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繡

緙絲繡,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工藝品之一,是一種特殊的絲織工藝。

名詞注釋

緙絲(ke si)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工藝品之一。緙絲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 
緙絲是一種透經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工藝品。緙絲是一種特殊的絲織工藝,與普通絲織和織錦不同。它緙絲編織先由畫師繪成畫稿,或人物、山水、魚蟲、鳥獸,再由藝人從畫稿摹人生絲經面,然後在木製小機上以竹葉形小梭為工具,以各色彩線採用“通經回緯”之法,一梭一絲地製作,而一般刺繡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即緯線穿通刺繡織物的整個幅面。緙絲是繪畫與緙織的綜合藝術。一幅緙絲作品,正反兩面紋樣絲毫無差,與雙面繡異曲同工、相映成趣。縱觀畫面隔斷處,與鏤刻相仿,因此,緙絲又叫刻絲或赳絲。

工藝流程

緙絲的生產工具簡單而工藝繁複,有調經、嵌經、繪樣、織緯、整理等10多道工序,技藝易學難精。緙織一件成品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向有“婦人一衣,終歲方就”之說。緙絲本是北方工藝,南宋南渡時傳人蘇州,吳中盛產絲綢,其絲有纖維長、強度高、彈性好等特點,是表現緙絲藝術個性的最佳材料。因此,緙絲工藝一經傳人,便生根、發展,並很快形成自己的特色。緙絲有其專用的織機——緙絲機,這是一種簡便的平紋木機。緙織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織工透過經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絲面上,然後再分別用長約十厘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絲。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
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絲,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緙絲: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舊時刻絲著錄所說的"通經斷緯",即指此意。緙絲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歷史沿革

漢代

中國緙絲歷史悠久,新疆樓藍漢代遺址曾出土用緙絲織成的毛織品。吐魯番唐墓則發現有幾何形的緙絲帶,表明緙絲最晚起源於公元7世紀中葉。隋唐五代比較流行,到宋代已相當繁盛。明清時期緙絲已開始專業化生產,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舊時又長刻絲、刻絲作、克絲、尅絲、刻色。現在一般稱為緙絲或刻絲。主要產地是蘇州。以生絲作經,各色熟絲作緯,織造時,不同於一般絲織物的提花結本,而是用小梭、撥子等工具,採用搶、結、環和長短梭等技法,將多種彩色緯絲僅於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過去緙絲著錄所說的“通經斷緯”,即指這種織法,使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出一些小孔和斷痕,“承空觀之如雕縷之象”。花紋色彩正反兩面各一。現代又發明雙面異色緙絲。緙絲按用途分兩類,其中一類作靠墊、台毯、腰帶等高級日用品,另一類是以摹刻名人書畫為主的藝術欣賞品。

唐代

唐代的緙絲多為絲帶等實用品。緙織技法主要受織成錦和緯錦方法的影響,一般以齊緙或平緙為主,花地之間的交接處,尚有明顯的縫隙即“水路”。此外,還有摜緙、構緙和搭棱等幾種緙織技法。唐代緙絲的紋樣題材一般以簡單的幾何形花紋為主,色彩主要是平塗的塊面,還沒有使用暈色匹配,故色彩層次不夠豐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線作地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裝飾性。有的緙絲在織造工藝上帶有緙毛的遺風,與西北地區的緙毛技術也有著明顯的一脈相傳的關係,但其圖案卻呈現典型的中原風格。可見,唐代緙絲工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 北宋的緙絲基本上繼承了唐代的緙絲技法,但花紋比唐代更精細富麗,紋樣結構既對稱又富於變化,力求實用。創造了“結”的戧色技法,使花紋更加富於立體感和裝飾性。

