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個考古學系,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 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考古為標誌的近代考古學傳入我國。勇開風氣之先的北京大學,1922年即在國學門(後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馬衡先生為主任的考古學研究室,外聘羅振玉、伯希和等為考古學通信導師。 1934年,馬衡先生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改由胡適先生兼任考古學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學由於日本侵華而南遷8年之後返京,成立了以向達先生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為導師,開始招收考古研究生。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的積極支持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正式設立,蘇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請鄭振鐸、裴文中、夏鼐、林耀華、郭寶鈞諸先生為兼任教授。  

4

1983年7月11日,北京大學校長辦公會議決定,考古專業從歷史系分出而獨立建立考古系,任命宿白先生為第一任系主任,這是考古學系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988年,嚴文明任系主任,考古學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高校重點學科。同年設立博物館學專業,並開始招生。1992年,李伯謙任系主任,考古系與歷史系共同建立的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開始工作。

1998年北京大學與國家文物局聯合辦學成立中國文物博物館學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李伯謙出任第一任院長。2000年,高崇文任第二任院長。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一角考古系現設考古學和博物館學兩個專業,本科生設立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古代建築四個研究方向,有舊石器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博物館學四個教研室和陶瓷考古研究所、第四紀年代學測定實驗室、技術室、文物保護實驗室、圖書資料室等教學科研機構,並在國內建有遼寧營口金牛山、內蒙古呼和浩特大窯、湖北天門石河鎮、山西曲沃曲村、北京房山琉璃河和四川忠縣甘井溝6處考古教學實習基地。

1983年,北京大學的考古教學和學術研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標誌就是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正式成立。2000年,考古學系與國家文物局合作辦學,改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中國文物博物館學院)”。2002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高崇文任第一任院長。

考古文博學院現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6人),副教授12人,講師9人。另有客座教授2名,兼職教授2名。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每年向海內外招收本科生30-40人,碩士研究生15-20人,博士研究生8-10人左右,外國留學生、進修生10人左右。另每年接收進修生、進修教師3-5人,訪問學者3-5人,並不定期招收不同方向的大專班。現共有不同層次的學生200餘人。

截至目前為止,考古學系已培養出各類畢業生約1500餘人,接納了前蘇聯、越、日、韓、美、英、德、法、意、挪威、瑞典、丹麥、比利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墨西哥、斯里蘭卡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進修生、本科生、研究生近200名,將中國考古學推向世界。  

同時,我系曾先後邀請美、英、日、韓等國家和我國港台地區的學者前來講學,教師外出參加學術會議、訪問、講學、合作研究50多人次,派出留學生、進修生8人。並開始同美、日等國學者合作進行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90年代以來,還召開了兩次國際學術會議。通過這些交流,取長補短,大大提高了我系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促進了學科建設。

歷史沿革

學院歷史資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同中國考古學一同成長的。這意味著要了解它就離不開中國的考古學史。同其他近代學術一樣,中國近代考古學也是來自西方。近現代考古學在我國的誕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甚至是同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的。它是在20世紀國中國國家、民族和歷史三重危機下出現的。

學院歷史資料學院歷史資料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探險家、學者在西北的考察活動以及日本探險家、學者在中國的考古、探險乃至盜掘活動頻仍。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沉寂多年的一個世界,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藉助20世紀初期國內的“三大發現”——即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明清大內檔案的發現,國內的一些學者也開始加入近代考古學研究的行列。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考古為標誌的近代考古學傳入我國。早期的考古工作便集中在河南安陽殷墟(1928—1937),由此開始了利用考古學重建中國古史的歷程,這是現代中國考古學的開端。殷墟的第一次發掘由甲骨文學家董作賓先生(1895—1963)主持,從第二次開始轉由畢業自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李濟先生主持。後轉由在哈佛大學受過考古學系統訓練的梁思永先生主持。梁思永先生改進了田野發掘的組織和方法,奠定了早期中國考古學田野發掘工作的專業性方向。

