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漢傑

范漢傑

范漢傑(1896.10.29—1976),名其迭,字漢傑,廣東大埔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德國陸軍大學畢業。畢業後,在粵軍第一師鄧仲元部歷任參謀和連、營、團長等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團長、第十師師長。北伐期間,參加過大敗軍閥吳佩孚的汀泗橋戰役和討伐孫傳芳的江西德安馬回嶺戰役等。北伐後出國留學,曾到日本、德國考察,研究歐美和日本的政治、軍事。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副軍長,國民革命軍第27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抗戰勝利後歷任國防部參謀次長,徐州“剿總”副總司令。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山東第一兵團司令官,熱河省政府主席,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於錦州。1960年獲特赦,後任全國政協文史館專員。196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76年逝世,終年80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范漢傑范漢傑
范漢傑(1896—1976),廣東大埔縣三河鎮梓里村人,出身清貧之家。幼年就讀於梓里公學,後考進廣州理工學堂、廣東測繪學校。畢業後,在粵軍第一軍鄧仲元部任參謀和連、營、團長等職。1924年進入黃埔軍校,是第一期畢業生。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師營長、團長等職,參加過第一、二次討伐陳炯明的東征。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團長、十師師長。北伐期間,參加過大敗軍閥吳佩孚的汀泗橋戰役和討伐孫傳芳的江西德安馬回嶺戰役。北伐後出國留學,曾到日本、德國考察,研究歐美和日本的政治、軍事。回國後,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
“九一八事變”後,任十九路軍參謀長、第三路軍總部軍長兼副總指揮。1933年,李濟深與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在福建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他任參謀長,隨後,擔任國民黨中央軍校教育處長,後轉任國民黨軍委會中將高級參謀。抗日戰爭時期,任二十七軍軍長,率部在山西太行抗擊日軍達4年之久。1941年冬調升為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後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國防部參謀次長、國防部陸軍副司令兼鄭州指揮部主任、第一兵團司令、冀熱察邊區總司令兼熱河省主席、國民黨軍裝甲兵團司令、東北“剿總”副司令等職。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於錦州。1960年獲特赦,後任全國政協文史館專員。196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76年逝世,終年80歲。

人物生平

范漢傑范漢傑
1896年10月29日,生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其父乃鄉間文人,任國小校長多年。范漢傑少年時在其父創辦的梓里公學就讀,廣州理工學堂格致班肄業。
1911年夏,考入廣東陸軍測量學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測量班。
1913年,畢業後任職於廣東陸軍測量局科員,曾在東江、潮汕一帶從事測量工作。
1920年調任兩廣鹽運使署緝私總稽九江緝私船管帶,後又升任江平艦艦長。
1915年,入陳炯明粵軍任排長、連長、少校參謀,援閩粵軍第二支隊營長等。
1918年,畢業於廣東陸軍測量學校第一期,後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軍事委員,兵站所長。
