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上,大運河一直是南北貨運的大動脈,共分五段,自北端通州至天津段定為北運河。自古以來,北運河有過許多名稱,如:鮑邱水、沽水、潞水、潞河、白漕、通濟河、外漕河、自在河、泗河等。北運河歷史上對北京的建設與發展、南北物資的交流,中外文化的溝通,都起過極大作用。柳蔭龍舟、二水會流、萬舟駢集、古塔凌雲都曾列入著名的“通州八景”。優美的天際沙明、柳岸漁舟、漕艇飛帆、風行蘆盪等景均列入“文昌閣十二景”。重要貢獻
大運河所經都是平原,僅局部地區略有起伏。中國主要河川概屬東西走向,大運河卻是南北向的;它流過全國經濟最繁盛、人口最密集的部分,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的貢獻甚大。運河本身一部分系利用天然水道,一部分為人工開鑒。從大運河的縱剖面看來,全線有三回起伏。從北京到天津,地面高度逐漸下降,直到海河為止,這是第一降落段。通會河的河底約高30米,(高度指高出廣黃零點,下同),通州河底高約20米,天津市海河河底的高度則為零點以下3米;從北京到天津,河床高度共降低34米。從天津市往南地面逐漸隆起,到黃河為止,是為第一隆起段。臨清河底高25米,故從天津市到臨清,河床高度相差28米。大運河穿過黃河之處,是全運河最高的地點,河底高38米。從天津市到穿過黃河的地點,運河河床高度相差達41米。大運河穿過黃河,到南旺以南,地面高度又逐漸降落,直到長江為止,這是第二降落段。濟寧河底高31米,淮陰河底高4米;在大運河穿過長江的地點,河底高度為零下15米。長江以南,運河河床又逐漸隆起,到丹陽為最高點,這是第二隆起段。從丹陽往東南,河床高度又逐漸降落,直到崇德為止,這是第三降落段。從崇德到杭州,河床又略見隆起,這是第三隆起段。由於大運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水流的方向也不同。
歷史淵源
北運河流經北京北部和東部地區。其上游為溫榆河,源於軍都山南麓,自西北而東南,至通縣與通惠河相匯合後始稱北運河。北運河是7世紀初隋朝開鑿的南北大運河的最北段。
北京城近郊區的河流,如北面的清河、南面的涼水河等幾乎全注入北運河,是北京最主要的排水河道。北運河是我國南北大運河的北段,自北京通縣至天津入海河處,長186公里,系元朝利用白河下遊河道修竣而成。北運河河身狹窄,洪水期宣洩不暢,故下游多以減流分洪、窪淀放淤,如青龍灣減河、筐兒港減河等分別分洪於七裏海與金鐘河。
入選十大考古發現
山東京杭大運河七級碼頭、土橋閘與南旺分水樞紐遺址入選2011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大運河土橋閘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梁水鎮土閘村,規模很大,氣勢恢弘,建造結構十分複雜,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以及治水工程技術之高超。考古所對千里大運河上的這座船閘進行了首次完整揭露,這項考古活動為正在申報中的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一批新的重要資料。隨土橋閘同時出土的近萬件文物,有瓷器、陶器、銅器、鐵器、玉石器等,還有兩方石碑。這些文化遺物以明、清兩代為主,為研究兩代陶瓷提供了豐富的實物標本。
南旺分水樞紐遺址發掘單位位於汶上縣,是被文物、水利等領域專家公認的“大運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它的建成,破解了京杭大運河上“水脊”難題,引汶河水濟運河,確保運河全線通航。被後人譽為“可與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