學院歷史資料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考古學成為當時中國學術界矚目的焦點,並深深地撞擊著民眾的魂靈。而諸多的考古實踐,也催生了中國高等院校的考古專業。最初成立的兩個高校考古教學研究機構是:北京大學國學門的考古學研究室與清華大學研究院國學科。後者成立於1925年,前後僅存4年。可以說是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前身的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成立於1921年底,後改名文科研究所,雖說也僅存在了四五年,但它卻稱得上是中國近現代最早建立並成功運作的人文學術研究機構。國學門的體制,從組織結構看,包括三室五會。“三室”謂登錄室、研究室和編輯室,“五會”即歌謠研究會、明清史料整理會、考古學會、風俗調查會和方言研究會。其中考古學研究室可以說便是今天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前身。著名金石學家馬衡先生為該室第一任主任,該研究室還外聘羅振玉(1865—1940)、法國東方學家伯希和(1878—1945)等著名學者為考古學通信導師,並積極主動尋求與國外考古學術界的合作,影響深遠。馬衡先生也因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

學院歷史資料學院歷史資料

考古學會則成立於1923年5月24日,初名古蹟古物調查會,由馬衡先生擔任會長,參加者有葉瀚、李宗侗、陳萬里、沈兼士、容庚、陳垣、李石曾、徐炳昶等人。考古學會計畫從調查入手,“並為發掘與保存之預備”。其主要活動有參觀朝鮮漢樂浪郡古墓發掘、調查大宮山明代古蹟、洛陽北邙山出土文物以及甘肅敦煌古蹟等。1927年,北大考古學會與瑞典斯文赫定聯合組成“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北大教務長徐丙昶任中方團長,中方團員黃文弼等10人均為北大師生(圖02)。此次科學考察受到當時社會的普遍讚譽,中國政府為紀念中國人首次考察大西北還特地發行紀念郵票一套(4枚)。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對中國學術界影響深刻,成就了一批傑出的中國考古學家。

1934年,因馬衡先生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改由胡適先生(1891—1962)兼任考古學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學由於日本侵華而南遷8年之後返京,成立了以向達先生(1900—1966)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1904—1982)為導師,開始招收考古研究生。北大考古的專業規劃也得以逐步完善和穩步拓展。

學院歷史資料學院歷史資料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的積極支持下,我國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個考古學專業——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正式設立,由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1909—1999)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請文學史家鄭振鐸(1898—1958)、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1904—1982)、夏鼐(1910—1985)、郭寶鈞(1893—1971)以及著名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林耀華(1910—2000)等諸先生為兼任教授(圖03)。

學院歷史資料2007年,考古文博學院又根據考古學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進一步調整學科,下設考古學系、文化遺產學系,另設信息資料中心。其中考古學系下分5個教研室,它們是舊石器考古教研室、新石器商周教研室、歷史時期考古教研室、科技考古教研室以及外國考古教研室,從而使得我院的考古學學科體系更為健全和完整。

北大考古雖然承載著厚重的學科傳統,但也夕惕若厲,適時調整學科設定。文化遺產學便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對文化遺產本體及其相關成立背景進行發現、界定和價值評估,並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保護與利用,達成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與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雙贏的綜合性學科。現我院文化遺產學系下分3個教研室,分別是博物館學教研室、古代建築教研室和文物保護教研室。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北大考古的歷史和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幾乎同樣久遠。考古專業成立以來,幾代學者篳路藍縷,艱苦奮鬥,勵精圖治,將專業發展壯大成今天的基礎設施完整、學科覆蓋面寬、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學院,為中國考古學術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

學科體系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科的優勢以及教學的軟、硬環境,是一個專業吸引力所在。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建立起來的培養文物考古專門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經由幾代考古人的不懈追求與努力,擁有了相對完善的學科體系、優秀的教學力量、豐富的教學資源。

學院文化學院文化

學科的建設,最能體現一個專業的傳統和創新。結合傳統與考古學的發展趨勢,現學院設立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古代建築四個本科生專業及方向。其中文物保護專業方向和古代建築專業方向為1998年與國家文物局聯合辦學後,根據國家需要分別於1998年、1999年開始招生。

學院文化考古學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現有碩士研究生專業1個,即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包括舊石器考古與古人類學(含動物考古)、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漢唐宋元考古、佛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田野考古學、博物館學、博物館藏品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科學等12個研究方向。現有博士研究生專業1個,即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包括舊石器時代考古、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陶瓷考古、宗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古代建築、文物保護科學、古代文物研究等13個研究方向。考古專業設有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第一批博士後流動站(與北京大學歷史系共有)。1個博士點中所能招生的研究方向及博士生導師的數量,在全國高校考古專業中也是僅有的。其中舊石器考古教學與科研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列,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及微痕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屬國內一流。新石器考古、商周考古、漢唐考古、佛教考古,是學院考古教學和科研的特色之所在。目前,國內外高校的許多教師,都曾在學院進修過上述相關方向的課程。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學院在上述教學和研究領域中的優勢。目前上述方向在師資力量及學術水平方面仍屬國內一流,學術隊伍的梯次配備,也較合理。

