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名鴻

徐名鴻

徐名鴻(1897—1934),廣東省豐順縣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6參加北伐戰爭,任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27參加南昌起義,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時任十九路軍秘書長,堅決主張抗戰。1933年,十九路軍調閩後,在福州宣布反蔣舉事。1934年,徐名鴻被捕就義,年僅37歲。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徐名鴻,1897年出生於廣東豐順縣湯坑一書香之家。1919年畢業於北京高師國文系,學習刻苦,成績優秀,被同學選為班長。他思想敏銳,追求進步,探索救國的道路,參加進步社團——工學會,積極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五四”後曾主辦平民教育社和出版社刊《平民教育》。曾做為國家代表,赴菲律賓參加遠東運動會。畢業後,在附中任教併兼師大國文系助教。1926年南下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政治部主任,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時任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32年任十九路軍秘書長。參加了“一·二八”凇滬抗戰。後隨蔡廷鍇參加福建事變,任十九路軍政治部主任,曾做為十九路軍和福建人民政府的全權代表赴瑞金與蘇維埃政府及紅軍簽訂《抗日作戰協定》。後因叛徒出賣,於1934年2月被國民黨殺害,時年37歲。蔡廷鍇將軍為其題墓銘 “中國社會主義者徐名鴻之墓” 。

抗日英雄

1935年8月1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文中提到“福建人民政府接受紅軍提議聯合抗日,羅登賢、徐名鴻、吉鴻昌……等民族英雄為救國而捐軀”。1936年1月29日,在海外發行的華文報紙《救國時報》也刊登了烈士的事跡。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給烈士遺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1983年,豐順縣人民政府將烈士遺體移到家鄉革命烈士墓安葬。墓碑上“民族英雄徐名鴻烈士之墓”11個大字熠熠生輝。

投筆從戎

徐名鴻,1897年3月2日生於豐順縣湯坑鎮埔河村,10歲就讀於本村東海學堂。

1912年其父徐簡庵受旅省人士推薦為豐順代表議士出席省議會任參議員,徐名鴻即隨父到廣州在廣東師範專科學校附中求學。然後他又隨父往北平,20歲考入北平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前身),畢業後留校任國文系助教,同時在高師附中和孔德學校兼課。他思想活躍,是學校平民教育社主要負責人併兼任《平民教育》雜誌經理,研究、宣傳並實施平民教育,主張通過教育革命和改良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後來又隨梁漱溟到山東創辦曹州高級中學。他在求學和教學中,受到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進步人士梁漱溟的賞識和培養,接受進步思想的薰陶,認真關注新文化運動,閱讀馬列主義等進步書刊雜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參加進步社團——工學會,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成為當時北師大學生愛國運動的領袖人物。

1926年1月,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軍北伐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回響,紛紛報名參軍。當時在曹州高級中學任教的徐名鴻,目睹南方的革命洪流洶湧澎湃,經梁漱溟介紹結識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毅然投筆從戎,遂於1926年春與梁漱溟校長一起辭去曹州中學教職,雙雙南下來廣州參加大革命運動,參加了國民革命軍,任第四軍第十師政治部主任,一貫宣傳國民革命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徐名鴻與師長陳銘樞相互配合,共同指揮戰鬥,在北伐中,先後於8月19日在平江戰役消滅北洋軍閥吳佩孚一個旅,占領了平江城。27日又攻下汀泗橋,占領鹹寧城。10月10日和葉挺獨立團等友軍互相配合,攻克了武昌,完成了第一期作戰任務。武漢人民為了鼓勵有功,特給第四軍以“鐵軍”的光榮稱號。

1927年1月北伐部隊進行了擴充,原第十師擴編為第十一軍。葉挺出任副軍長,徐名鴻任政治部主任。5月,部隊在河南與奉系軍閥激戰,在上蔡、臨潁諸役中大敗奉軍。他因身先士卒並鼓舞官兵有方受到武漢國民政府的嘉獎。

1927年初春,徐名鴻由第四軍共產黨代表廖乾吾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後來,由於蔣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發動“四一二事變”,在此緊急關頭,徐名鴻與葉挺領導的十一軍,回響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的號召,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攻占潮州時,他出任汕頭海關秘書長。湯坑戰役失利後,徐名鴻回到豐順縣埔河鄉故里。從此,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但是,他對黨的事業矢志不渝,始終在默默履行一個共產黨人的義務和職責。

