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加減火府丸
來源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組成
生乾地黃(切,洗,焙)30克 木通45克 黃連(去須)22克 黃芩(去黑心)7.5克 赤茯苓(去黑心)15克用法
上五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10丸,食後溫水下。功用
清心瀉火。主治
心經蘊熱,頭目壅赤,小便秘澀。
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配圖
相關連線
地黃 Radix Rehmanniae
(英) Chinese Fox-Glove Root
別名 酒壺花、山煙、山煙、山白菜。
來源 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塊根。
地黃,作為我國傳統的中藥材而廣泛栽培,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它原產於我國北京、天津、河南、河北、遼寧、山東、浙江等地均有大量分布。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長柔毛和腺毛。葉基生成叢,倒卵狀披針形,基部漸狹成柄,邊緣有不整齊鈍齒,葉面皺縮,下面略帶紫色。花莖由葉叢抽出,花序總狀;萼5淺裂;花冠鐘形,略2唇狀,紫紅色,內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蒴果球形或卵圓形,具宿萼和花柱。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於山坡、田埂、路旁。主產河南、遼寧、河北、山東、浙江;多栽培。
採制 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鬚根,為鮮生地;根烘熔至八成乾,並內部變黑,捏成團狀,為生地黃;生地加黃酒蒸至黑潤,為熟地黃。
性狀 鮮地黃紡錘形或圓柱形條狀,中間常縊縮作連珠狀;表面淡橙色,具皺紋、皮孔及芽痕;肉質,易斷,斷面黃白色,皮部有橙紅色小點;味微甜、微苦。生地黃不規則團塊狀;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極皺縮;質韌,斷面棕黑色,有光澤,具粘性;味微甜。
化學成分 含梓醇(Catalpol)、多種胺基酸和糖、甘露醇、β-谷甾醇及菜油甾醇(campesterol)等。
性味 鮮生地性寒,味甘、苦。生地黃性寒,味甘。熟地黃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後,止血;用於熱風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煩渴、發斑發疹、陰虛內熱、吐血、衄血、糖尿病、傳染性肝炎。
中藥加減之字類方劑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