1920年,任桂軍第三路支隊長、司令。粵軍第二軍第六團副團長,第一師代理團長,粵軍第六路少將司令兼三水縣長。
1923年,轉任桂軍劉震寰部參謀、科長、支隊長、粵軍第六路少將司令等職,官階為少將。
1924年春,由鄒魯、劉震寰保薦報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入黃埔學校第一期第四隊,是第一期唯一獲得將軍銜的學員。畢業後返回粵軍。
1925年,任粵軍第一師一旅中校參謀、營長
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上校團長
1927年,任浙江省浙東警備師師長,是黃埔同期最早升任師長的人。同年秋蔣介石下野,鏇辭軍職赴日本留學,後轉赴德國學習和考察軍事。
1931年夏,回國。
1932年,任第十九路軍總部參謀處長、副參謀長。
1936年1月,授陸軍少將,同年9月,由時任陸軍第一軍軍長的胡宗南保薦,任第一軍副軍長。
1937年夏,任中央軍校教育處長兼高等教育班主任
1938年4月,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一廳廳長,9月任第二十七軍軍長兼鄭州警備司令。
1942年1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6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
1944年,任第一戰區中將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
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參加“一·二八”淞滬會戰、八一三淞滬抗戰和中條山戰役。1945年1月陸大將官班畢業,3月授陸軍中將。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
國共內戰時期,1946年任國防部參謀次長,徐州“剿總”副總司令。
1948年,任陸軍副總司令,山東第一兵團司令官,熱河省政府主席。
1948年7月,他奉蔣命將駐錦州、山海關的國民革命軍部隊重新整編成新8軍和新5軍;9月被蔣任命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
1948年10月14日,在遼瀋戰役錦州攻堅戰中被人民解放軍所俘。
1960年1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赦獲釋,獲釋後在北京郊區紅星人民公社園藝隊勞動。
1962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委員,曾撰寫了《錦州戰役回憶》等文章。
1964年,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197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0歲。後來,他在海外的子女回到北京,將放在八寶山的骨灰取出一半,帶往台灣安葬。
陸軍大學將官習甲級第一期、德國陸軍大學畢業。任廣東陸軍測量局科員,漳州工務局測量員。廣東鹽務緝私江防兵艦長。
1924年5月,黃埔軍校創辦。時范漢傑已從軍多年,年齡也快30歲,對是否報考有過猶豫。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范漢傑出於對革命的憧憬,還是去報考並輕鬆地被錄取。黃埔一期生象范漢傑這般年齡的還有若干位,但帶著少將軍銜上學的僅他一人而已。
黃埔軍校畢業後,范漢傑象其他畢業生一樣,從頭做起,在軍中擔任排、連、營職務,參加了討伐陳炯明、鄧本殷的一、二次東征。1926年夏,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因范實戰經驗豐富,遂被提拔擔任第10師第29團團長,為黃埔一期生中最早升任團長的三人之一。范率部參加著名的汀泗橋戰役和德安馬回嶺戰役。同年10月升任第10師副師長
1927年11月,寧漢分裂。漢方第十一軍軍長陳銘樞、第10師師長蔣光鼐投奔蔣介石,范漢傑也隨之離開武漢轉赴南京,深受蔣介石器重,被派往浙江擔任警備師師長,成為黃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師長者。是年8月,蔣介石下野,浙江警備師被改編,范漢傑被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高級參謀。不久,蔣介石重新上台,即派范漢傑去日本考察政治,軍事,接著又轉赴德國,在德國多所軍事學校見習,直到1931年“九·一八”後才回國。
