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兒飯

包兒飯

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糰子”。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這一作法慢慢變成了民間的習俗,形成了滿族的一種獨特的食品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簡介

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糰子”,滿語叫做“乏克”,是滿族的傳統食品。吃包兒
飯是將煮熟的米飯,同炒熟的萊餚放在一起,再配以蔥醬,然後用洗淨的萊葉包起來,雙手捧而食之。
包兒飯包兒飯

做法

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團型,雙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葉、飯及菜等常因季節變化而有選擇。

風俗

滿族人吃包兒飯起於何時,目前難以考證,但最遲在明代就已經有了
包兒飯包兒飯
。據明太監劉若愚在有關明宮生活的著作《明宮史》大集“四月”條記載:“又以各種精肥肉、蔥、姜、蒜剁成豆大粒,拌飯,以萵苣大葉裹食之,名日‘包兒飯’,遼東人俗尚元。”文中所指的遼東,就是明代女真人活動的區域,“遼東人”便是指早期的滿族人。這說明在那個時候滿族就已有吃“包兒飯”的食俗了。

特色

“包兒飯”具有飯香葉脆、清涼爽口、原汁原味、飯萊合一等特點,而其獨特的食用方法,則表現出了滿族人粗獷豪放的性格。

由來

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帶八旗兵出老城去攻打撫順,將撫順圍了個水泄不通,這一圍就是好幾天。堡子里的老百姓天天給他們做飯吃。等到打了勝仗,拿下了撫順城,老罕王沒有下令休息,而是指揮八旗兵乘勝追擊明軍。說來也巧,大兵開拔時,老百姓剛剛做好飯。軍令如山倒,眼看做好的飯,想吃也不敢吃,只得出發了。可是有一家媳婦看到餓著肚子的士兵就要走,急中生智,對住在她家的幾個兵說:“有辦法了,你們可以把飯帶上,在路上吃”。那時候,哪有帶飯的工具,這幾個當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意思是說:“你這個小媳婦盡說瞎話,這飯我們怎么帶呢?”那家媳婦見當兵的不信,也沒說話。只見她把屋外一些剛曬蔫巴的白菜葉子用水洗一下,鋪平,把已經做熟的帶有肉菜的飯盛上一勺子,用菜葉一包,做成大菜糰子,交給這幾個士兵每人一個。士兵們以驚喜感謝的目光看了一眼這位聰明的小媳婦,就匆匆忙忙上路了。
配料配料

老罕王為了追擊明軍,沒讓士兵吃飯,他自己也沒吃飯。等到他領兵追出幾十里路之後,又遇上了一場大雨。這時候,老罕王和他的隊伍已是人困馬乏,肚子餓得咕咕直叫。老罕王便命令休息做飯。然而大雨剛過,地是濕的,些是濕的,根本無法做飯。這時的老罕王是又急又餓又沒有辦法。那幾個帶著菜糰子的士兵見到老罕王的樣子,紛紛將自己懷裡的菜糰子獻給老罕王。老罕王雙手捧著菜協和子大口吃起來,俗話說:飢時糠如蜜,飽時蜜不甜。老罕王在飢餓難忍的時候,吃上這菜糰子,別提有多香了。他吃飽以後,問這菜糰子是哪來的。這幾個士兵如實向他做了匯報。老罕王聽了以後,一拍大腿說:這媳婦真聰明,今後咱們打擾時就不會挨餓了。
從那以後,凡遇行軍打仗,老罕王就讓老百姓做菜糰子給士兵帶上。這一作法慢慢變成了民間的習俗,形成了滿族的一種獨特的食品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故事

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就很愛吃包兒飯。一次,她吃包兒飯時一高興,便賞給旁邊的太監一包,那太監謝過恩吃了。慈禧問他好不好吃,太監忙恭恭敬敬地跪奏道:“回老佛爺,好吃l”慈禧又賞他一包,太監忙又吃了。太后又問好不好吃,太監只得又說好吃。於是太后再賞他一包。這時太監已經吃飽了,可太后賞飯又不敢不吃,如果不吃,那就是抗旨不遵呀1於是太監只得硬著頭皮吃下去。就這樣吃了又賞,賞了又吃,結果那個太監差點被撐死。
飯糰飯糰

發展

如今,“包兒飯”的品種已較以前為多,如大米飯、糯米飯、小米飯、小米土豆飯等,都可以用來製作“包兒飯”。但“包兒飯”所卷裹的萊餚,仍然是一些價廉物美且具有滿族農村風味的萊餚,如切成薄片的醬肘子、呈醬紅色的酸菜炒肉絲、黃綠相間的韭菜雞蛋、白綠分明的尖椒土豆絲、紅白相襯的酸辣銀芽等等,這些萊炒好後被分別放在套餐盤格內,最後還要配上一碗油亮醬紅的肉醬上桌。食用時,先將一片新鮮脆嫩的生萊葉、白菜葉、春蘿蔔櫻或煎好的薄餅攤開,再用飯勺舀上一勺米飯放在萊葉或薄餅上,然後取一些炒好的萊餚和肉醬放在飯上,再放上一棵小蔥,裹起成包,用手捧起即可食用。
發展發展

現在的製法

組成:酸菜肉絲+韭菜末炒雞蛋+尖椒土豆絲+酸辣銀芽+醬肘子+炸醬+白菜+小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