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瀉心湯--《溫病條辨》卷三
【處方】川連、黃芩、乾薑、銀花、查炭、白芍、木香汁。【功能主治】噤口痢。左脈細數,右手脈弦,乾嘔,腹痛,里急後重,積下不爽。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
中藥加減之字類方劑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
加減瀉心湯用於噤口痢。左脈細數,右手脈弦,乾嘔,腹痛,里急後重,積下不爽。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
方藥: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10 g,黃芩10 g,黃連6g,乾薑,黨參15 g,甘草6g,大棗10g。加減:嘔吐腹滿甚者加代赭石30g,萊菔子15 g,枳實10 g;納差加陳皮10 g,砂仁6 g;腹瀉便溏者,炮姜...
生薑瀉心湯是一種古法藥方,在《傷寒大白》、《傷寒論本義》、《古方選注》、《醫宗金鑒》、《傷寒論》中均有記載。用來治傷寒汗出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氣臭...
奇效良方 傷寒論 各家論述 臨床醫案 中藥方劑半夏瀉心湯,中醫方劑名。為和解劑,具有調和肝脾,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臨床常...
詳細信息 方論 各家論述 現代運用 臨床套用加減人參瀉心湯,醫學藥物名稱,主治瘧傷胃陽,氣逆不降,熱劫胃液,不飢不飽,不食不便,渴不欲飲,味變酸濁等症狀,記載於《溫病條辨》之中。
加減人參瀉心湯 正文 來源 組成 用法加味甘草瀉心湯是藥方,出自《趙錫武醫療經驗》,名見《古今名方》卷二,主治潰瘍性結腸炎。
三黃瀉心湯來源於206年的金匱要略,大黃、黃連和黃芩組成,屬於湯劑,有瀉火解毒,燥濕泄熱的功效。
簡介 製備方法 臨床套用 藥理作用 方解注意半夏瀉心湯2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濕熱蘊蒸等病症。
處方與加減 功效與用法【來源】《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生薑、半夏、枳殼、厚朴、人參、川連、甘草。 【主治】傷寒,汗下早,痞滿。
昌陽瀉心湯,主治霍亂後,胸前痞塞,湯水礙下,或渴,或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