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創建於1957年11月16日,世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任第一任院長。在北京,在以紫禁城為標記的中軸線上,坐落著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研製基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從1957年11月16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立到1992年中國火箭運送“澳星”、“瑞星”上天,中國運載火箭事業的發展已經有35年的歷史。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已形成了研究、設計、試製、生產和試驗的研製實體,成為中國最大的火箭研製基地。
組織機構
研究院下屬8個研究所、2個實體單位、1個產研一體化單位、2個生產廠、1個職工醫院、2上全資子公司、1個香港上市公司及若干控股和參股公司。現有職工2萬餘名,其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萬餘名,先後有24名院士在此工作過。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隸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搖籃,是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研製基地,在1957年~2009年40多年裡,在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和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各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幹部、職工,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獻身航天、勇攀高峰的優良作風,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發展火箭技術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躋身於世界先進的行列。
以研究院為主研製的長征運載火箭,從常規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串聯加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形成了長征火箭系列型譜。先後共成功進行65次運載火箭發射,將81個有效載荷成功送入地球軌道,其中包括27顆國外衛星、4艘無人試驗載人飛船和2艘載人飛船,特別是從1997年至今,取得了連續34次成功發射的佳績。
文化價值
航天“三大精神”
航天傳統精神: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 大力協同 無私奉獻 嚴謹務實 勇於攀登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 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 大力協同 勇於攀登
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 特別能奮鬥 特別能攻關 特別能奉獻
企業文化
院魂:頑強毅力忍耐堅定
優良院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獻身航天、勇攀高峰
願景目標:鑄造國際一流宇航公司
使命:引領航天追求卓越
企業精神:永不停步 永攀高峰 永保成功 永創一流
核心價值觀:熱愛祖國 以人為本 以誠取信 攜手合作
發展方針:民品強院 創新引院 人才興院 文化育院
發展方略:歸核化 市場化 產業化 國際化
企業作風:嚴 慎 細 實
質量關:質量是政治 質量是生命 質量是效益
學習觀:讓學習成為生命習慣 把學習作為終身追求
市場觀:以需求為牽引 以質量創信譽 以創新謀發展 以服務增效益
人才觀:人才是航天的發動機 航天是人才的推進器
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成立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政委谷景生,下設八個研究室。
1957年11月16日~1964年11月,成立國防部五院第一分院。
1957年11月16日,國務院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五院院長兼第一分院院長;谷景生為國防部五院副政治委員兼第一分院政治委員。
1964年11月~1982年4月,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
1982年4月,中央決定國家機關實行體制改革,七機部改為航天工業部,我院隨即改稱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
1982年4月~1988年7月,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
1988年7月,航天工業部與航空工業部合併,成立航空航天工業部,我院隨即改稱航空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
1988年7月~1993年6月,航空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
1993年6月,航空航天工業部撤銷,成立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我院隨即改稱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3年6月~1999年7月,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9年7月,根據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後改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我院隨即改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9年7月至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重大成就
1960年,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仿製的第一枚近程火箭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運載火箭研製的帷幕。隨後,研究院又陸續研製成功中近程至遠程火箭。
1980年5月,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遠程火箭向南太平洋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大型液體火箭技術已達到國際水平。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系列火箭,已經20多次成功地把各種用途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
1970年4月,長征一號火箭把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近地軌道,這一成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長征二號火箭成功地發射了中國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1984年4月,長征三號火箭又成功地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使用低溫燃料發動機和第二個掌握髮動機高空2次點火技術的國家。從此中國具備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發射能力,火箭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90年7月,新一代大推力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火箭技術又躍上了新台階,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了捆綁技術的國家之一。
1987年和1988年,長征二號火箭曾經先後為法國和德國提供了衛星搭載服務。
1990年長征三號火箭把“亞洲一號”衛星送上太空,使中國的運載火箭正式進入國際發射市場。
1992年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發射成功“澳星”和“瑞星”,更進一步增強了中國航天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榮譽獎項
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形成和造就了一批優秀人才,曾培養過17名兩院院士,現有職工20000餘名,其中高中級技術人員8000餘名。
研究院取得了3487項部級以上科研成果,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1項、全國科技大會獎50項、國家發明獎13項、國防科技重大成果獎1380項。2001年,研究院黨委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5年被授予“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稱號,獲全國企業文化建設一等獎。
研究院研製生產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1970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已成功地發射了70餘顆國內外衛星。特別是自1985年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火箭承攬國際衛星發射服務以來,長征火箭已成功地發射了近30顆外國衛星,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確立了中國航天的地位。
歷任院長
錢學森:第一任院長(1957-1960在任)
劉煊:第二任院長(1960-1975在任)
李明實:第三任院長(1975-1979在任)
張鐮斧:第四任院長(1979-1984在任)
李伯勇:第五任院長(1984-1986在任)
王永志:第六任院長(1986-1991在任)
沈辛蓀:第七任院長(1991-1994在任)
厲建中:第八任院長(1994-2000在任)
許達哲:第九任院長(2000-2001在任)
吳燕生:第十任院長2002-
社會責任
他們是航天員工,在航天事業發展的大潮中,他們肩負重擔、夜以繼日。他們是普通公民,由於居住在北京市非核心城區,子女的教育讓他們身心疲憊、無所適從。
近幾年來,“上學難”這一社會性課題深深地困擾著工作和生活在豐臺區南苑東高地地區的航天人,工作和子女教育這對兒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辭彙,交織成他們心中難以平復的矛盾和焦慮。
如何消除這一矛盾和焦慮?一院的領導和員工們都在做著自己的努力。在中國教育現狀的大背景下,難免會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但他們從未放棄主動而積極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