博物館學專業是1988年組建的,1998年設立博物館學方向碩士點,依託考古專業紮實的教學和科研基礎及其雄厚的師資力量,現其課程已經比較完善。

古代建築專業方向1999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教師由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及國家文物局系統專家擔任。自該專業成立以來,學院對它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強,外聘一流專家長期兼任導師,在教學中不斷摸索課程的改進和教學內容的充實。同時,在山西、浙江等省籌建專業實習基地。

名師名家

一個學科是否真正的強大,還有賴人才的聚集。北大考古專業自建立以來,就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而今考古文博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名師名家50多年來,在考古專業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穩定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其中,60歲以上各研究方向的領頭人,均屬全國該研究方向的頂尖人物,他們分別擔任了中國考古學會的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和理事長;由他們主編的教材多年來也一直為其他高校所使用;由他們帶出來的中青年教師,已逐漸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嶄露頭角,並形成了很好的梯次配備,陣容之強大,在全國高校中是僅有的。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科分布比較齊全,這種情況在國內也不多見。考古文博學院已開出各類課程100多門,在全國高校相關專業中是最多的,其中許多課程是國內首開的新課,具有開創性。一些教材亦為全國各高校相關專業所採用。

名師名家名師名家

50多年來,考古文博學院充分利用北京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已為國家培養了數千名從事文物考古工作的中、高級專門人才,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建設了一支學有專長且梯次配備的教師隊伍,其中有較深造詣的、國內外相關領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教授就有20多名。這些專家長期在中國考古的第一線,不僅對中國的考古學做出了拓荒的巨大貢獻,而且如今已經是桃李滿天下了。蘇秉琦、宿白、鄒衡、嚴文明、李伯謙等五位先生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蘇秉琦先生所創建的學科理論推動了全國各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從1934年起,蘇秉琦先生在陝西省的渭河流域從事田野調查,並參加了寶雞鬥雞台墓地的發掘。在他所著的《鬥雞台溝東區墓葬》(1948)報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進行了分析,並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問題。1950年,他參加了河南輝縣戰國墓的發掘和《輝縣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1954年,他主持了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沿線的發掘工作,這對認識洛陽地區的仰韶文化和商殷、兩周、漢唐各時期的物質文化面貌及其發展的階段性,是一項基礎性的有意義的工作。在《洛陽中州路(西工段)》(1959)報告的結語中,他運用地層學和類型學,對仰韶文化和商、周、漢、唐幾種不同文化遺存的分期和性質進行了理論性探索。其中對東周墓葬的分期研究,為建立中原地區東周墓葬的斷代標尺奠定了基礎。1957~1960年間,他先後主持了河北省邯鄲市澗溝和龜台龍山—商周遺址、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元君廟墓地以及洛陽王灣遺址的發掘,這些工作對揭示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面貌及其類型劃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他發表的《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考古類型學的新課題》等學術論文,就一些考古學文化的淵源、特徵、發展途徑等問題作了嘗試性分析,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區域分布的格局、系統等問題,提出了創見,並對此賦予研究方法的意義,在考古學界有廣泛影響。

宿白先生是我國歷史時期考古和佛教考古的開創者。曾多次主持北京大學石窟寺遺蹟的考古實習,對國內主要石窟都作過測繪或部分測繪、記錄和研究。1959年,還參加對西藏文物的調查。宿白先生運用類型學方法,對魏晉南北朝隋唐墓葬作過全面的分區分期研究,從而為研究這一時期墓葬制度的演變、等級制度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他結合文獻記載,對這個時期城市遺址作了系統的研究。對當時都城格局的發展、演變提出了創見。宿白先生對宋元考古曾作過若干專題研究,其中《白沙宋墓》(1957)一書,成功地運用了文獻考據與考古實物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是宋元考古學的重要著作。在佛教考古方面,宿白先生開創性地用考古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石窟寺遺蹟。宿白先生的主要學術論著還有:《中國石窟寺研究》(專著)、《藏傳佛教考古》(專著)、《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專著);《北魏洛陽城與北邙陵墓》、《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布局和內容》、《隋唐城址類型初探》等[ ],這些都成為歷史時期考古的經典性著述。

