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川芎、芍藥、五味子、當歸、生地、麥冬、肉桂、黃芪。
用法用量
加生薑,水煎服。
主治
汗下過多,血氣兩虛,肉咽筋惕者。
加減化裁
陰虛火動,加黃柏、知母;若陽虛內寒、脈微足冷者,加乾薑、熟附子。
附註
《證治準繩·傷寒》本方用人參二錢半,茯苓、炙甘草、川芎各一錢,白朮、麥門冬、當歸身各一錢半,五味子十五粒,肉桂一錢(有熱者減半),生地黃一錢半(有熱者用此,無汗用熟地黃),黃芪二錢半(有自汗者用二錢),生薑三片,棗子二枚(擘)。(《中醫方劑大辭典第三冊》)
附方
名稱:加味人參養榮湯
組成:熟地黃、白芍、當歸、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炙甘草、大棗、酸棗仁、炙遠志、巴戟滅、菟絲子、肉桂、陳皮、五味子、生薑
用法:水煎,一日一劑,半餓時分3次溫服
主治:治老年五臟已衰,心腎不足,肝脾俱虛,神明失聰,諸事善忘。症見精神疲倦,神志恍惚,氣短乏力,腰膝疫軟,納少尿頻,心悸少寐,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出處:《臨床實用方劑手冊》
功用:養營固本
名稱:加味人參養榮湯
組成:熟地12g,黃芪20g,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川芎、茯苓各10g,雞血藤30g,藏紅花5g,遠志、陳皮各9g,五味子、甘草各6g,大棗5枚
主治:面色蒼白,肢體乏力,心悸氣短,肢涼,酸麻,脈弱或無脈。舌淡有瘀點,苔薄白
出處:《中醫瘀血證診療大全》
功用:補氣養血,活血通絡
名稱:加味人參養榮湯
組成:人參(另煎兌服)10g,熟地、黃芪各15g,薏苡仁、白朮各12g,白芍、五味子、遠志、雞血藤、徐長卿、連翹、敗醬草各10g,山慈姑、甘草各6g
用法:每天1劑,分2次服
主治:腫瘤全身轉移,形體消瘦,睪丸痛甚,面色晄白,心悸少寐,神疲懶言,納差。或見腹痛,或見咯血胸痛,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出處:《人參治病亦養生》
功用:補益氣血,柔肝止痛
名稱:加味人參養榮湯
組成:人參二錢半,茯苓、甘草炙、川芎各一錢,白朮、麥門冬去心、當歸身各一錢半,五味子十五粒,肉桂(有熱者減半)一錢,生地黃(有熱者用此,無汗用熟地黃)一錢半,黃芪(有自汗者用二錢)二錢半,生薑三片,棗子(擘)二枚
主治:發汗過多,氣血俱虛,而筋惕肉瞤,或身振搖者
出處:《證治準繩(三)傷寒》
名稱:加味人參養榮湯
組成:熟地12g,黃芪20g,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川芎、茯苓各10g,雞血藤30g,藏紅花5g,遠志、陳皮各9g,五昧、甘草各6g,大棗5枚
用法:1劑/日,水煎服
主治:氣血兩虛型多發性大動脈炎
出處:《心腦血管病調養與康復》
名稱:加味人參養榮湯
組成:熟地黃12g,黃芪20g,人參、白ボ、當歸、白芍、川芎、茯苓各10g,雞血藤30g,藏紅花5g,近志、陳皮各9g,五味子、甘草各6g,大棗5枚
主治:病程較長,氣血兩虧者
出處:《突用中醫心血管病學》
功用:補氣養血,活血通絡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新刊傷寒撮要》:“若不因汗過多,其人筋脈跳動者,此人稟素血少,邪熱傳於六脈之中,火動惕也,用加味人參養榮湯。”
2.《醫宗已任編》:“人參君,白朮臣,麥冬佐,熟地臣,當歸臣,茯苓佐,甘草佐,川芎使,五味子使,肉桂佐,黃芪臣,生薑使,大棗使。如陰虛相火動者。加酒炒知母、黃柏。若陽虛下寒,脈微者。加熟附子。肉桂倍之。不得眠,加遠志、棗仁。”
3.《醫方便懦校正新增觀聚方要補》:“加味人參養榮湯(《蘊要》)發汗過多,氣血俱虛,而筋惕肉憫者。人參,白朮,當歸,生苄有熱用此,無熱用熟地。麥門,茯苓,甘草,川芎,肉桂有熱減半,五味,黃芪。姜棗水煎。陰虛火動,加知、柏;陽虛下寒脈微,加熟附,肉不得眠,加遠志、棗仁。”
4.《中醫腦病臨證證治》:“清·高鼓峰《醫宗已任編》淪顫振說:‘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故‘須大補氣血,人參養榮湯或加味人參養榮湯,若身搖不得眠者,十味溫膽湯倍’。”
中藥方劑之加味字類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