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酒黃芩12g,秦皮、木通各3g,赤芍、牡丹皮、生地各9g,炒梔子6g,青黛0.3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咀,每服9g,白水送下。
現代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
清心涼肝退翳,活血祛瘀通脈。
主治
赤膜下垂初起,菲薄翳膜,從白睛上部發起,其上有赤絲牽絆,逐漸變厚增大,下侵風輪,甚至掩及瞳神,影響視力,障邊赤脈盡處常起星翳數點,色黃或白,肥而厚,似凝脂之微,常伴有頭痛目昏,酸澀難睜等症。
方義
內有肝肺火盛,外感風熱之邪,外邪引動內熱上攻於目,熱積成瘀,氣血壅阻,致赤脈叢生,侵及風輪,甚則掩蓋瞳神,影響視力。治當內清外散,活血退翳。方中秦皮苦寒入肝經,前賢稱其主“除熱,目中青翳白膜”,功能清肝明目;青黛鹹寒入肝經血分,涼血清熱,二藥合用,功在清肝火,為君藥。臣以黃芩清散上焦之火,瀉肺熱,與君藥相合,肝肺俱清,又兼散熱。佐以梔子助君藥清肝火,合木通又清利小便,引邪熱下行而走;火熱易致氣血壅結而生赤脈,又故以丹皮、赤芍涼血活血,散結消瘀以退赤;肝為藏血之髒,火熱盛易傷肝陰,清利之品也耗肝陰,又以生地甘寒養陰生津,兼能涼血化瘀。諸藥配伍,清肝瀉火,退赤明目。
加減化裁
心火偏盛者,可加川黃連1.5g;肝火偏盛者,可加龍膽草3g;赤脈重者,加紅花、蘇木行氣活血破瘀;龍膽草、夏枯草、連翹清肝降火,瀉肺清熱。
中藥加減之字類方劑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