本來,蔣下野使范漢傑改任虛職,並被視為蔣系人馬而前途受挫,誰知,蔣下台時間短暫,當要送范漢傑到國外學習,范還有些介意,怕妨礙晉升速度。但事實倒豐富了范的從軍資歷,使他好長一段時間被視為國民黨軍內為數不多的軍事教育家之一,多次被委以軍事培訓重任,與不少當過學員的軍官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關係,為自己的升遷奠定了基礎。1945年3月,他被正式授予陸軍中將銜,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督委員會委員,成為蔣介石嫡系中的心腹愛將。
因廣東籍的因素和北伐時的淵源,1932年初,范漢傑被調任19路軍參謀處長,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後19路軍又轉駐福建,范擔任國民政府駐閩靖公署參謀處處長。翌年,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率19路軍發動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成立革命人民政府,將19路軍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以蔡廷鍇為總司令,粵軍元老之一鄧世增任參謀長,范漢傑任副參謀長兼參謀處長(當時高級幹部中的粵東籍有兩位,一是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豐順人徐名鴻,二是第六軍軍長、惠來人翁照垣)。當時閩方的兵力為:將原19路軍5個師擴編為5個軍共10個師,由沈光漢、毛維壽、區壽年、張炎、譚啟秀分任軍長,另將閩南的大田、永泰、永春、泉州地區的民軍改編為第六軍,此外,還有兩個航空大隊,號稱近10萬兵力,實則僅有兵員6萬多名。
本來蔣介石對非嫡系的19路軍就心存芥蒂。“閩變”爆發,蔣更為忌恨和震怒。蔣就敢於與原來的上司汪精衛以及眾多國民黨前輩分庭抗禮,時至今日羽翼漸豐的蔣介石豈容第二個“政府”出現。他決心不惜一切可以採取的手段加以消滅。他仍採用其慣用的兩手策略。一方面,自任“討逆軍總司令”,集結15萬之眾分兵三路,由軍中高級將領蔣鼎文、張治中、衛立煌分任司令大舉進攻;另一方面,派出在南京任職的原與19路軍將領有故交的官員和以戴笠為首的特務,用高官厚祿、恩威並重的手段策反19路軍人員,其中,被他賞識、提攜過的范漢傑就是他拉攏的主要目標。
1933年12月中旬,蔣軍大兵壓境,閩方急商對策。開始,19路軍將領多有分歧,有的主張禦敵於閩北,將蔣軍堵在福建外圍;有的提出撤守閩南,以求背部廣東老家和江西紅軍;有的強調應將兵力收縮,死守福州,以固元氣。最後雖統一於第三種方案。但由於意見不完全統一,兵力轉移遲滯,貽誤戰機,為兵敗埋下種子。
起初,蔣軍對閩方聲稱有6個軍近10萬兵力還有所顧忌,且戰且察,步步為營,不敢長驅直入,但由於范漢傑掌握了軍中的電報密碼,范將這些密碼密告蔣介石當局,被蔣軍及時得悉閩方的軍事部署和兵力實際情況。蔣軍將計就計,採取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不到一個月,閩方全線崩潰。使曾在“一·二八”抗戰中威震中外的19路軍就這樣被蔣介石徹底消滅
范漢傑又一次受到蔣介石的嘉許,事變平定後,范漢傑被委為南昌行營中將高參,由於南昌是蔣圍剿江西紅軍的大本營,蔣介石常駐於此,從而使范漢傑首次進入蔣的軍事中樞。
“閩變”已成為歷史,其功過以及其中內幕情節,史家評說紛紜,對范漢傑作為陳銘樞、蔣光鼐舊部,且為19路軍福州軍事會議的決策人之一,公開沒有對“事變”持反對態度,暗中卻叛棄19路軍,在道義上無疑是應當受到遣責的,但19路軍發動“事變”,未能對軍內高級將領進行廣泛徵詢、甄別,而是將各級軍官均一概歸入革命隊伍,這就為日後軍隊分裂埋下伏筆。第二軍軍長毛維壽投蔣,第一軍軍長沈光漢、第四軍軍長張炎動搖,作為同是蔣介石舊部的范漢傑暗中向蔣輸誠就不足為怪了。在范漢傑被特赦之前,周恩來曾找來已擔任國際委員會副主席的蔡廷鍇做工作,周恩來說,當年19路軍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責怪范漢傑。蔡廷鍇表示同意周恩來的意見。隨後,周恩來將中央統戰部寫的把范漢傑在“閩變”中的行為列為罪惡的材料撤掉,使范漢傑順利得到特赦。