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古今醫鑒》卷五。組成
黃耆(蜜炙)30克 人參(去蘆)30克 白朮(土炒)60克 白茯苓(去皮)15克 山藥(炒)30克 蓮肉(去心)30克 芡實30克 升麻(酒炒)15克 柴胡(酒炒)15克 乾薑(炒黑)15克 肉豆蔻(面裹煨,捶去油淨)15克 粉草(炙)15克 椿樹根皮(酒炒二次)120克用法
上為細末,阿膠水化開為丸,如黍米大。每服6克,用糯米半生半炒煎湯送下。主治
久瀉,元氣下陷,脾胃衰憊,大腸滑脫,肛門墜下,日夜無度,飲食不思,米谷不化,湯水直過,煩渴引飲,津液枯竭,肌瘦如柴,寒熱互作。中藥方劑之升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