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粵系部隊。1930 年由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改編而成,總指揮蔣光鼐,副總指揮兼軍長蔡廷鍇,在江西與中國工農紅軍作戰。九一八事變後調防上海,次年“一二八事變”中抵抗日軍對上海的進攻。後被蔣介石調往福建進攻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11月20日,該部領導人聯合國民黨內李濟深等反蔣派,宣布抗日反蔣,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簽訂抗日反蔣協定,改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轄5個軍,蔡廷鍇任總司令。1934年1月失敗後殘部退入廣東,為陳濟棠收編。改編為中央軍後,也沒能完全恢復元氣。
歷史
建軍
歷史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簡稱“十九路軍”)是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前身是鄧鏗為師長的粵軍第一師第四團。1926年粵軍第一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為軍長,陳銘樞為第四軍當中第十師的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屬下團長。北伐戰爭中,第四軍屢有戰果,被譽為“鐵軍”,第十師亦擴編為第十一軍,下轄第十師、第二十四師(原第四軍獨立團擴編)及第二十六師。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第十一軍時由葉挺任代軍長,第二十四師及十師參予其事。但第十師後來離開中共控制,轉往福建並重新由陳銘樞節制,改向蔣介石效忠。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及閻錫山,番號改為十九路軍,由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之後十九路軍參加了對中國工農紅軍第三次圍剿。
淞滬抗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十九路軍調防上海,陳銘樞任京滬衛戍司令。同時蔣介石受壓下野,南京國民政府由廣東派系主持。1932年一二八事變前夕,何應欽得知十九路軍將領欲在上海抵抗日軍,曾下令十九路軍換防離開以避免開戰。1月28日,日本派海軍陸戰隊登入上海。十九路軍即奮起迎戰抵抗,因而成為在全中國聲名大噪的抗日軍隊。後來日本多翻增援上海;蔣介石亦復出主持局面,並即派出中央軍編成第五軍,由張治中指揮,到上海增援共同抗日。最後一二八事變以外交談判解決,第十九路軍從上海撤下,被調到福建剿共,蔣光鼐兼任福建省長。
福建事變
十九路軍在福建與紅軍作戰最初取得一些勝果,占據部分的紅軍根據地。但後來與彭德懷的部隊交戰失利。蔡廷鍇等將領在前線與共黨展開和談取得停火。而陳銘樞則聯絡桂系、廣東的陳濟棠等,商議另立政府。1933年11月,十九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變,蔣介石以大軍鎮壓。由於閩變未取得其他勢力支持,十九路軍內亦有反對意見,在敵我實力懸殊下終告失敗。最後十九路軍主力被中央軍擊破,部分則向中央軍投降。只有少量十九路軍軍官到廣西投靠李宗仁重組,其餘被收編之部隊中級以上軍官全被更換,十九路蔡廷鍇軍番號亦被取消。十九路軍中央化後,取消了路軍級別番號,保留師級部隊番號,正規部隊有60師、61師和78師等三個師,都脫離蔡廷鍇蔣光鼐的指揮系統,成為中央軍。唯一獲得蔣介石信任的原十九路軍高級將領是區壽年,繼續擔任78師師長,後升至兵團司令。蔡廷鍇蔣光鼐長期賦閒,後留在大陸加入民主黨派。
十九路軍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一二八凇滬抗戰時期戰鬥力極為強悍,是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在第三次圍剿中央蘇區時,十九路軍是唯一能和紅軍主力打成平手的國軍部隊。但在福建事變後,因為優秀指揮官流失,戰鬥力大大下降,改編為中央軍後,也沒能完全恢復元氣。
編制
1931年9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陳銘樞為京滬衛戍總司令官,1932年1月6日由蔣光鼐繼任。1931年11月初,3萬餘人的第十九路軍從江西吉安開拔,當月20日抵達滬寧一帶。“一二八”淞滬抗戰時第十九路軍編制如下:
