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56年,中國把開發火箭技術納入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1957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等積極倡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毛澤東同志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根據這一戰略考慮,中國科學院把研製發射人造衛星列為1958年第一次重點任務,揭開了中國向太空進軍的序幕。當時受到“大躍進”影響,中國曾提出過研製高能推進劑運載火箭、發射重型衛星和要在1959年國慶節將中國的第一顆衛星送入太空的構想。但這種構想脫離了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和工業基礎,因而缺乏實現的可能。1959年1月21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傳達鄧小平同志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據此,調整任務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練兵、空間物理探測打基礎、不斷探索衛星發展方向,籌建空間環境模擬試驗室,研究地面跟蹤接收設備”的具體方針。通過貫徹這一方針,中國在火箭技術、太空飛行器技術、有效載荷技術、姿態控制技術、軌道設計和發射技術的研究和試驗,以及人才的培養和訓練等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主要參數
衛星質量:173公斤
衛星外形:直徑1米的球形72面體
近地點:439千米
遠地點:2384千米
傾角:68.44度
周期:114分鐘
誕生
東方紅一號 |
“東方紅一號”(DongFangHongI/RedEast1)衛星是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當時共做了五顆樣星,結果第一顆衛星就發射成功。該院制定了“三星規劃”:即東方紅一號、返回式衛星和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而孫家棟則是當時“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技術負責人。1967年,黨鴻辛等人選擇了一種以銅為基礎的天線乾膜,成功解決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線信號傳遞困難問題。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CZ-1)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從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
衛星上採用銀鋅蓄電池作電源,“東方紅一號”衛星設計工作壽命20天(實際工作壽命28天),期間把遙測參數和各種太空探測資料傳回地面,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
命名
“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台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並讓地球上從電波中接收到這段音樂而命名。
安裝設備
衛星上的儀器艙裝有電源、測軌用的雷達應答機、雷達信標機、遙測裝置、電子樂音發生器和發射機、科學試驗儀器等。
探空任務
衛星的主要任務是以20.009兆赫的頻率發射《東方紅》音樂(音樂盒由502所研製),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
目前狀況
2009年2月1日15時08分32秒根據NASA的數據寫出來的。
近地點:430公里
遠地點:2075公里
軌道傾角:68.4度
運行周期:110.6分鐘
緯度:64.02度
經度:35.07千米
軌道傾角:205.64度
運行周期:110.6分鐘
速度:7.55KM/s
高度:728.25KM
近地點:430千米
遠地點:2075千米
衛星實時狀態跟蹤:截止2010年3月6日台北時間11點39分該衛星正從蒙古國進入中國境內
成就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雖比它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晚了13年,它的質量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質量的總和。從此中國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東方紅一號衛星,反映著當時中國的經濟、科技、社會和軍事能力發展水平,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是影響國際關係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進經濟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手段,對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模型展覽
2005年4月21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召集了當年曾參加設計、研製、生產和管理的航天科技人員,在“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北京衛星製造廠為紀念碑揭幕,製造廠為配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周年紀念,亦製作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1:1模型,在北京天文館展出。
紀念郵品
為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40周年,2010年4月23日,中國航天集郵協會策劃並由上海造幣廠特別鑄造了“永遠的東方紅”大銅章收藏品。大銅章正面由“東方紅一號”衛星形象、《東方紅》曲譜和當年舉國歡慶的場面組成。背面是當年《人民日報》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載星待發的場景,大銅章採用高浮雕鑄幣工藝,以黃銅、紫銅為主要原料,全球限量發行黃、紫大銅章各50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