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1916年11月27日 生於北京。
1940年 於昆明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
1940—1941年 任雲南省立昆華醫院助理住院醫師。
1942—1944年 任昆明中央防疫處技佐。
1945年 到印度加爾各答熱帶病學院進修,獲熱帶病學文憑。
1945—1949年 任北平中央防疫實驗處技士、技正、代理處長。
1947—1948年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物理化學系進修,
1949—1989年 在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任主任技師、研究室主任。
1954—1962年 任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
1956—1965年 任衛生部生物製品委員會委員。
19861990年 任南京市衛生局技術顧問。
1986年 現在任中國輸血學會名譽理事、血液製品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1990年 現在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全軍血液製品諮詢組組長。
人物簡介
劉雋湘,於1916年11月27日生於北京,祖籍河北任丘。5歲啟蒙,在家塾中讀書。他11歲那年父親患背癰,久治不愈,生命垂危,後來住進北京東交民巷法國醫院,由法國著名外科醫生迪勃爾作了手術,不出一個月便痊癒出院。這件事給劉雋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決心長大後也作這樣一個醫生。1928年,他考進北平第二中學,1931年國中畢業升入匯文中學高中,1934年畢業,同時考取了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科和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因為他希望遠遠擺脫他所厭惡的封建家庭,所以選擇了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他隨學校遷往昆明,1940年從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擔任了雲南省立昆華醫院內科的助理住院醫師。他在內科兼管臨床化驗室,接觸到微生物學和免疫學。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正是細菌學的黃金時代,許多病原體被陸續發現,發明了疫苗,又發現了磺胺和青黴素等特效藥物,他對這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化驗室所用試劑大多是遷到昆明的中央防疫處出品的,因為業務關係,劉雋湘認識了該處處長湯飛凡和技正魏曦,受他們的影響,產生了改學微生物的念頭,而湯飛凡也正在為防疫處物色人才。劉雋湘於1942年來到了中央防疫處。從此他走上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從事生物製品事業的道路,作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曾多次獲獎。1945年、1947年先後兩次出國,到印度、美國學習深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歷任主任技師、研究員,血清室、第三研究室、血液製劑室、細胞免疫製劑研究室的主任,同時歷任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生物製品委員會委員,南京市衛生局技術顧問,中國輸血學會名譽理事,血液製品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全軍血液製品諮詢組組長等職務。劉雋湘為中國的生物製品和血液製劑事業作了眾多的貢獻。
初期成就
1942年,劉雋湘來到中央防疫處被分配到檢定室,在魏曦的指導下工作,受到了嚴格的實驗室基本訓練,並系統地閱讀了許多微生物學免疫學經典著作和文獻,進步很快。除了疫苗、血清的質量檢定外,他還參加了魏曦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1943年在魏曦的指導下,他從昆明的污水中分離出出血性黃疸鉤端螺鏇體,同年,由美國軍隊從印度帶進的軍馬血中發現了伊凡氏錐蟲。劉雋湘還在小白鼠模型中證明了青黴素能有效地殺滅錐蟲。這在中國均屬首次。
1944年,劉雋湘考取了重慶國民政府衛生署的獎學金,到印度加爾各答熱帶病學院進修,1945年,獲得熱帶病學文憑。接著,他又到哈夫金研究所實習了半年。在他之前,防疫處技正黃有為曾在這裡研究白喉產毒培養基。他在哈夫金研究所血清室主任拉希里(Lahiri)的指導下,完成了黃有為未來得及完成的部分實驗。1945年,劉雋湘回國,仍然到防疫處工作,被調到黃有為負責的血清室,協助黃有為研製成功改良馬丁氏白喉產毒培養基,後被稱為“黃氏培養基”,一直沿用到60年代。
參加科恩氏低溫乙醇血漿蛋白分離第10法的建立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中央防疫處遷回北平,改稱中央防疫實驗處。劉雋湘隨防疫處回到北平,升任血清室技正。1947年,他得到美國醫藥援華會的資助去美國進修。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物理化學系E.J.科恩(E.J.Cohn)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究成功“低溫乙醇血漿蛋白分離法”,製造了大量的人血白蛋白,在前線搶救傷員中起了巨大作用。這種方法在戰爭期間屬於軍事秘密,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才公開發表,按試驗編號稱為科恩氏第6法(Cohn’sMethod6)。這個方法一經發表,即在全世界得到廣泛套用,當時許多盟國都派人去參加科恩氏的研究組,劉雋湘是其中唯一的中國人。
