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研究會

中國現代第一個民間文學研究團體。1920年在北京成立。

歌謠研究會

正文

中國現代第一個民間文學研究團體。1920年在北京成立。
在“五四”運動提倡平民文學,反對貴族文學,努力吸取西方進步文化的影響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發表啟事,成立“歌謠徵集處”,向全國徵集民間歌謠。當時北大的進步教授劉半農、沈尹默、周作人任編輯,錢玄同、沈兼士考訂方言。同時發表“北京大學徵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在“北京大學日刊”、《新青年》和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廣州等地的報紙、刊物上發表,影響很大。從1918年 5月20日起在北大日刊上開闢“歌謠選”欄,每天刊登一則,由劉半農編選並作考訂說明,共出148則。
1920年12月19日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成立,由沈兼士周作人任主任,繼續徵集中國近世歌謠。1922年北大研究所成立國學門,歌謠研究會併入其中。因徵集材料不夠,歌謠研究會決定創辦《歌謠周刊》,繼續廣泛徵集各地歌謠並展開對歌謠的研究。1922年12月17日《歌謠周刊》在北大25周年紀念日創刊。
1923年 1月30日歌謠研究會決定擴大收集範圍,除歌謠外,還要收集、研究神話、傳說、童話故事、風俗、方言等資料。1923年 5月24日成立了北京大學風俗調查會,不久又組織和發動歌謠研究會、風俗調查會會員進行了妙峰山、東嶽廟、白雲觀和財神殿的民俗調查。
隨著歌謠蒐集、整理的開展和研究的深入,在《歌謠周刊》上對方言、方音等問題進行了不少討論。1924年1月26日成立了方言調查會。
歌謠周刊》到1925年 6月共出了97期,增刊一期,發表歌謠2226首。1925年10月,“研究所國學門周刊”創刊,繼續發表歌謠故事等材料和有關理論文章。
歌謠研究會還出版了“歌謠叢書”:顧頡剛《吳歌甲集》。“歌謠小叢書”一種:董作賓《看見她》。“故事叢書”一種: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1927年,歌謠研究會的主要成員顧頡剛、容肇祖、董作賓、鍾敬文等人在廣州中山大學成立民俗學會,北大歌謠研究會停止了活動。歌謠研究會的會員除北大師生外,還有一些外地的歌謠和民俗研究者及個別外籍通訊會員。歌謠研究會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徵集到全國22省的各種歌謠13908首。它衝破封建思想,重視人民創作。它的成果已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為國內外學者所重視。
1935年在停頓了近10年之後,北大文科研究所決定恢復歌謠研究會,聘請胡適、魏建功、顧頡剛等人為歌謠研究會委員。《歌謠周刊》從1936年4月復刊,到1937年6月共出53期。研究的方向側重在文學方面,許多論著至今在學術上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