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經過兩年多的鏖戰,蔣軍日見被動。1948年初,東北戰局如箭上弦。在這緊要關頭,范漢傑成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先鋒。7月,他奉蔣命將駐錦州、山海關的國民黨部隊重新整編成新8軍和新5軍;9月被蔣任命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上任之際,正是駐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已被我軍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和錦州三個互不聯繫的孤立據點之時。當時蔣軍的分布是:東北國民黨軍主帥衛立煌率30萬兵守東北中樞瀋陽及周邊衛星城市,副總司令鄭洞國帶10萬軍守長春,范漢傑領導1個兵團、4個軍、14個師約15萬人防守錦州,並維持著錦州通往關內的鐵路交通。三個據點的蔣軍雖被困,但他們在城內修築工事、儲備物資,還頗具一定的實力,而范漢傑節制錦州,擔負著保護東北國民黨軍咽喉的重任。
毛澤東以其高瞻遠矚、料事如神的戰略眼光,果斷地命令東北野戰軍負責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集中優勢兵力,置長春、瀋陽於不顧,急調精兵火速占據錦州通往關內的屏障塔山、黑山一帶,死阻來援之敵,先打錦州,關閉東北大門,切斷東北蔣軍與關內傅作義兵團的聯繫,形成“關門打狗”的有利戰略格局。毛澤東的戰略,使范漢傑成為遼瀋戰役我軍重點攻擊的目標。
1948年9月,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林羅劉調集東北野戰軍主力共11個縱隊發起錦州戰役。范漢傑這位被國民黨軍界譽為文武全才、在抗日戰爭中還有多次勝仗記錄的將軍,在因倒行逆施而即將崩潰的國民黨反動派的時勢中,顯得無能為力,急電蔣介石、衛立煌派兵支援。蔣見局勢嚴重,親飛瀋陽督戰,專門派了一架直升飛機往錦州空投一信給范漢傑,詢問他是否能將軍隊撤至錦西以利突圍。此時的范漢傑堅持其頑固的反動主場,妄想負隅,他復電蔣介石表示堅守錦州,認為如能在錦州吸引住解放軍主力,則可以從關內和瀋陽抽調兩個兵團分南北夾擊解圍,進而可以與解放軍決一死戰。
范漢傑的幻想被解放軍重磅的炮彈擊碎。10月初,解放軍各路縱隊將錦州城死死圍住,並用大炮不分晝夜輪番轟炸。范漢傑見大勢已去,乘著夜色,攜其太太與兵團司令盧浚泉、參謀長李汝和往城外逃跑。翌日,在離錦州城東南20多里的陳家屯一條小路上被解放軍俘獲。
在東北國民黨軍三巨頭中,衛立煌是國民黨將領中為數不多的開明人士之一,抗日戰爭時期與中共八路軍多有默契,合作良好,他親任東北主帥是因陳誠敗績而被迫上架的,此行我黨深知;副總司令鄭洞國在其60軍軍長曾澤生起義後,主動命令部下官兵放下武器,使長春和平解放;范漢傑執迷不悟追隨蔣介石,落得個被俘成為戰犯的下場。

人物軼事

范漢傑范漢傑
范漢傑,大埔縣三河鎮梓里村人。其父海門系清末宿儒,知書識禮,樂於助人,任國小校長多年,律己嚴謹,溫恭明達,望重鄉里。范年少時就讀於其父創辦的梓里公學,常得老師和鄉親們誇讚。他的長兄其通,是同盟會會員,早年隨孫中山到檀香山等地籌款和宣傳革命,積勞成疾,24歲病逝於星洲;他的堂兄其務,也是同盟會會員,隨黃興參加辛亥武昌起義敢死隊,曾任廣東省和福建省財政廳長。范從小以仲淹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勉,以兩位兄長為榜樣,刻苦攻書,立志報效祖國。曾就讀廣東陸軍測量學院,第一期黃埔軍校畢業,曾赴德國留學。解放戰爭時在錦州戰役被俘,特赦後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放棄司令一職報考黃埔
1924年6月,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范漢傑雖從軍多年,年齡近30歲,時任桂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及粵軍第六路司令,但出於對孫中山的景仰和對革命的憧憬,遂放棄司令一職,毅然報考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一期年齡最大、任過上校職務的學生,隸屬學生第四隊。在校學習期間,他虛心從頭學起,認真參訓。當時,黃埔軍校開辦之初財政困難,教官不足,缺少地形學教官,范因出身測量學校,精通數學,因此被學校選派兼任地形學教官。他這種由軍官復做學員,不惜自我犧牲的精神;既做學生又做先生,熱忱為國家民族作奉獻的事跡,當年在軍校傳為美談,並深得黨代表廖仲愷等軍校領導人的賞識。時隔三十多年,周恩來在接見戰犯特赦人員時,還能記起當年比他這個老師年紀大的高個子學生范漢傑,說多年不見,還能認出來。