從軍殺敵

1928年,徐名鴻受廣東省立一中(廣雅中學)校長梁漱溟的聘請,在該校任校務委員會主任兼授語文課。他認真改革教學,成績突出。

1931年“九·一八”事變,十九路軍調滬衛戍京滬鐵路。在蔡廷鍇將軍懇請下,他以國事為重,毅然再次投筆從軍,到十九路軍總部任秘書長。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他隨同蔡廷鍇等指揮員,奔赴前線,巡視部隊,激勵官兵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況軍人乎,誓以全力抗敵禦侮,置個人生死以度外,倘為國犧牲,雖死猶榮”的豪邁口號激勵全軍官兵為抗日而奮鬥。他經常撰寫檄文,收集戰況。他還兼任《抗日戰爭》和軍內《改造》、《挺進》等刊物的編輯工作,鼓勵前線官兵英勇殺敵。還通過《申報》發表“淞滬之戰”訊息,把十九路軍抗日功績宣告中外,盡到了政治部主任的職責。

十九路軍在淞滬抗戰中,徐名鴻與全體指戰員均頑強拼搏戰鬥,參加了閘北、吳淞、江彎、廟行的保衛戰,打退了日軍三次的進攻。後來,日軍又以陸軍大臣白川大將為司令官,增派菱刈隆為副司令官,於1932年2月29日發起向我八字橋、天通庵等地進攻。

在決戰中,於1932年3月5日,國際聯盟開會決定,要中日雙方停止戰爭。到5月5日,國民黨政府與日寇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從5月9日起,日軍從瀏河、嘉定、南翔等地撤兵。徐名鴻也隨十九路軍調離原第二道線,開往福建閩西一帶。

十九路軍後奉蔣介石命令在福建閩西等地率部與紅軍作戰,屢吃敗仗。蔡廷鍇、徐名鴻等領導人決定聯共反蔣抗日。

1932年10月26日,由潘漢年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及工農紅軍,徐名鴻代表十九路軍,簽訂了《反日反蔣初步協定》。談判取得成功,十九路軍遂聯合一部分反蔣勢力於11月20日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以李濟深為主席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亦稱福建人民政府),公開宣布抗日反蔣。此時,徐名鴻被任命十九路軍政治部主任、龍汀省副省長。在福建事變中,徐名鴻參與了福建新政府的成立宣言、對外宣言、各項民主政策等政府檔案的起草工作。

1932年11月20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徐名鴻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副主任、十九路軍政治部主任等職。24日,他參與組建的新政黨———生產人民黨成立,任閩西南分部負責人。27日,他當選為人民革命政府軍事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委員。同日,促成福建政府與蘇維埃政府簽定了《閩西邊界交通條約》,以後依照條約向蘇區提供給養。12月13日,徐名鴻被任命為龍汀省(當時福建省分為四個省份)副省長、代省長。

期間,徐名鴻還兼任軍事委員會下屬的軍事幹部學校籌備委員。他首先辦起了民眾運動講習所。所長為陳銘樞兼任,徐名鴻任教育長。實際由他負責講習所全面工作。他為學員安排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等基礎理論課程,還有“南京政府內幕”、“蔣介石罪惡史”等針砭時弊的講座。

1934年1月13日,蔣介石召集嫡系部隊20萬人迅速入閩圍攻十九路軍和人民政府。當日,徐名鴻在官兵大會上動員說:“共方願與我們繼續合作,歡迎我們入贛。部隊改編紅軍,我們的部隊歸毛澤東、朱德指揮。”但其時由於中共中央存在“左”傾錯誤,沒有及時支援十九路軍。十九路軍終於1934年1月失敗。

失敗後,徐名鴻隻身離開福州。1934年2月19日,在返回廣東途中,因叛徒出賣被捕於大墉。徐名鴻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他在遺書中寫到:“人民權利尚未實現,十九路軍為擁護人民權利而被消滅,我今以身殉,亦以報十九路軍之同胞,雖死之日,亦生之年。中亡無日,凡我國民,好自為之!……我死之後,歸葬湯坑,墓碑幸請蔡廷鍇先生書之,碑曰:‘社會主義者徐名鴻之墓’,我願足矣!”7天后,徐名鴻以“共產黨分子”罪名被殺害,死得悲壯、慘烈。他被綁縛刑場和遇害後的照片刊登在多家報刊雜誌上,反動派以此恫嚇人民。

1955年5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批覆豐順縣人民政府:“對徐名鴻烈士遺體予以安葬,徐名鴻烈士家屬享受烈屬待遇。”1956年進行安葬。豐順縣人民政府於1983年1月再次修建徐名鴻烈士墓,烈士墓坐落於豐順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豐順縣人民政府把紀念碑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豐順縣關工委把紀念碑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