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文學

十六國文學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引起匈奴、羯、氐、羌、鮮卑五個少數民族入據中原。他們先後在北中國的土地上建立政權,互相混戰。在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中,以氐族苻氏和羌族姚氏所建立的前秦和後秦的文化程度為最高,其次要算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後燕。此外,漢族人張軌、李暠在今甘肅境內建立的前涼和西涼政權,更是那個時代北方文化的中心。所以,在十六國的統轄區也曾產生過一些民歌和文人作品。

簡介

十六國文學,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引起匈奴、羯、氐、羌、鮮卑五個少數民族入據中原。他們先後在北中國的土地上建立政權,互相混戰。在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中,以氐族苻氏和羌族姚氏所建立的前秦後秦的文化程度為最高,其次要算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後燕。此外,漢族人張軌李暠在今甘肅境內建立的前涼和西涼政權,更是那個時代北方文化的中心。所以,在十六國的統轄區也曾產生過一些民歌和文人作品。
十六國時代的民歌較著名的大抵保存於《樂府詩集》所錄《梁鼓角橫吹曲》中。其中如《企喻歌》出於氐族;《琅琊王歌辭》出於羌族;《慕容垂歌辭》出於鮮卑族,大致都可以考定。還有一些作品,出於哪個民族則較難斷定。除了《梁鼓角橫吹曲》以外,《晉書》的“載記”部分還保存一部分當時的謠諺,如前秦時流傳的“長鞘馬鞭擊左股,太歲南行當復虜”;“河水清復清,苻詔死新城”等(《晉書·苻堅載記》)。
十六國的文人作家以前涼和前秦為多。前涼的張駿有樂府詩《薤露》、《東門行》兩首,見於《樂府詩集》。前涼大臣謝艾的奏疏曾被《文心雕龍》提到,他的文集見《隋書·經籍志》著錄。西涼的李暠有《靖恭堂頌》,現已失傳;他的《述志賦》載於《晉書》本傳,這篇賦表現了他建功立業的志趣和對西涼局勢的憂慮,寫得尚有文彩。前秦的趙整有兩首五言四句詩,用比興手法對苻堅進行諷諫;還有一首琴歌《阿得脂》雜言體,有些字句難解,大約雜用氐語。苻堅的侄子苻朗則是一個散文家,作有《苻子》,其中有不少片斷頗具文學意味。女詩人蘇蕙的《織錦迴文詩》雖然有文字遊戲的意味,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詩人驅遣文學語言的工力,此詩及其本事成為流傳不絕的佳話。此外後秦宗幹為王尚申辯的奏章,被當時人認為可與“魏之陳(琳)、徐(幹),晉之潘(岳)、陸(機)”(《晉書姚興載記》)相比;另一個出生於後秦的文人胡義周為赫連勃勃作《統萬城銘》,寫得典雅莊重,《周書·王褒庾信傳論》曾加以讚揚。
此外,前趙的劉聰、劉曜,割據四川的成政權的龔壯等,據《晉書》說都有作品,但這些作品均未保存下來。關於十六國時代的文學狀況,歷來的史書都很少提到。只有《周書·王褒庾信傳論》曾略加論述,認為當時的章奏符檄,尚有可觀之作,在文風上接近西晉末年的作家;至於詩、賦,則作者很少。其實從《晉書》及一些類書中所引《十六國春秋》的佚文看,當時也不是沒有人吟詩作賦,但因為藝術價值不高,所以流傳不廣,均已失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