黃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師長
從黃埔軍校畢業後,范漢傑跟其他畢業生一樣從頭做起,在軍中擔任排、連、營等職務,參加了討伐陳炯明、鄧本殷的第一、二次東征。在隨李濟深、陳銘樞旅部攻占東江興寧城時,范從陳炯明戰將林虎潰逃留下的檔案中,發現林與廣州的滇桂友軍楊希閔、劉震寰有勾結,遂及時上報情況,經陳銘樞向蔣條陳,迅速回師廣州,平定了滇桂楊、劉之亂。
1926年夏,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因范漢傑實戰經驗豐富,遂被提拔擔任第四軍第10師第29團團長。范率部攻克平江中洞嶺,參加了著名的汀泗橋戰役,血戰竟日;奪取瑪瑙嶺,攻打賀勝橋,繼而圍攻武昌城,激戰馬回嶺,屢建奇功。北伐戰役讓第四軍名聲大噪,被譽為“鐵軍”,范在其中立下汗馬功勞,同年10月升任第10師副師長。1927年春寧漢分裂,漢方第一軍軍長陳銘樞、第10師師長蔣光鼐投奔南京,范也隨之離開武漢轉赴南京,被派往浙江擔任警備師師長,成為黃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師長的人。
不遺餘力培訓抗日干將
1927年8月,范漢傑被調任國軍李濟深部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任中將高參,得李濟深鼎助,被派赴日本及東南亞各國考察政治和軍事。1928年夏取得李資助轉赴德國深造三年,在德國多所軍事學校見習,先於德軍下級軍隊實習,然後再回柏林各兵科專門學校步兵、工兵、炮兵、騎兵、輜重兵等五校見學,最後在軍事高層學習歐洲戰史及對戰略、政略與軍制的研究,並考察了歐洲各國軍事、政治、經濟和工業。1931年“九一八”事變,范回國共赴國難,不久患吐血症,在休養治療期間,翻譯了《德國步兵小動作》等德軍戰鬥教練小叢書與圖解,後來這些書由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印發給全國各軍隊作為練兵資料。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本海軍陸戰隊向駐紮閘北的第十九路軍發起進攻,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當時第十九路軍各將領通電全國,號召全國愛國志士參加抗日戰爭。在全國民眾同仇敵愾之下,范漢傑不顧自己有病在身,毅然前往,全心投入,面對日機狂炸,與駐軍堅守廢垣應戰,激戰一周,重創日軍,戰績輝煌。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前,范漢傑任第一軍副軍長兼任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主任,負責召訓將校軍官,先後培訓五百多人。“七七”事變全面抗日,黃埔軍校等各校大批招生,范升為軍校教育處長,綜管全校教育重責,後又兼任第十四期學生總隊長。培訓期間,他把在德國所學的那套戰鬥教練方式、方法具體施諸黃埔學員並深受歡迎。在校兩年,范注重洋為中用,把書本知識與實戰經驗相結合,盡心施教,不遺餘力,造就軍事幹部數千名。經他培訓的學生,不但增長了軍事才能,而且個個精力旺盛,紀律嚴明。時值國難用人之際,那些受訓人員直赴抗日正面戰場,及時增添了抗日戰爭的新鮮血液,對國家抵禦外敵作出了一大貢獻。
獲朱德“太行屏障”讚譽
1937年“八一三”事變,駐上海日軍因不斷發起挑釁,與中國軍隊在八字橋一帶發生槍戰,日軍由租界向閘北進攻,淞滬戰事爆發。國軍組織會戰,范漢傑急回第一軍趕赴上海參加淞滬戰役,組織巷戰,攻擊虹口、楊樹浦、浦東等處敵營,阻擊後繼敵軍,戰果豐碩,給入侵日軍莫大打擊。三個月後第一軍撤回河南歸德、開封、信陽等地繼續抗戰,最後移防西安。
