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絲作

中國緙絲歷史悠久,新疆樓藍漢代遺址曾出土用緙絲織成的毛織品。 現在一般稱為緙絲或刻絲。 現代又發明雙面異色緙絲。

我國傳統的絲織工藝品之一。中國緙絲歷史悠久,新疆樓藍漢代遺址曾出土用緙絲織成的毛織品。吐魯番唐墓則發現有幾何形的緙絲帶,表明緙絲最晚起源於公元7世紀中葉。隋唐五代比較流行,到宋代已相當繁盛。明清時期緙絲已開始專業化生產,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舊時又長刻絲、刻絲作、克絲、尅絲、刻色。現在一般稱為緙絲或刻絲。主要產地是蘇州。以生絲作經,各色熟絲作緯,織造時,不同於一般絲織物的提花結本,而是用小梭、撥子等工具,採用搶、結、環和長短梭等技法,將多種彩色緯絲僅於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過去緙絲著錄所說的“通經斷緯”,即指這種織法,使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出一些小孔和斷痕,“承空觀之如雕縷之象”。花紋色彩正反兩面各一。現代又發明雙面異色緙絲。緙絲按用途分兩類,其中一類作靠墊、台毯、腰帶等高級日用品,另一類是以摹刻名人書畫為主的藝術欣賞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