劉雋湘到哈佛大學醫學院時,科恩氏的研究組正在進行“低溫乙醇血漿蛋白分離法”的進一步改進和各種血漿蛋白生理功能和臨床用途的研究。一名研究人員J.翁克萊(J.Onckey)正在研究提取丙種球蛋白的方法。這個方法於1949年發表,稱為科恩氏第9法(Cohn’sMethod9)。劉雋湘參加了第9法的改進和第10法的建立。第10法於1950年發表,比第6法和第9法又先進了一步。
保護中央防疫實驗處參與制定中國第一部生物製品規範(草案) 1948年,劉雋湘得到了哈佛大學的研究獎學金,開始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後來因中國形勢發生變化,應湯飛凡的要求提前回國。當他乘船到達上海時,北平已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包圍之下,陸海交通已經斷絕,只能乘飛機回到北平。不久,湯飛凡被南京國民政府召往南京商議籌建廣州分處事宜,劉雋湘被指定為中央防疫實驗處代理處長。當時北平的形勢非常緊張,物價暴漲,國民黨的散兵游勇到處騷擾滋事,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劉雋湘受湯飛凡的重託,和全體員工一起保護防疫處,使之免遭破壞。1949年2月,防疫實驗處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劉雋湘繼續擔任代理處長,因護廠和協助接管有功,被評為“功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防疫實驗處正式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改名“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湯飛凡繼續任所長,劉雋湘任血清室主任。1951年,湯飛凡受衛生部委託籌建中央生物製品檢定所,朱既明和劉雋湘分別被指定起草《生物製品規程》的通則和編輯各項製品的《製造和檢定規程》,從而協助湯飛凡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全國統一的生物製品規範(草案)。
研製製品
1949年,原察哈爾省北部鼠疫流行,需要大量菌苗,供緊急預防接種。當時蘇聯供應的菌苗數量不足,而且注射後反應大。劉雋湘協助湯飛凡在短時間內突擊製成中國自己的無毒鼠疫活菌苗,質量優於蘇聯供應的菌苗,滿足了急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血清室在劉雋湘的領導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品種不斷增加,在提高原有產品質量和研製新產品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50年代初,劉雋湘提出抗毒素必須精製,類毒素也同樣需要精製。1952年,他在中國最早引進胃酶消化精製抗毒素的工藝,代替了濃縮抗毒素,提高了抗毒素純度和使用的安全性。1952—1957年,他研究建立硫酸銨鹽析出精製類毒素和磷酸鋁吸附精製類毒素的生產方法,後因採用大罐,又改用氫氧化鋁吸附,保證了製品的高效力、穩定性和安全性,這種方法沿用至今。該製品於1982年獲得衛生部優質產品獎和國家銀質獎。
1957—1962年,他套用深層通氣培養,製造白喉毒素,產毒素達到當時國際最好水平,並於1964年投入大量生產。1950年,劉雋湘改進了C.F.麥卡恩(C.F.Mckhann)和諸福棠法,在中國首先大量生產“胎盤血球蛋白”。1953年,改進工藝,用鹽析-等電沉澱方法提純球蛋白,改善了製品的外觀。1959年,又研究建立了中國獨特的新的生產工藝“硫酸銨鹽析-明礬沉澱法”,使丙種球蛋白純度明顯提高,同時還能去除熱原。此項生產工藝在全國推廣,許多單位沿用到今,後來證明也能去除B型肝炎表面抗原。1977年獲北京市醫藥衛生科技成果獎。胎盤丙種球蛋白還於1982年獲衛生部優質產品獎。
1959年,劉雋湘提出回收白蛋白的建議。在他的熱心指導下,生化室於1964年研究成功“酸沉澱-辛酸鈉熱處理法”,從胎盤浸液中同時提取白蛋白,並於1966年在中國首先大量生產胎盤血白蛋白。1970年,劉雋湘在最困難的歲月里,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餘,針對白蛋白生產中出現的熱原和毒性反應問題進行研究,採用氫氧化鋁凝膠吸附的方法,解決了這一問題,保證了生產的順利進行。後來這種方法在人血漿白蛋白和其他製品的生產中也被廣泛採用,沿用至今。胎盤血白蛋白生產工藝和去除毒性物質的工藝改革分別獲得1977年北京市醫藥衛生科技成果獎和1978年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獎。1982年以前,人胎盤血丙種球蛋白和白蛋白是中國大量生產供應的僅有的血漿蛋白製品,在醫療和預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0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學者發現丙種球蛋白“自然裂解”現象。1963年,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生化室也發現了這種現象,並證實是因胎盤球蛋白製品中含有殘餘的蛋白酶而引起的。另方面,已知正常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可引起嚴重反應,如輕度裂解則不會引起反應。由此,劉雋湘想到在人為控制下,使球蛋白輕度裂解,應當可以製成靜脈注射球蛋白。按照這種構想,劉雋湘精心制訂試驗方案,設計工藝,通過試驗制訂出控制“裂解”程度的指標,終於製成了胎盤自然裂解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這項工藝設計合理,簡單易行,於1985年獲得國家級醫藥衛生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論述接種