宋代

北宋的緙絲多用作書畫包首或經卷封面,從宋晚期開始,由於皇帝的喜愛和受宮廷院畫的影響,加速了緙絲從裝飾、實用領域脫窠而出並向欣賞性藝術品轉化的過程。如宋徽宗曾派宦官到江南去搜刮緙絲佳品,還親筆在一幅“碧桃蝶雀圖”上題詩:“雀踏花枝出素紈,曾聞人說刻(緙)絲難。更知應是宣和物,莫作尋常黹繡看。”
到南宋,緙絲超越實用工藝品的範疇,轉向了純粹欣賞性的藝術化的創作,並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達到了中國古代緙絲藝術發展史上,即令後世千年間也難博以逾越的一個高峰。緙品已能靈活運用損、構、結、搭棱、子母經、長短戧、包心戧和參和戧等多種技法,能“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緙品大都摹緙唐宋名畫家的書畫,表現山水、樓閣、花卉、禽獸和人物,以及正、草、隸、篆等書法。緙絲作品的風格日趨寫實,細緻入微,形象生動;緯絲色彩不斷增加,絲絲人扣,紋理勻細。明張應文《清秘藏》評價說:“宋人刻絲不論山水、人物、花鳥每痕剜斷,所以生意渾成,不為機經掣制。”緙絲界出現了一批摹緙名人書畫的大家,朱克柔、沈子蕃便是其中的翹楚。他們的作品,題材悉取院體繪畫,根據不同的物象,選用適宜的絲線,靈活處理緯絲的鬆緊,表現畫面形狀的轉側起伏,緙技極為精巧,把原作摹緙得維妙維肖,宛若天成,其肌理質感之美,有時更勝於原作。他們所取得的緙絲藝術水平和成就之高,堪稱中國古代緙絲藝術的巔峰之作,縱觀後世緙絲作品,也難見出其右者。

元代

元代緙絲一反南宋細膩柔美之風,具有簡練豪放、古拙蒼勁和渾樸寫實的特點,而對華貴金色的喜崇使織物內加金線的作法引領一代風尚,獨具時代特色。緙絲作品多盛行製作與佛教和祝壽有關的掛軸,多採用金彩。 元代緙絲由於未能很好地繼承唐宋以來的優秀傳統,技術和藝術水平沒有得到更大的發展。但烏魯木齊鹽湖出土的緙絲花卉熟練地運用了戧色法,增強了花朵的層次感;還使用了單雙子母經,使斷緯和經線的結合更加牢固,並突出了繪畫上的勾勒效果,這是前代緙絲中並不多見的技法。緙絲《東方朔偷桃圖》軸和緙絲《八仙拱壽圖》以人物故事為題材,構圖簡練,幅面寬大,這也是元代緙絲區別於前代緙絲的一些新變化。

