觀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淵源
南安寺塔以寺取名。南安寺曾為燕雲名剎,歷史悠久,相傳創建於漢代,疑為北魏所建。塔位於寺院中央,供人參拜,北魏至遼代該寺香火旺盛。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建蔚州城時,南安寺已具有規模。所以,蔚縣歷來有“先有南安寺,後有蔚州城”的傳說。南安寺塔的建造年代,據《蔚州志》記載:有城已有塔,明洪武初年,指揮使周房拆建蔚州城時,因塔院規模宏大,新建之南城牆、護城河正從寺院中穿過,遂廢其寺而存其塔。密檐式磚塔在我國起始於北魏時期,但南安寺塔身第一層橫額下垂一周如意頭的做法最早出現於遼代,據此分析,南安寺塔應為遼代建築。
另據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古南安寺修塔寶記》載,“蔚蘿南安寺塔自漢始也,未有城已茲塔。”可見其年代久遠。
後存南安寺是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知州柯法在南安寺塔下僅存的畝許地上所建,塔院建築為一進院,東西寬約17.4米,南北長約24米,南安圭塔位於院東南側。院內建正殿三間,正殿兩側各有一間禪房。東西各有下禪方二間,塔西側為一碑樓,內有清代重修理工碑兩通。
建築結構
南安寺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塔基由石條壘砌成須彌座,高2.5米,上置八角形磚砌塔座,塔座東西南北四面正中浮雕一獸頭,另四面雕篆字“福、祿”。其上為仿木磚檐,檐上雕砌仰蓮瓣三周,塔身坐於蓮花瓣中,宛若被蓮花托起,十分挺拔壯觀。塔身第一層較高,各角設浮塔柱,東西南北四正面置磚券拱形假隔扇門,門券浮雕二龍戲珠,另四面飾花欞盲窗。其上置橫切額,橫額下垂一周如意雲頭,額上施斗拱,斗拱上托密檐塔身十三層。各層出疊澀檐,布瓦收頂,不設門窗。每層東西南北四正面中間都鑲嵌銅鏡一面,陽光照耀,金光閃閃。塔檐逐層遞次人收,使塔的外形輪廓呈現緩和的卷剎形狀。每層各挑檐翼角下均懸鐵鐸,微風佛來,鐸聲叮咚,形成動與靜的完美和諧。塔剎為鐵鑄,由一磚雕仰復蓮承托,由復缽、相輪、圓光、仰月、寶珠、寶蓋組成。
南安寺塔整體造型優美,塔身高竣,拔地而起,規格嚴謹的須彌座,雕刻精美的塔身,緊密相疊的十三層密檐,巨大精美的塔剎,相互間構成了輕重、長短、疏密相間有序的藝術形象,在建築藝術上收到渾然一體清秀挺拔的藝術效果。千餘年櫛風沐雨,多次地震,卻無絲毫傾斜,依然保存完好,巍然屹立。
文物回歸
2011年3月9日上午9時,南安寺塔塔下地宮被盜,地宮內包括遼代舍利金塔、舍利銀塔、四大天王彩繪木雕和北宋花口瓷盤在內的珍貴文物被洗劫一空。
案發後,國家文物局立即向公安部五局通報案情,公安部將此案件列為“2011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第一批掛牌督辦案件。
2011年10月18日,特偵組經過6個月的努力,橫跨北京、山西、山東等9省,篩查旅店入住人員60餘萬人、可疑通話信息3600餘條,調取送檢嫌疑人員DNA檢材100餘份,最終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12名,追回被盜文物10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