50—60年代,中國對預防接種的反應普遍存在著許多模糊認識,從而影響預防接種的開展。劉雋湘蒐集了大量資料,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寫成了《預防接種反應問題》一文,從免疫學、病理生理學、臨床學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接種反應(副作用)的原因及其機理,澄清了許多混亂的概念。該文先連載於1964年《生物製品文摘與綜述》雜誌上,後又修訂收於《預防接種與有關免疫學問題》一書中。
劉雋湘指出,過去對預防接種當中發生反應的病理生理本質認識不清,有人認為可以完全沒有反應,似乎所有的反應都是“異常”現象,因而就推論疫苗質量不佳,甚至提出消滅反應”的口號。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有些反應的出現是正常現象,是不可避免的。這些正常反應包括:創傷(針刺、劃破皮膚)、異物(外來的物質進入體內)反應、炎症(如細菌、病毒注入體內,即使不引起感染,也會引起炎症)、免疫反應(白細胞及抗體增加,淋巴組織增生等)。如果沒有這些反應,預防接種也就不會產生免疫作用了,因此提出有些反應是“正常反應”,是應該發生的,不是“副作用”。
劉雋湘對預防接種反應作了分析,一方面,將反應按輕重分為“正常反應”與“加重反應”,前者是在正常情況下會發生的反應,後者是在特定情況下才會發生的(如注射的劑量太大,注射的部位選擇不當,注射操作不當等),其性質與正常反應相同,僅程度較重或發生的例數(反應率)較多。另一方面,將反應發生原理分為:(1)創傷反應、異物反應;(2)炎症反應;(3)熱原反應;(4)免疫反應(正常免疫反應,過敏反應或變態反應等)。這些都不一定是因為疫苗或血清質量不好,也不一定是預防接種操作不當才會發生。而且有些預防接種如果沒有反應,就是接種失敗了。最典型的例子是種牛痘必須發痘才有效,接種卡介苗必須產生對結核菌素的變態反應才有效。
“異常反應”則是在正常情況下不應發生的,如接種時發生感染,注錯途徑(如卡介苗注入皮下),疫苗質量不好(含雜質,毒性物質,熱原)。
劉雋湘提出,預防接種不是完全沒有危險的,例如種牛痘有發生全身痘、壞疽痘、腦炎的危險;注射卡介苗有發生冷膿腫的危險;注射百日咳菌苗有發生腦炎的危險;注射狂犬疫苗有發生變態反應性腦炎的危險;……但是還要接種,因為不接種有發生傳染病的危險,得了病對健康和生命的危險更大。
人物評價
劉雋湘對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他博覽中外有關文獻,善於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提出研究方向和遠景規劃的建議。他一貫孜孜不倦地埋頭工作,不務虛名。他的名字被收入歷史悠久的美國馬奎斯氏世界名人錄(Marquiswho’swhointheworkd,8thed.)。他善於寫作,但不喜歡發表文章,作報告,他的許多科研論文僅發表在內部發行的參考資料上。他說,只要能達到交流的目的,形式不拘。他珍惜每一刻時間,不停地工作著。他年逾古稀,有人勸他放鬆些,保養身體。他說:“我比不了年輕人來日方長,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還說:“人要生活,而不能只是生存,活著而不起作用,反而成為社會負擔,就沒有活著的意義了。”劉雋湘於1989年退休,現在仍然思維敏捷、富有活力。他除了被本所回聘以外,仍經常被邀請到許多血站或血液製品研究所指導工作,但從不肯接受報酬。他繼續為中國生物製品和血液製劑事業的發展貢獻著力量。
主要論著
1 鍾昆,劉雋湘,項全申.百日咳高價血清.微生物學報,1953,1(1):125—133。
2 劉雋湘,何亨,孫文憲等.自猩紅熱病例分離的925株溶血性鏈球菌之血清學分類及其毒素性質的研究.微生物學報,1963,9(3):284—289。
3 劉雋湘,王佩玗,張曉琴等.明礬沉澱提純丙種(胎盤)球蛋白.生物製品通訊,1965,6(2):118—123。
4 劉雋湘,許健音,陳醒民.嚴重燒傷敗血病的研究:I.關於臨床敗血病中內毒素作用的探討.中華外科雜誌,1964,12(增刊):173—178。
5 劉雋湘,預防接種的反應問題(下).生物製品文摘與綜述,1965,7(2):1458—1498。
6 劉雋湘,預防接種的反應問題(補充).生物製品文摘與綜述,1965,7(3):1567—1584。
7 劉雋湘,預防接種的反應問題.見: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編,預防接種與有關免疫學問題,1974。
8 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血清室三組,北京友誼醫院泌尿科研究組.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的製備與檢定.生物製品通訊,1979,8(1):14。
9 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血清室三組,北京友誼醫院泌尿科研究組.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的免疫抑制作用—猴同種異體植皮試驗.生物製品通訊,1979,8(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