1938年秋,范漢傑任27軍軍長。該軍是國民黨軍精銳部隊之一,下轄45師、46師和預8師三個師,其中46師是由軍校教導總隊改編的精銳部隊。27軍奉命守備陝西東部的黃河防線,後又北渡黃河,進駐山西晉南太行山區,一方面歸第一戰區衛立煌指揮,同時也歸18集團軍(原八路軍)朱德總司令節制,配合龐炳勛的40軍、孫殿英的新5軍,在敵後作戰,牽制日軍,以阻敵南下。1939-1940年,范率27軍在敵占區屢次出擊,大小戰鬥數以百計,殲敵甚眾,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尤以長治、高平、太行山、陵川、壺關之役,斬獲特多,戰果輝煌,日軍為之膽寒。日軍在黔驢技窮之際,竟以一個大佐的名字,偽說與范在東京相識,空投信件許以高官勸范投降,范見信後一笑置之,繼續指揮部隊連續出擊,讓日軍屢屢敗北。范所部27軍一時威震太行,其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為眾人所欽敬。此時,在太行山區聯合作戰的18集團軍朱德總司令帶領數人到27軍軍部慰問,與范共議抗日大計,並贈“太行屏障”錦旗一面,范引以為慰,將此事以號外印發全軍,士氣為之大振。
破敵陣被稱“大膽將軍”
1941年春,瘋狂的日軍抽調關東軍入關,加入晉南大掃蕩,企圖消滅中條山抗日力量,清除後顧之憂。中條山位於晉南豫北交界處,是華北戰略要地。早在1938年春,日軍占領晉南長治,國軍建立中條山游擊根據地,日軍多次圍攻中條山,終未成功,日軍稱中條山、太行山為“盲腸”,深為畏懼。日軍為擺脫兵力被長期牽制,決定重兵出擊。大敵當前,國民政府軍委會作出反擊計畫,但因思想不統一,指揮系統繁雜未及實施,給日軍以集中圍攻的機會。5月7日,日軍10萬兵力強攻中條山,但經多次圍攻均未成功。面對日軍的進攻,國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決定避免與敵正面決戰,將晉南守軍南撤,令27軍向長治方向急進,襲擊日軍側背,掩護主力行動,以致27軍陷入日軍重圍。在危急關頭,范漢傑獨持堅守,集結全軍兵力及所有地方團隊,主動在晉東南分頭出擊長治及高平日軍,拚死血戰,給日軍以重創,終因寡不敵眾,損失慘重。但27軍將士寧死不降,血戰到底,氣壯山河。這時,軍部已被衝散,范率少數部隊殺出重圍,隨即在黃河南岸收容突圍脫險部隊,重率各部回駐中條山,使第一戰區大軍得以安然南渡黃河,退守洛陽,牽制日軍無法大舉南犯。范在敵眾我寡之際臨危不懼,指揮若定,挽狂瀾於既倒的大無畏精神,受到最高當局特電嘉獎;其氣壯山河的愛國情操一直為國人所欽敬。范在此役中的過人膽識,連兇惡的敵人也深為懼怕,被日本報導稱為“大膽將軍”。
不久,范漢傑調升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年底,調充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次年,升為第38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3軍、42軍和57軍三個軍,守備陝甘寧邊區,繼續在太行山區抗擊日軍。1945年春,范升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司令胡宗南),晉升陸軍中將。當時,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擬在中國戰區打開通道,以利遠洋及華南之日軍撤回日本本土,集中力量作殊死之戰。日軍第12軍向豫西進犯,對我第一戰區展開猛烈攻勢,范翊贊胡宗南,以陸空軍密切配合,抗拒頑敵於豫西一帶,在內鄉、淅川、西峽口、重陽店、豆腐店、靈寶、盧氏關諸役,屢挫敵鋒,殲敵逾萬,粉碎敵軍奪取西安、威脅重慶之企圖。是年8月,日本投降,范隨即和胡宗南到鄭州接受日軍駐河南司令官的投降。10月,范被國民政府授予勝利勳章。這是范繼北伐之後軍旅生涯中最光榮的時期,也是他人生歷程中最輝煌的一頁。

後世紀念

范漢傑范漢傑
范漢傑故居位於廣東省大埔縣三河鎮梓里村祠堂下,坐北向南,進深31米,面寬11.9米,共二層,高11.8米,建築面積368平方米。土木結構,建於1943年。該屋設計巧妙,按照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火船形狀建築而成,故又名“火船屋”。
屋外形酷似船頭,正面用鋼筋混凝土裝飾為牌坊式門樓,分別用四根水泥柱支撐,兩根水泥柱作拱梁形成井字形結構,分上下兩層,中間各開一個弧形大門,兩側一小門。水泥柱頂端用沙灰塑成葫蘆狀,非常典雅秀麗,頗有西方建築的風格。該建築像一條在波濤洶湧大海中行駛的火船,抒發了客家人走出圍龍屋,走向世界的博大胸懷。

出版著作

著有《抗戰回憶記》、《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的序幕》、《錦州戰役經過》、《胡宗南部在川北阻截紅軍經過》,他懂日、德語譯著《德國步兵動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