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

bǐ,五筆:xtn,(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匙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個人進餐用的小勺子。引申義:食物。再引申義:美味。說明:含匕之字中的“匕”,皆指“食物”、“美食”。例如:匙字從是從匕,“是”義為“正對(嘴)”,“匕”指“食物”,故“匙”本義為“把食物餵到嘴裡的食具”。

基本信息

匕
(象形。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湯匙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勺子。按:一說“匕”象反人形,“妣”之初文)
古代的一種取食器具,長柄淺斗,形狀像湯勺 【ancient laddle for rice】
先主方食,失匕箸。(箸:筷子)――《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又如:比筋(羹匙與筷子)

匕 bǐ

匕
①<古>取食的器具:先生方食,失~箸。(《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匕 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發現匕常與鼎、鬲同出。青銅匕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傳世很少見。體呈桃葉形,有長柄。
②<古>箭頭:~入者三寸。(《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匕首】短劍或窄的短刀。

食器

匕
食器,即古代挹取食物的匙,一般為橢圓形,後有細長扁平的柄,為挹取方便,有的匕前端作尖形。柄部常雕出精美的花紋,禮制上稱這種匕為"疏匕"。考古發現的匕常與鼎、鬲、簋等同出一墓,而古籍記載中則常是匕俎從設。
曲柄淺斗,形狀如今天的羹匙。古籍中多有記載,《說文解字》云:“匕,亦所以用比取飯。”基本形狀是:匕體一般為橢圓形,以便於挹取;有的匕體前端作成尖形。匕柄作直式或曲式。匕上往往飾有同時期流行的銅器花紋。匕流行於商至漢代。商代匕為桃葉形,後有裝木柄用的銎。西周匕身同商代,但柄較商代長,呈扁條紋,柄尾磬折。春秋戰國後,匕身成為橢圓形,柄扁平細長。考古發現匕常與鼎、鬲等共出,如壽縣蔡侯墓出的鬲就附有匕。
匕是挹取食物的匙子。《儀禮·少牢饋食禮》:“廩人概甑甗匕與敦於廩爨。”鄭註:“匕所以匕黍稷。”又《士昏禮》:“匕俎從設。”註:“匕所以別出牲體也。”可見匕的用途是挹取飯食和牲肉。考古發現的匕常與鼎鬲同出,如壽縣蔡侯墓、淅川下寺一號墓出土的鬲,都附有匕。
商代的匕,體呈桃葉形,後有裝木柄的銎;西周時期的匕,體呈桃葉形,後有扁條柄,柄尾磬折;春
秋戰國時期的匕甚少見。傳世的體呈橢圓形,柄扁平,有的細長。戰國早期器。
匕的寫法匕的寫法

拼音是b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