鄒衡先生素有“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稱,在國際學術界享有極高聲譽。1952年,鄒衡先生大學畢業後考入考古專業攻讀副博士研究生,是新中國第一位考古學研究生。5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夏商周考古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對商周考古工作有開拓之功,在大量田野考古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夏商周三代考古學的體系和基本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學界引起震動的學術觀點。如提出二里頭文化即夏文化、鄭州商城即商湯毫都、先周文化為姬姜二姓文化的融合等論點。他最早提出並論證了河南二里頭遺址1至4期均為夏文化,首次對殷墟進行了文化分期,發現了西周燕國與晉國的都城遺址,指導和參與過西周晉侯墓地等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主要著作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天馬——曲村1980—1989》等,並參與編寫了由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其中《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被學術界認為“在20世紀後半葉的夏商周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嚴文明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專家。從1958年起長期從事考古教學與研究,並且與田野考古緊密地結合起來。教學方面,他先後開設了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考古學(上)、田野考古學、考古學導論和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等8門課程,絕大部分為首次開設。培養了數十名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人員和外國留學生,曾獲北京市高校教學一等獎。田野考古方面,嚴文明先生主持或參與主持了河南洛陽王灣、鄧州八里崗、山東長島北莊和江西萬年仙人洞等數十處考古發掘項目,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陶器和稻作農業遺存,揭示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多種類型的聚落遺址,為復原中國史前和早期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科研方面,首先提出了比較全面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期與分區方案,對農業發生、聚落形態演變、文明起源、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等主體文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比較完整的體系。對考古類型學和考古學文化等基礎理論也有所充實和發展。先後發表的著作主要有《仰韶文化研究》(1989)、《遠古時代》(合著,1994)、《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1997)、《史前考古論集》(1998)、《農業發生與文明起源》(2000)和《長江文明的曙光》(2004)等。

李伯謙先生自1961年以來,一直在北大講授中國考古學課程,參與建立完善了中國考古學相關課程的教學體系,培養了30多位碩士、博士研究生。1993年,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李伯謙先生參加和主持過河南偃師二里頭、安陽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晉侯墓地、江西吳城、湖北盤龍城、青海柳灣等遺址的發掘。30多年來,圍繞教學開展科學研究,李伯謙先生累計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對夏文化、先商文化、西周晉文化、燕文化及中國北方與南方地區的青銅文化進行過深入研究。出版有專著《中國青銅器文化結構體系研究》,系統勾劃出了以夏商周文化為中心的中國青銅文化網路體系,探討了中國文明起源、發展的進程。1995年,李伯謙先生提出考古學研究的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廣泛套用。同年出任國家“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課題“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2000年又參與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課題“中國文明探源工程:華夏文明的形成及其早期發展研究”項目的工作。2000年,出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

他們不僅為中國的考古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如今都已桃李滿天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不但擁有老一輩學者的高山仰止,而且如今中青年教師也已經在各個領域獨領風騷或暫露頭角。目前,考古文博學院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6人),副教授12人,講師9人。另有客座教授2名,兼職教授2名。老一輩學者的學術傳統在他們身上得到真實的再現。他們通過教學和科研又在實現著中國考古學學脈的傳承。

長期堅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線的他們,湧現出不少感人事跡。劉緒、趙化成和王迅等三位教授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儘管身體有恙,卻始終堅持在考古工地指導學生,不僅保障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也屢有重大考古發現。劉緒教授自從1985年畢業留校任教以來負責田野考古實習的課程,累計野外工作時間有10多年。1997年,他主持的北京琉璃河燕國都城考古發掘獲國家文物局優秀工地獎;1999年獲北京教學成果一等獎。在2002年“北京大學十佳教師”選舉活動中,他以216票高居榜首。2006年,趙化成教授更獲得“中國十大教育英才”的至高榮譽。

在田野考古的日子裡,考古文博學院師生跟當地村民也結下了深情厚誼。2007年暑假期間,學院20餘名師生在河北邢台市臨城縣臨城鎮補要村發掘。8月26日深夜,某村民家因電線橡膠燃燒而起火,學院師生在領隊王迅教授的率領之下,迅速趕到火場,與村民一起分工提水、運水滅火,並數次衝進火海搶救財產。經兩個多小時將大火撲滅,保全了該村民的大部分財產,參加救火的村民與師生毫無傷亡。次日,補要村村委會代表全村兩千多戶村民向考古文博學院考古隊贈送一面寫有“夜半民宅撲火,村民有口皆碑”的錦旗。臨城縣政府領導也前往補要村,對考古文博學院師生表示感謝,並為考古隊送來了米麵糧油等給養表示慰問。考古文博學院師生的行為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也得到北京大學的表彰。