明代

明代緙絲的技術水平在繼承宋元緙絲的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緙絲工藝除繼續沿用宋元的損緙、構緙、搭棱、結、刻鱗、長短戧、包心戧、木梳戧和參和戧等之外,創造了裝飾味很濃的鳳尾戧,即由兩種色線交替緙織長短、粗細不同的線條,線條的戧頭一排粗鈍一排尖細,粗者短,細者長,粗細相間排列,因形如鳳尾狀而得名。還創造了雙子母經緙絲法,即用一根緯線在兩根經線上纏繞,其特點是在織造時可以隨作者的意圖安排畫面的粗細疏密,也可以隨題材內容的不同而變換織法,採用這種技法,能使緙絲製品更加層次分明,疏密均勻而富於裝飾性。明代緙絲色彩線的配製尤為別具匠心,常用加織金線、孔雀羽線和雙股強捻絲線等技法,其中緙孔雀羽線的工藝是將孔雀翎毛上的羽絨—根一根地與絲絨拈合而成,如此織出來的花紋金翠耀眼,幾不褪色。定陵出土的明萬曆皇帝的緙絲龍袍即採用了孔雀羽來緙織龍紋,使龍袍更顯華貴。
明代緙絲的藝術風格頗具精麗艷逸之風,與宋代緙絲的典雅莊重之韻,可謂各有千秋,相異其趣。但到嘉靖以後,緙品上過多地使用補色,用絲不細,織造也較粗糙,大有每況愈下之勢。 清代緙絲生產的數量之多前所未有,除有大量袍褂、官服、補子、屏風、掛屏、圍幔、桌圍、椅披、坐褥、靠墊、迎手、荷包、扇套和包首等實用品外,還有大量以書畫、詩文和佛像等為表現對象的欣賞性緙絲製品。
這些欣賞性緙絲藝術品按題材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類:花鳥草蟲、山水風景、人物故事、吉祥圖案、詩文法書、佛像梵經等。其中以乾隆時期的緙絲最為豐富和精美,緙織用絲細勻,精巧牢固,緊密整齊,題材豐富,畫面精美,多為中精品之作,是緙絲藝術的無價之寶。 清代緙絲的表現領域更為擴大和多樣,在緙絲技術上創造了雙面緙(又稱透緙),正反兩面紋飾均清楚平整,精細一致,可較多地用於製作雙面屏風和扇面等。
在色線運用上,多採用兩種不同色相或不同明度的色絲合捻而成的合色線,用以增強物象色彩肌理及明暗變化的表現力。例如用純綠色的合股絲緙織花葉的陽面,用深綠與黃綠的合色線緙織陰面,使葉子看起來一半深一半淺,呈現出明暗變化,頗具立體感。清代緙絲的配色上較多使用同一種色由深到淺推移的“三藍緙法”、“水墨緙法”和“三色金緙法”等技法。“三藍緙法”是在淺色地上,用深藍、晶華藍、月白三色退暈,搶緙成各種花紋圖案;“水墨緙法”是在淺色地上用黑色、深灰、淺灰三暈色搶緙法織制花紋;“三色金緙法”是在深色地上用赤圓金、淡圓金和銀色三種捻金銀線,使緙絲作品有花紋閃亮奪目的效果。“三藍緙法”和“水墨緙法”也有的加金線勾邊。

清代

清代中期,宮廷的掛屏和插屏等常有用絲線緙織地紋,用毛線緙織花紋的織品,可稱為“緙毛”,花紋具有凸起毛絨的裝飾效果。清代還新創“緙繡混色法”,即把緙絲工藝、刺繡和彩繪三者結合,在畫面上的主體花紋上用五彩絲線刺繡而成,而背景和陪襯的花紋則用緙絲方法緙織,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織物的裝飾效果,豐富和提高了緙絲藝術的表現力。但另一方面,隨著緙品畫面著筆的增多以至濫用,也成了緙絲織制中偷工取巧者常用的方法,這種狀況在乾隆以後尤為突出,甚至僅僅在物象的花紋輪廓處加以緙織,余皆以筆繪染。這無疑大大削弱和摧殘了緙絲藝術本身獨具的特色,斷送了它的藝術生命。
到晚清,隨著國勢的日薄西山,緙絲粗劣之作充斥於市,即便宮廷用度之物也罕有精品,緙絲藝術步入了江河日下的衰敗之境。

近代精品

緙絲行業幾經興衰於解放後重獲新生。解放後蘇州地方政府創建的吳縣緙絲廠所產緙絲和服腰帶多年來為當地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之一。獲得地方政府支持的的傳統緙絲產品,以藝術欣賞品為主,大至大型壁掛、中堂、立軸、地屏,小至插屏、冊頁,品種繁多,不勝枚舉。同時,在老藝人的幫助下,湧現了一大批緙絲新秀。新一代緙絲藝人在繼承傳統戧法技藝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在圖案題材方面,把潑墨、大寫意等國畫搬上了緙機,並成功緙織了披毛動物《虎》和人物肖像,大大拓寬了緙絲題材;在緙絲用材方面,成功開創了以孔雀羽、五彩羊毛作緯線 的先例。《古寒山寺》地屏獲全國同行業評比第一名,並獲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另一幅《寒山夕照》獲第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銀獎。先後有數10批藝人至港澳、日本等地作技術交流和緙絲表演。日本新聞媒體稱蘇州緙絲為“織中之聖”,讚譽為“東方古藝中的一枝奇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