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華航天博物館logo](/img/f/7df/nBnauM3X4gDN5gzM1UTN5cDN3ITMwIDO0cDOwADMwAzMxAzL1U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展示格局
建築概述
中華航天博物館是一座雄偉的現代風格建築,由序廳、主體大廳、高科技套用成果廳、分類系統專業技術廳幾部分組成。序廳
![CZ-4火箭實物](/img/b/560/nBnauM3X4MDM0IDM0YTN5cDN3ITMwIDO0cDOwADMwAzMxAzL2U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主體大廳
CZ-4火箭實物火箭系列模型主體大廳內展示著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實物及模型,它們曾多次將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衛星區中排列著“岡雲一號”、“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等10顆呂類衛星。大廳西部依次排放著運載火箭發動機系列,這是運載火箭的心臟。除此之外,在這裡還可以領略到自天外歸來的返回式衛星回收艙實物的勃勃英姿,欣賞到著名的“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發射澳星飛行全過程模擬演示的壯觀場面。展廳內古代的文明與現代的輝煌交相輝映,展覽結尾,布展者獨具匠心地模擬出一幅奇妙的月球仙境,在彩燈輝映下意趣盎然,使觀眾浮想聯翩。高科技套用成果廳
![登月沙盤](/img/f/46f/nBnauM3X4ITN2IjN1cTN5cDN3ITMwIDO0cDOwADMwAzMxAzL3U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相關背景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經國務院批准,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的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國有特大型獨資企業,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由國務院直接管理。公司註冊資金90億元人民幣。
中國航天事業創建於1956年,航天管理體制先後經歷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1999年6月,為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決議,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改組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擁有5個大型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化學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基礎技術研究院,2個大型科研生產基地:四川航天工業總公司和西安航天科技工業總公司,以及若干直屬研究所、工廠、公司等,共130多個企事業單位分布在全國各地。共有職工11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1萬人,包括1300多名研究員,21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擁有研製、發射地球近地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轉道、太陽同步軌道載荷運載火箭的能力,並在低溫高能燃料技術,火箭捆綁技術,一箭多星技術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擁有研製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科學實驗衛星等太空飛行器的能力,並在衛星回收技術、軌道控制技術、姿態控制技術等方面達到先進水平。在衛星套用系統、計算機及套用、信息、自動控制、系統集成等技術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和優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具有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試製、生產和試驗體系和技工貿一體化的經營機制,主要研製、生產、經營各類航天運載器、太空飛行器、戰略戰術飛彈以及衛星地面套用系統等航天產品;開發、生產、經營機械、電子、化工、通訊、交通、計算機、醫療等多種民用產品。同時開展招標採購、對外工程承包、技術諮詢和勞務輸出等業務。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火箭系列模型](/img/3/084/nBnauM3XzMDM2gTM3gTN5cDN3ITMwIDO0cDOwADMwAzMxAzL4U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又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下屬11個研究所、3個試製生產工廠,在美國、德國俄羅斯、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分布有經營網點。
經過40多年的發展,研究院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及再入航天飛行器研究、設計、生產基地,使中國的運載火箭鞍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中華民族因此更加挺起了脊樑。改革開放以來,研究院開始進軍國民經濟主戰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國際貿易、高科技產品開發和資本經營等已經成為研究院新的經濟成長點。
研究院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始終把人才資源開發培養放在戰略高度。在取得“長征火箭”進入國際市場等輝煌成就的同時造就出十餘位兩院院士,二十幾位型號總設計師,數十位國家級和省部級專家,以及一大批國家級、省部級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出副部級以上領導幹部數十名,司局級以上領導幹部幾百名:近60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迎著知識經濟的挑戰,踏著新世幻的曙光,研究院必將積極適應現代人力資本運作規律,實施跨世紀人才戰略,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用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