機構設定

管理部門
院長:趙輝
副院長:孫華吳小紅趙化成
黨委書記:宋向光
黨委副書記:金英雷興山
秘書:沈睿文
[學術委員會]
主任:孫華
委員:趙輝劉緒王幼平吳小紅林梅村趙化成劉慶柱牛大勇
[學位委員會]
主任:趙化成
委員:徐天進林梅村齊東方張弛胡東波吳小紅宋向光黃蘊平李崇峰孫華
行政部門:
[院辦公室]主任:楊飈
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劉軍軍
[教務辦公室]王寧施文博
[學工團委]張宇翔[財務室]馮亞文B教學部門
考古學系(主任張弛,副主任吳小紅),下分5個教研室:
舊石器時代考古教研室(主任:王幼平)
新石器商周考古教研室(主任:樊力、雷興山〕
歷史時期考古教研室主任(主任:楊哲峰)
外國考古教研室(主任李水城)
考古技術方法教研室(主任張弛、吳小紅)
文化遺產系(主任:杭侃),下分3個教研室:
博物館學教研室(主任:宋向光)
古代建築教研室(主任:徐怡濤)
文物保護教研室(主任:胡東波)
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
科研機構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
北京大學陶瓷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宗教考古研究中心
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信息中心
資料室
標本室簡介、圖片(陶器、瓷器、古人類)

專業介紹

考古學專業北京大學考古學科創建於1922年,現今作為國家該領域唯一的重點學科,擁有一批學術造詣深、教學水平高的教授和副教授,考古教學和科研水平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力,被譽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和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中心。本專業具有文理交叉性質,培養學生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廣泛的人文科學知識和一定的藝術修養,能夠進行考古學和文化遺產學的初步研究。畢業生既能夠從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館工作,也能夠適應人文社會科學各相關方面的工作,並為繼續深造,攻讀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博物館學專業博物館學專業創辦於1988年,該專業依託於首都北京為數眾多的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和高水平的專家隊伍,現擁有一座現代化的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與國內外博物館學界有著廣泛的交流和密切聯繫。專業注重基礎理論和實際套用的結合,除了博物館學的理論課程外,還開設了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藏品管理等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此外,文物研究、文物保護、工藝美術等方面的課程,更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博物館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除了進入各級政府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工作或成為各類博物館的業務骨幹外,還可以繼續攻讀博物館學及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
文物保護專業文物保護專業方向是我院適應國家文物事業的需要而創辦的按專業對待的專業方向,主要培養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擁有自己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實驗室配備有多種分析儀器及研究設備,具有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專業科研成果豐富,所承擔的古代竹簡的保護、土遺址防風化保護、文物風化機理及保護材料、脆弱紡織品保護加固材料等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急需解決的課題,有的課題已有突破性的進展。本專業方向招收理科考生,畢業生既能夠在國家文博系統從事文物保護和修復等專業技術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還可以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考古學專業(文物建築專業方向)文物建築專業方向是應國家文物事業的急需於1998年設立的專業。主要培養文物建築保護、維修以及研究方面的專門人才。該專業具有文理交叉性質和實踐套用性強的特點,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建築學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要掌握一定的歷史學、考古學和文物保護的方法和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藝術和美學修養。畢業後能夠從事文物建築的保護維修、方案設計和施工管理等工作,並為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畢業生除了可以繼續攻讀文物建築方向的研究生外,還可以選擇到國家文物部門所屬的古代建築研究所、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等工作單位。
舊石器考古與古人類學(含動物考古)
主要研究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特徵、古人類的體質特徵和發展以及人類生存環境變遷對文化發展的影響等,研究早期人類的歷史。舊石器考古需要利用地質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一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的邊緣學科。
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
新石器時代考古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革命、農業起源、文化體系、社會複雜化、文明和國家的形成的研究等;夏商周考古的主要內容有:中國早期王朝的形成、夏商文化研究、西周文化研究、東周文化研究、中國青銅時代的技術與藝術、中國政治等級制度形成和發展的考古學觀察等。
漢唐考古
中國大一統帝國形成的考古學觀察、秦漢至南北朝考古材料的分區分期研究、秦漢都城與陵墓、戰國至南北朝的非佛教藝術等。隋唐五代考古材料的分區分期、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動、考古材料反映的隋唐社會制度、人類行為和思想觀念。實物材料與文獻材料結合去探索這一輝煌時代的歷史。
宋元明考古
宋元遼金考古材料的分區與分期、宋至明清的都城與陵墓、手工業遺存與宋至明的社會經濟、藝術成就和組織結構等社會問題。
佛教考古
通過對中國佛教石窟、印度佛教石窟、犍陀羅與秣荼羅藝術、佛教寺院遺址、漢文佛教典籍的分析與研究,補充和推進中國佛教史。
中外文化交流考古
研究對象主要為青銅時代直至鄭和下西洋的外來文化、宗教、藝術。有四門主要課程:一、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二、西域藝術考古;三、外來宗教考古;四、碑銘所見中外文化交流。這些門課程以中外史料和考古發現為依據,討論絲綢之路重大考古發現以及海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較為系統的知識。
陶瓷考古
中國古代瓷窯遺址的分布規律;中國古代陶瓷器的製作工藝;中國古代陶瓷器在國外的發現;外國(主要是韓國、日本)陶瓷考古概要;陶瓷考古研究的新成果。
田野考古學
田野考古學是獲取考古學研究資料的基本方法,內容包括如何通過調查和發掘等方法獲取考古學資料,以及通過地層學、埋藏學、和沉積物學解釋遺址堆積物形成過程的研究方法。
博物館學
把握現實社會發展對博物館形成的挑戰和機遇,跟蹤國際博物館學發展趨勢,深入系統學習和研究博物館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博物館主要業務工作的指導思想、規範、技術和發展熱點,探討博物館為社會及社會發展服務的途徑和手段,掌握適應當代博物館狀況和發展條件的博物館學理論和工作方法。
博物館藏品研究
結合考古學研究和古代文獻,吸取傳統古器物學的合理成分,從文化意義、性質和社會歷史功用以及形制演變等方面分門別類地研究玉器、青銅器、印章、碑帖、陶瓷器和書畫等古代文物,並涉及文物鑑定。
中國古代建築
建築考古學與建築史學專題研究、遺產地保護規劃設計、傳統建築修繕與復原設計。
科技考古
考古年代學(測年技術的精確化和測年手段的多樣化)、碳十三與人類食譜及農業起源、元素及同位素分析在考古中的套用、冶金考古等。
文物保護科學
文物腐蝕劣化規律的研究;文物保護材料的研究;文物保護技術的研究;文物保護基礎理論及文物保護原則。