司令部
總指揮:蔣光鼐副總指揮:蔡廷鍇
軍長:蔡廷鍇(兼)
總參謀長黃強
參謀處長:趙一肩
副參謀長:范漢傑
政治部主任:徐名鴻
副官處長:吳典
經理處長:葉少泉
後方辦事處主任:莊偉剛
情報組組長:羅為雄
駐京辦事處主任:黃和春
駐滬辦事處主任:范其務
駐粵辦事處主任:翁桂清
高級參謀:丘兆琛、華振中、溫克剛、藍嘯聲
第六十師
師部
副師長:李盛宗
參謀長:李盛宗(兼)
參謀處長:陳心錄
副官處長:梁維綱
軍械處長:吳揚善
軍需處長:沈鎮源
軍醫處長:馬覺凡
軍法處長:陳權
後方主任:黃海如
工兵營長:袁汝剛
特務警長:梁得標
第一一九旅
旅長:劉占雄
參謀主任:劉應時
第一團團長:黃茂權
第二團團長:劉漢忠
第三團團長:黃漢廷
第一二零旅
旅長:鄧志才
參謀主任:黃紹淹
第四團團長:楊昌璜
第五團團長:梁佐勛
第六團團長:華兆東
第六十一師
師部
副師長:張炎
參謀長:趙錦雯
參謀處長:王衡
副官處長:馮策全
軍械處長:馬良驥
軍需處長:余陰蓀
軍醫處長:李懋振
軍法處長:王貽鍔
後方主任:馬?球
炮兵營長:馮紹甫
特務營長:丘清英
第一二一旅
旅長:張厲
參謀主任:溫少渠
第一團團長:梁世驥
第二團團長:田興璋
第三團團長:廖起榮
第一二二旅
旅長:張炎
副旅長:龐成
參謀主任:鄧鄂
第四團長:謝鼎新
第五團長:黃鎮
第六團長:鄧為揖
教導團長:鄒敏夫
第七十八師
師部
副師長:譚啟秀(兼吳淞要塞司令)
參謀長:李擴
參謀處長:王有德
副官處長:朱朝亭
軍械處長:王大文
軍需處長:黃裳元
軍醫處長:郭建民
軍法處長:部宏道
後方主任:林一元
特務營長:鄭星槎
第一五五旅
旅長:黃固
參謀主任:林少棠
第一團長:雲應霖
第二團長:謝瓊生
第三團長:楊富強
第一五六旅
旅長:翁照垣
參謀主任:丘國珍
第四團長:鍾經瑞
第五團長:丁榮光
第六團長:張君嵩
評價
第十九路軍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戰鬥力極為強悍,是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在第三次圍剿中央蘇區時,第十九路軍是唯一能和紅軍主力打成平手的國軍部隊。但在福建事變後,因為優秀指揮官流失,戰鬥力大大下降,改編為中央軍後,也沒能完全恢復元氣。
紀念
南京國民政府於1931年至1935年間於南京靈谷寺舊址建立國殤墓園,定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祭堂內第61至67塊石碑上刻有1932年淞滬抗戰中陣亡的第十九路軍將士名單;在公墓內建有“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由於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採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籤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現為南京市“抗日戰爭歷史教育基地”的一部份。1933年,為紀念在淞滬會戰中陣亡的將士,在廣州市沙東路由華僑捐資建成一座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1983年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8月31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0年更名為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並被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單位。1995年1月被民政部公布為全國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7月晉升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評為國家3A旅遊景區。
相關資料
書籍
《喋血淞滬》《愛國將軍蔣光鼐》
《第十九路軍抗日血戰史》
《抗日名將蔡廷鍇》
《蔡廷鍇自傳》
《廣東十虎之奔雷虎蔡廷鍇》
《廣東十虎之跛腳虎陳銘樞》
影視
《南粵紀事》於鳳凰衛視2010年10月17日多集連播《一戰成名--蔡廷鍇》《蔣光鼐將軍》於2012年央視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