學科建設

考古文博學院學科的優勢以及教學的軟、硬環境,是一個專業吸引力所在。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建立起來的培養文物考古專門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經由幾代考古人的不懈追求與努力,擁有了相對完善的學科體系、優秀的教學力量、豐富的教學資源。
學科的建設,最能體現一個專業的傳統和創新。結合傳統與考古學的發展趨勢,現學院設立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古代建築四個本科生專業及方向。其中文物保護專業方向和古代建築專業方向為1998年與國家文物局聯合辦學後,根據國家需要分別於1998年、1999年開始招生。
考古學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現有碩士研究生專業1個,即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包括舊石器考古與古人類學(含動物考古)、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漢唐宋元考古、佛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田野考古學、博物館學、博物館藏品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科學等12個研究方向。現有博士研究生專業1個,即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包括舊石器時代考古、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陶瓷考古、宗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古代建築、文物保護科學、古代文物研究等13個研究方向。考古專業設有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第一批博士後流動站(與北京大學歷史系共有)。1個博士點中所能招生的研究方向及博士生導師的數量,在全國高校考古專業中也是僅有的。其中舊石器考古教學與科研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列,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及微痕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屬國內一流。新石器考古、商周考古、漢唐考古、佛教考古,是學院考古教學和科研的特色之所在。目前,國內外高校的許多教師,都曾在學院進修過上述相關方向的課程。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學院在上述教學和研究領域中的優勢。目前上述方向在師資力量及學術水平方面仍屬國內一流,學術隊伍的梯次配備,也較合理

畢業前景

考古文博學院畢業生既能夠從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館工作,也能夠適應人文社會科學各相關方面的工作,並為繼續深造,攻讀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考古文博學院畢業生每年有60%至70%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其中不乏獲得國外名校獎學金的優秀畢業生。選擇就業的畢業生遍布國家黨政機關、各級博物館、出版機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文物市場、外企等行業。
出國深造主要錄取院校
國內升學主要錄取院校
工作主要錄用單位
史丹福大學
北京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牛津大學
清華大學
故宮博物院
劍橋大學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國家博物館
西北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大學
倫敦大學學院
復旦大學
清華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